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性阅读的问题创设

2015-05-28 21:48玉莹
都市家教·下半月 2015年4期
关键词:探究性阅读创新

玉莹

【摘 要】探究性阅读是一种再创造的实践活动,作为探究性学习的起点,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兴趣的问题创设非常重要。可以巧用文题、针对疑难、抓住重点、借用争论、捕捉细微创设问题。

【关键词】探究性阅读;创新;问题创设

开展探究性阅读学习,关键在于能否激发学生探究动机,不断增强学生探究的自信心,获得探究的乐趣或成功的喜悦。因此,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兴趣的问题创设显得非常重要。作为探究性学习的起点,恰到好处的问题创设可以揭开学生认识中的疑惑,促其不断反思自己的阅读过程,引起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激发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之情绪处于最佳状态,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个性潜力得到充分发挥。

探究性阅读是一种再创造的实践活动,是师生与作者以文本为中心进行的一场超越时空的对话,这个话题的产生需要贴近学生认知实际,需要在师生平等互动的前提下,要有探究价值,要有情境创设,要有开放性,要能统领全文。所谓“提领一顿,百毛皆顺”。

一、巧用文题创设问题

“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的思维首先是从问题开始的,它产生于对未知事物的探索,使学生涌起强烈的求知欲望,主动参与到学习来。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有些文章的主旨和深刻含义,是通过文章的题目透露出来的,巧用文题创设问题,可以起到牵一而动全身的作用。课文《温暖》写得是雷锋的故事,为什么用“温暖”为题?这样的设计引导学生明白,不仅是炉火使人感到温暖,雷锋关爱战士,做了好事不留名、不张扬、不图回报的精神更让人感动,体会雷锋助人为乐的美好品质,激发学生主动帮助他人的愿望。《这条小鱼在乎》一文:为何以此为题?只有把沙滩上浅水洼里的小鱼捡起来扔回大海,这条小鱼才能得救了。否则浅水洼里的水干了后,小鱼就会死掉。“这条小鱼在乎”强烈地突出了小孩的行为不是小事,用它做标题,强调了看似很小的小事,其实是事关生物生命的大事!显示了我们人类对大自然中各种生物应有的态度。

二、针对疑难创设问题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在困惑、模糊处发问,在学生自觉无疑实则有疑的地方设疑,在学生的已知与未知之间激起认知冲突,诱发探究的内驱力,学生才有可能实现有效的思考和解答。如教学《钓鱼的启示》,课文最后一部分句子的含义比较深刻,内涵丰富,承载着思想和人文内容,学生受年龄、经历的局限,领会起来会有一定的困难。“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从小受到严格的教育,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的道理。为体会“我”的这一份无法用金钱换取的人生财富,老师这样设计问题:该不该放鱼呢?结合课文、生活谈谈你的理由。谁都知道要自觉地遵守规则,可是在很多时候,很多人为了自己一时的很小的便利而去违反规则,也许,他们并不是故意要这样做,但是面对诱惑的时候,总是心存侥幸,不能管住自己。孩子们在合作探究中懂得:遵守规则应成为每个人内心的一种意识,不受环境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只有这样我们的生活才会更美好。这种道德和品质的培养要从小时候、从小事情上做起。知道为智,体道为德!学生享受到了探究的乐趣,也在不知不觉中理解文章,得到启示。

三、抓住重点创设问题

文章的重点或揭示课文内容,点明中心;或寓意深刻,给人启示;或语言优美,结构新颖。在这些地方设问,利于学生披文入情入境,在感受、理解、欣赏、评价中,学生的探究活动成为解读课文内容与品味典范语言的重要手段。《西门豹》一课,老师如此设计问题:课文怎样体现西门豹足智多谋、善于斗争这一特点的?这一问题对课文内容有较大思维覆盖面和较强的穿透力,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把握和探究。对这个问题的探究,学生感受、品评了西门豹作为一个政治家展现出来的智慧和策略:上任伊始,他就洞察了问题所在,将计就计:借口新娘不漂亮,救下受害姑娘;借口要跟河伯说一声,处死巫婆,拔掉滋生迷信思想的毒瘤;借口催河伯,处死官绅头子,铲除维护封建迷信的恶势力头目;借口恭候河伯回音,教训了其他官绅。西门豹导演的“河伯娶亲”,使百姓幡然醒悟,破除了迷信,借下来他发动群众开渠治水,深得民心就不言而喻了。又如《鱼市场的快乐》,引导学生抓住鱼市场快乐的关键是“把日子过甜”。 让学生用语言展现鱼贩们的工作情景,看看他们是怎样做才把苦日子过甜的。“一个创意接着一个创意,一串笑声接着一串笑声”,让学生透过这句话去想象鱼贩们愉快地工作的情景,想象他们还会有什么创意。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朗读的作用,让学生在细细地品读中不仅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更重要的是无声无息地学会了正确面对生活、愉快对待学习的态度。这样的探究阅读,挖掘了学生的潜能,提高了他们语言表达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积极思考、合作探究的习惯。

四、借用争论创设问题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阅读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鼓励学生创造地阅读。因此,对于教学和教材中出现的争论点,教师要善于发现和把握,努力营造争鸣的氛围,创设话题,帮助学生打破思维定势,从新的角度对事物重新审势和思量,敢于标新立异。《放弃射门》一文中,该不该放弃射门?成为争论的焦点,学生的各抒已见、滔滔不绝,使阅读真正变成了自己的需要。在问题的探究、争论中,老师要有正确地引导和把握,使学生在自己个性化的认识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教学《访兰》一文,教师抓住家兰与野兰“两个味儿”的不同,引领学生欣赏野兰的“清爽、灵性、纯朴”时,有个学生提出:家兰得到精心的培育,气韵会更加美好,更能打动人的。面对大家激烈的讨论,老师相机提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作者以兰喻人,探寻做人处事之理,做人不要丢失了自己的本色,丧失了自我,要勇敢面对挫折。家兰有它的美丽与优雅,而野兰“坚持自我,自强不息”的做人操守更让人钦佩。争鸣的课堂,开放了学生的思想,启迪了学生的思维,展示了学生的个性,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五、捕捉细微创设问题

探究性阅读把学生从封闭的课堂中解放出来,把生活引进课堂,把课堂引向生活,而文章的细微之处最能反映生活的真实,它以小见大,鲜明地表达了文章的情感和倾向。在细微处创设问题,就是将书本知识与自己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比较、思考,不仅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培养了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文章的细微之处可以是字词,有些字词看似平常,因用得恰当,一字一词,格外传神。《草船借箭》中的第一话“周瑜看到诸葛亮挺有才干,心里很妒忌”,其中“挺”、“很”两字,一是说诸葛亮的才干确实非同寻常;一是说周瑜的妒忌程度也非同一般。正是这两个平常字,引出了后来曲折生动的故事。文章的细微之处,可以是细节描写:《一夜的工作》中,周总理工作一夜后仍不忘把记者带歪的转椅扶正,不难看出总理严谨的工作作风。文章的细微之处,可以是貌似矛盾的地方,《养花》一课写作者养花的乐趣,为什么还要写上一段“也有伤心的时候”,写“菊秧被砸死三十多种、一百多棵”,使学生体会到,为之快乐是爱,为之伤心更是爱。文章的细微之处还可以是文章中的空白:《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当“我”问到车夫为什么大冷天不穿鞋时,鲁迅先生没有回答我,只是“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让学生静静去品味一位忧国忧民的学者的内心世界。

猜你喜欢
探究性阅读创新
如何开展小学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
高中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初探
高中语文研究性阅读教学研究
高中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例谈
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创新思维
探究性阅读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