如何让学生作文时有话说

2015-05-26 17:24戚肇颖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5年6期
关键词:交际题目小学生

新课程改革后,小学语文课标虽然改变了过去作文题目和要求范围过窄的局面,增设了不少想象作文,选写作文以及缩写、续写等范式,但仍有许多小学生还是对作文充满了天生的“恐惧感”,在写作时“避重就轻、胡编乱造”或抄袭范文。究其原因,与小学生生活经验缺乏有直接关系,但教师也应该从教学的方式方法上找找原因。我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探究,结合新教材的实施,就小学生作文教学谈几点具体做法。

一、把作文当信写

有一次上作文课,我给学生出了题目《说说学习生活中的苦和乐》。情况相当不妙:半节课了,还有半数以上同学抓耳挠腮咬笔杆,只写了个题目;还有的只在稿纸上写“我的快乐”、“我的烦恼”,写了几行字,又信手涂鸦。看到这种情况,我简单提示了一下学生:“《说说学习生活中的苦和乐》这个题目,一读似乎是要你向老师或父母亲友诉说你生活的欢乐与痛苦,似乎要你和别人对话,你能否就当给你最亲近的人写一封信,倾诉心中所想呢?”一言既出,学生茅塞顿开,同学们都思如泉涌,笔在纸间洋洋洒洒,全然“写来毫不费功夫”,将文章意思表达得淋漓尽致。

同是一个题目,为什么教师几句话就改变了学生的写作困局?我仔细想了一下,原来同学们总是被动地为作文而作文,常因无病呻吟而言不由衷。一旦当作信来写,因为写的是自己的真情实意,自然能思如泉涌,有话可写了。由此我想到:学生写作最忌空对空,没话找话说。写作应写自己的真实感受,表达自己真实的感情。

可见,作文当信写是个好办法。只有言之有物,言之有情的文章,才是成功的文章,而那些堆砌词藻、空洞的文章,则总给人一种华而不实的印象。例如写《可爱的校园》这一题目,就可以当作写信向亲友介绍校园的情况;写《我们的老师》则可当作是写信向亲友介绍某个或几个老师,作文当信写,确实能给学生平添一份热情和坦荡。

二、在实践活动中进行作文教学

学生作文无话可写,即使硬着头皮,搜肠刮肚写上去,也是空洞无物。多年作文教学的实践使我认识到:只要联系实际,贴近生活,学生就会有话可说。教师要将作文教学渗透于各种教育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中,使学生在各种活动交往中提高自己的习作水平。

作文教学的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交际活动的能力。而语言作为交际工具,贯穿于一切活动中,同样,交往活动作为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一部分,也自然存在于教育活动的过程之中,为此,在各种教育活动中,我注意从活动的整体着眼,把作文教学渗透其中。于是,我不断充实学生活动交往的内容,创设各种活动形式,以学生参与活动作为媒介,以发展学生口头、书面的语言交际能力作为训练主线,努力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例如;我所在的五年级每周都要开展班队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活动中,我在注重培养队员广泛合作意识,训练学生技能的同时,还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会观察生活、感受生活,从而使学生在习作中有东西可写,能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写作能力,而且还增强了学生对生活的认识,为学生将来作文立意深刻,写作视角新颖,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倡导创新,放开写

小学生作文的两种形式是命题作文和自由作文。过去指导学生训练和考试多采用命题的形式。这种做法容易统一习作尺度,但对学生束缚的负面效应却不容忽视,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学生写作文“无话可写”的后果。古代有不少学者主张训练学生作文要经过“先放后收”的过程,鼓励学生大胆的写,然后再要求精练严谨。宋代欧阳修就主张“作文之体,初欲奔驰”;宋代人谢枋说“凡学文,要开广其胸襟,发抒其志气,笔端不窘束矣”;清代王筠则更主张“作文必须放,放如野马,踢跳咆哮,不受羁绊”。古人尚且这样,我们还有什么理由禁锢学生的头脑。

为鼓励学生作文大胆创新,我经常引导学生学习诸如《当代小学生》等适合小学生阅读的课外书上的文章,引导他们写心里想说而不愿说,甚至不敢说的话;我还放手让学生写观察日记,提高观察和分析能力;还让学生多写“话题作文”、看图作文、科幻作文等,用于开拓思路,发展思维想象能力。实践证明,“多放少收”对解决学生作文“无话可写”的问题大有禆益。

在新课改形势下,随着素质教育实施的不断变化,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逐渐转移到注重语言文字综合运用和提高写作水平上来。这就需要小学语文老师尽快转变观念,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不断探索,仔细研究小学作文技巧,抓好作文指导,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表达和写作能力。

戚肇颖,教师,现居山东青岛。endprint

猜你喜欢
交际题目小学生
情景交际
关于题目的要求
追根求源
交际失败的认知语用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