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培养学生善于交流的习惯

2015-05-26 12:46杨东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5年6期
关键词:交流思维语文

我在听课时发现,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大部分小学生已经养成了善于交流的的习惯。但也有一小部分学生在课堂交流中,光听别人说,自己不发表任何见解,充当听众和看客。这部分学生我们一定要重视。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笔者认为有以下二种原因:一是思维有惰性的学生。不管老师提什么问题,都不愿去想,反正一会老师会给答案的;二是思维没有惰性,但表达能力差,自己明白却说不清楚,这类学生也不愿交流。如果自己班级也有这样的学生,我们要对症下药,逐渐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交流习惯。怎样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养成善于交流的习惯呢?

一、激发学习兴趣

1、语言激趣。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应有艺术性、启发性和趣味性。当有的学生回答很精彩时,可号召其他学生“来点掌声”,进行否定时,先指出错在哪里,然后用“继续努力”、“老师相信你”、“下次你肯定行”这样的语言鼓励学生。

2、场景激趣。语文教师以教学内容为依托,结合学生心理利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具体直观的教学手段,创造出趣味横生的教学场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主动进行交流。例如:可把学生按素质基本均等分成若干小组,每个组都准备好自己的标志牌,以组为单位参与学习活动(包括答疑、质疑、课堂练习、讨论等学习活动),教师按照已定的规则进行评价,一节课评出1—2个优胜小组。实践证明:设计这样的教学场景,既利用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能强化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发扬教学民主,形成讨论学风,学生肯说、愿说,发挥了他们内在的学习积极性,长期坚持下去,对提高学生的交流能力大有好处。

3、创新激趣。教师要从实际出发,改变教法、学法和课堂组织结构,做到既符合学生的心理需要,又“节节有别,课课有异”,让学生对每节课都充满了渴望,保持新奇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激趣。

二、科学设置问题

1.问题要适度、有层次性。问题的适度是提高学生交流能力的基础。问题起点过低,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不了他们交流的积极性;若难度过高,就会导致思维“卡壳”而令“课堂冷场”,抑制了学生智能的发挥,同样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所以对于低难度问题,可以合并提出;对于高难度问题,则要进行多层次的分解,按照思维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特点,编制不同坡度的问题。前面的问题为后面的问题做铺垫,后面的问题为前面的问题做深化,这样就能引导学生逐步接近问题目标。

2、提出问题的技巧性。问题提问的技巧性是提高学生交流能力的关键,对同样一个问题,不同的提问方式、不同的切入点可能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

3、问题的开放性。教师有时围绕一个问题从不同层次、不同侧面、不同角度、不同方向进行提问,打破学生墨守成规的思维定势,促使他们进行发散性思维,使其对问题理解更全面,掌握更牢固,运用更灵活。

4、问题的目标性。一节语文课以教学目标为依据,精心设计问题进行有效交流,围绕中心问题设计一个个有层次、有节奏、前后衔接、相互呼应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设计不能远离中心问题,是对中心问题的横向扩展和纵向加深。以实现课堂问题的高密度和快节奏,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三、培养交流意识

1、要鼓励学生敢于交流。学生交流意识不强,原因之一是不敢提问,怕提出的问题过于简单或有错而被老师、同学讥笑,怕提出的问题与老师的观点不同,令老师不悦。为此,教师应努力建立一种平等、信任、理解并相互尊重的新型师生关系,让学生消除思想障碍敢于质疑,形成积极提问的良好风气。

2、加强方法指导。学生缺乏问题意识,与他们的提问能力较低密切相关。因此,教师可介绍一些常用的提问方法,如:①模仿法。对于不善于交流的学生,最有效的方法是教师的示范,教师可以站在学生的角度示范性地提出问题,让学生交流。②观察法。在仔细观察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③联想类比法。当不同对象在某些方面有相似之处时,可引导学生合理地联想其他方面是否也有相似之处。④追因求果法。旺盛的好奇心是学生积极提问的内驱力,所以教师要设法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好奇心。⑤逆向思维与发散思维法。对于所学内容或从相反方向提出问题,或从果倒推其因,或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交流同一问题。⑥意外事实引发问题。学生在练习或回答问题时受经验和思维定势的影响,常会得出错误结论,由此也可引出新的问题。

总之,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小学生认真倾听、仔细分析、深入思考、善于交流是我们每一位小学语文教师的责任。让我们为自己的学生养成良好的交流习惯而共同努力吧!

杨东,教师,现居吉林通化。

猜你喜欢
交流思维语文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如此交流,太暖!
思维跳跳糖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交流”等5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