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应贯彻大语文教法

2015-05-26 12:46卓燕平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5年6期
关键词:素养生活语文

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中心,我们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落实大语文观,丰富课堂内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教学以教材为基础,合理地旁征博引,介绍相关文学作品,名人轶事,成语典故,时下新闻等。在此过程中,首先要秉承温故而知新,由浅入深的学习方法。先联系学过的知识,再拓展学生的未知领域。并关注其他学科,利用多媒体展示更形象丰富的知识,以此充实课堂内容,拓宽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语文素养。根据这一教育理念,谈谈我在这方面实践中获得的体会。

一、课前三分钟演讲

每节语文课开始,用三分钟时间,学生轮流上台演讲,内容涉及文学哲理故事,日常见闻等。这样能开拓学生的视野,并能对其进行审美和情感教育。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的平台,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各层次的学生都对这演讲表现出极大的兴趣。短短的三分钟激活了语文课堂,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将学习延伸到广泛的课余生活中,他们在收集材料的过程中,变得更加关注社会现象,热爱生活,时常将自己的感触在讲台上声情并茂地讲出来。长期坚持训练能提高学生思考和语言表达能力,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先温故知新,后拓展延伸

孔在学习语文时,运用学过的知识学习新内容,由简单到复杂,进行同类迁移,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学生到高中应对语文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温故而知新”,在温故中有所发现和提高。一来对过去的知识进行归类保存,清理要点,使其成为自己的知识财富;二来为日后继续学习或走向社会作好知识储备。“温故”不是“炒冷饭”,而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去粗取精,有新的发现,使学习在一个新的层面上提高认识,即“知新”,促成知识向能力的转化,然后由课内向课外拓展延伸。

如我在讲授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时,让学生回忆学过的《沁园春·雪》。在此过程中,学生对毛泽东诗词豪迈大气,充满抱负的诗词风格有了更深的了解,学生在自我吟诵的过程中获得了成功体验,从而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再用多媒体展示毛泽东的名篇佳作——《采桑子·重阳》、《七律·长征》、《浪淘沙·北戴河》,让学生自己赏析归纳,教师点拨,适当地向课外拓展,由浅入深,学生便对毛泽东诗词风格有更全面深刻的了解,大大丰富了他们的知识。

三、关注其他学科

在语文教学中应学会巧用其他学科知识,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高中各科知识都不是单一地作用于学生大脑对其产生影响的,它们总是相互渗透、相互促进。

学科之间有着丰富的知识交汇点,古有“文史哲不分家”之说,“知人论世”是学习语文的重要方法,“论世”即了解作品的历史背景。如我们讲授巴金的《小狗包弟》时就必须渗透文革时期知识分子的生存状态,才能明白巴金的情感。

《前赤壁赋》中“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则蕴藏着深刻的哲理,即政治学里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的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处于永不停息的变化发展之中。“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则体现了化学中的物质不灭定律,万物与我们的生命同样无穷无尽,不必羡慕,只是改变了物质原有形态或结构,人死不是凭空消失,而是以另一种形态存在着。学科间这样合理渗透,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文章内容。再比如说,我们文言文中天干地支的纪年方式,按顺序互相组合,60年为一个轮回。这又与数学相关,天干1O个,地支12个,10和12的最小公倍数是60。因此,出现了每60年重复循环的现象,俗称60年一个“花甲子”。

四、广泛地联系日常生活

美国教育家华特说过:“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处处有语文,语文也离不开生活。语文课堂教学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须广泛联系日常生活。高中语文教学,只有把教材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才可以消除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畏惧感和倦怠感,唤起学生的学习语文兴趣。

如我在讲授《荷塘月色》通感修辞时,列举了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例子:叮铃铃的下课铃声传来了一股饭菜的香气。听觉转化为味觉,这样学生对通感的修辞就有更形象深刻的了解。

综上所述,在语文课堂教学上应贯彻“大语文”教法,因为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拓展他们的知识面,提高他们的语文思维能力。让他们切实感受到语文对生活的重要性,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和全面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的教学效果。作为语文工作者都应在这方面作出努力,让语文教学充满活力与生机。

卓燕平,教师,现居广东五华。

猜你喜欢
素养生活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生活感悟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