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中如何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

2015-05-26 17:57夏丽虹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5年6期
关键词:语文课堂交流课文

回顾总结十多年的教学工作,我发现部分学生对语文学习有一种枯燥无味、惧怕、难学的心理,原因是在语文课堂中,老师使生动活泼的语文教学过程变得死板,单纯向学生传授知识。其实语文是一门贴近生活、趣味、哲理于一体的学科。因此,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应突出课堂上与学生情感的交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使气氛轻松,消除孩子们的心理压力;语文教师充分发挥“引路人”的作用;每教一篇课文,自己首先读通读好,引导学生以读传情;逐步完善个性,展现个人魅力;面对面地去辅导、帮助,让孩子们亲其师,信其道,下面是我在语文课堂中的几点做法。

一、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能使学生们跃跃欲试,争相发言

课堂绝不是单一方面的流动,这就需要教师在吃透教材的同时,注意因材施教,让学生在宽松、和谐的自由空间与老师进行心灵的碰撞,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例如,在教《一份珍贵的礼物》这篇课文时,我首先营造了轻松的氛围,先让孩子们从唱《生日快乐歌》开始,再提问:“过生日时你们喜欢什么礼物?蛋糕、玩具、新书包、新衣服”,等等,是谁送的?爸爸、妈妈。你们知道爸爸妈妈的生日吗?一阵沉默,有的低下了头,我因势利导,把孩子们带入文境,学习本篇课文,学习文中作者的感情——感受爸爸妈妈的爱,学会关爱他人。通过创设情境,抓住恰当的教育时机,让孩子们参与到实践中去收获,日积月累潜移默化地坚实自己的足迹。

二、与孩子们进行平等对话,相信他们的潜力

评议课堂中,语文教师是“引路人”不是背人走路的“脚夫”,要因势利导,开启悟性,指点迷津,不学爱饶舌的老太婆,唠唠叨叨随便干扰学生。小学课堂是基石,对这些稚嫩的蒙童,不过高过低地估计,这就要求教师放下架子,与孩子们进行平等对话,把语文课堂构建成语文学习共同体,教师做穿针引线人,要深入了解学生,善于进行换位思考,站在学生的角色位置上,用孩子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去洞察学生的学习心理,理解他们的需要、思想感情,相信他们的潜力。

三、借助教学媒体拓宽求知途径

作为新课程、新理念下的语文教师,要想在课堂上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每教一课自己必须把课文读通、读透、读好,真正读出味来,凡是引导学生深入感悟的,自己首先感悟透彻。课堂上随时把握好学生细微的情绪变化,满足孩子们的好奇心。例如,教学《呼风唤雨的世纪》这篇科技类的文章时,课前布置学生搜集阅读二十世纪重大科技发明图片资料,借助工具书理解呼风唤雨世纪的意思,接着师生共读,读正确、读流利,通过读从整体上了解内容,理清思路,就文中的词句相互质疑、解疑,培养合作学习的能力,再读书中的例子,选择自己了解到感兴趣的例子,交流现代科学技术的成就及其给人类生活带来的便利,激发学生在自由朗读中热爱科学、学习科学的情感。

四、从读中唤起问题意识,加深对内容的理解

教学中应该以生为本,教师不能越俎代庖。“以读传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不应以教师分析代替,应激发学生在课堂中积极思维,在师生和谐的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悟和有所思。要加强预习指导,运用教学媒体挖掘课文的时代背景,设身处地的体验作者的思想情感,感受文学作品中的情感熏陶,从中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在阅读文本这个复杂的过程中,阅读者可以尝试着从不同角度观察体验,变换着以不同身份融入作品中去感悟,扮演着不同角色去思考,如果这样多角度地换位思考,把自己置身于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去感受此情此景,揣摩文字背后的真正含义,就有可能做到横看成岭侧成峰,从而认识文章内容的庐山真面目。所以,在语文课堂中应注重文章的读,读完后常问问为什么,带着问题去读、去思。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欣赏和品味。同时,要采取多种形式增加师生互动的频率,通过解疑质难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总之,情感作为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语文教师应当好课堂情感“调度员”,正确捕捉、领悟作者熔铸在作品中的情和意,体会编者选材的意图,运用自己的真情实感,去拨动每个学生感情的心弦。教学中要注意课堂情感与三维目标密不可分,而且相互交融、渗透。课堂情感交流应符合教学特点,注意感染熏陶、潜移默化,注重教材,使语文课堂和谐畅通,进一步提高作品与作者的情感交流,从而形成良好的课堂氛围,使语文课堂形成良性循环。

夏丽虹,教师,现居河北任丘。endprint

猜你喜欢
语文课堂交流课文
如此交流,太暖!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背课文的小偷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
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
“交流”等5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