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古诗文诵读成为语文课堂亮丽的风景

2015-05-28 14:52陈秀锋
都市家教·下半月 2015年4期
关键词:诵读教学古诗文

陈秀锋

【摘 要】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古诗文诵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既和现代文教学密切相关,又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提倡诵读教学不仅可以促进中学生视觉器官、发音器官、听觉器官等生理方面的发育,而且因为它是一个潜意识下的认识记忆过程,是一个由量变逐渐积累发展到质变的过程,由此促进学生心理层面的发展,提高学习效率。

【关键词】古诗文;诵读教学;课堂风景

古诗文教学中,因为其语言言简意赅和独特的语法结构,造成了古诗文理解和教学的难度,因而使得大多数学生产生畏难心理,这时,诵读教学的增加从某个方面来说成为了古诗文教学中一个好的方法。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正是诵读潜移默化地结果。选入教材的古诗文是中华五千年传统文化精华中的精华,它们文质兼美,朗朗上口。传统的古诗文教学中的串讲形式,把文章分解的“支离破碎”,学生难懂其意,更觉索然无味,费时间且收益甚微。笔者认为对古诗文教学进行改革应是语文课程改革一个不容忽视的方面: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采取诵读活动式教学,调动学生热情,提升学习效率,让学生在古诗文教学中真正“读”得起劲,“学”得带劲,“背”得有劲。

一、激发兴趣,重视过程,“读”得其乐

1.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

教师优秀的范读能给学生以“在场感”,同时教师的投入和个体感悟也能带给学生充足的美感享受。教师披文入情,抑扬顿挫地为学生进行轻如和风、重入洪钟的示范性朗读,不仅有助于避免学生读错字、读破句,而且有助于诱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激发学生感悟蕴涵于文中的文字美、语言美和情感美,使学生获得美的熏陶。实践证明,教师范读可使学生受到教师情绪的感染,从而更快地进入音韵和谐、入情入境地诵读境界中。

2.诗情画意地配乐朗读

古诗文名篇往往与音乐有着不解之缘。音乐能以其独特的旋律和节奏渲染气氛,营造氛围,唤醒想象,激发情感,在其营造的优美的意境下,学生读出典雅的古诗文自会产生和谐共振、相得益彰的效果。朗诵《春江花月夜》一诗,配以古琴弹奏的同名乐曲,甚至无需教师讲解,美景、哲理何情思自会如月下春江一样流入学生心田。配乐,用诗情画意感染学生,亦为朗读的一则良法。

3.课内诵读与课外诵读相结合

好的教学,应该能使学生得之课内而用之课外。古诗文诵读亦如此。在进行一定的诵读指导后,教师可将诵读的主阵地由课内向课外延伸,让学生摘抄一些课外古诗文语段交流共赏,制定“经典诵读计划”,进行顾问朗诵比赛……这些活动既可提升学生朗读能力,增加阅读量,亦可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传统美文、民族文化的熏陶。叶圣陶先生说过,“把教师的要求转变成学生的需要是改变教学的最高境界。”当知识的迁移成为学生的一种习惯后,古诗文诵读也可以成为学生的需要。

二、提高效率,转化成果,“背”出其味

在诵读和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古诗文的背诵记忆,既是《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对学生“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的要求,也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古诗文教学中,教师可从调动学生入手,按照明确背诵内容、指导背诵方法、限制背诵时间、强化背诵检查的“四连环”步骤、注明方法、提高效率,转化为教育成果。

1.明确背诵内容

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语文需记诵的文言文、诗词量仍然很大。对此教师可借鉴“目标教学法”,分解目标,在任务目标完成并检查反馈后再安排下一目标。这样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目标明确而“负重”较轻,不同层次、不同基础的学生在新的学习任务下差距不大,易于形成互追互赶、人人争先的群体效应。另外,在比赛内容的安排方面,还可以变换听读背写方式,尽可能地使学生心眼口手协同学习,以提高背诵效率。

2.指导背诵方法

教育,要关注并充分尊重学生的客观差异。针对一些学生存在的学习方法不当、背诵效率低下的问题,教师应在明确背诵任务后,引导学生分析篇章结构,把握思路文脉,概况内容要点,然后在理解和背诵的基础上安排背诵任务,让学生采用读三背一(即诵读三遍就试着回忆一遍)的方法,尽可能少看资料而多加回想,以便尽早发现错误疏漏从而加以纠正弥补。

3.限时背诵时间

要提高效率,让学生“动”起来,只有任务和方法还是不够的。在古诗文背诵中,可将魏书生常用的“一分钟背诵竞赛”方法活用为限时背诵。一首律诗,明确任务后要求学生在两三分钟之内背诵;一段古文,分为数层,每层只有四五句,然后每层要求学生两三分钟之内背诵。背诵量减少,学生压力减少,但因背诵时间更加紧迫,背诵效率往往会更高。大多时候学生可在限定时间内较流利地背会相关内容。限定时间,也使部分对自己缺乏信心的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一个能在短短几分钟时间背会一段古文的学生,他所收获的,往往要比背诵的知识多。

4.强化背诵检查

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理论将“反馈-矫正”环节视为教学的四要素之一。古诗文背诵中,及时的反馈矫正,可以使教师更加准确地了解学情,把握教学节奏。在反馈矫正环节,教师可在一个学习任务进行完毕后随即进行检查。检查的方式可以学生小组互查为主,教师随机抽查为辅,以记背、听写、默写、复述、抢答等多种形式开展,使学生能及时得到学习结果的反馈信息,有利于巩固知识,查漏补缺。而在这过程中,教师的点名、检查、指导、表扬、甚至批评都能比较有效地督促学生,发“动”学生,提高记诵效率。

古诗文诵读,能让学生穿越时空,与古代仁人志士、圣贤智者对话。著名教育家韩军常说:“三分文章,七分朗诵,就成了十分完美。”朗诵,不仅是一项活动,更是一门艺术,它会让语文教学魅力四射。让我们所有的语文教师都来重视朗诵,让朗诵成为语文课堂靓丽的风景,让学生在这“美景”中成为课堂的主人。

三、课外拓展,延伸文本生命

为学生打开一扇心灵之窗,让他们顺着老师引领的方向,看到窗外最美丽、最迷人、最独特、最遥远的风景。主要任务是强化课堂教学中获得的学习方法、学习体验和初步的自学能力。教师指导学生选择与课堂上学习的古诗文作品相似的文章,在课外自行诵读,小组间相互检查,并在学习专栏里推荐好古诗文作品及其诵读方法建议。这样,既可改进学习方法,提高自学能力,养成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又能够拓展阅读面,丰富文言知识积累和人文素养积淀,提高文言文乃至语文的综合学习水平。诵读教学不是强迫学生死记硬背,而是在切实有效的朗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因此,诵读步骤的逐步实施与诵读效果的跟踪检测至关重要。学生语感能力的形成决非朝夕之功,显然要假以时日,要把课内外诵读结合起来,把课外诵读看成上课堂教学的延伸。文章不厌百回读,要教育学生常“读”不懈,持之以恒,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养成良好的背诵习惯。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通过诵读母语可以让我们寻找到本民族的精神家园,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可以说,诵读是学习语文的一种最基本、最实用有效的方法,让学生反复朗读、吟读、诵读,不仅能很好地培养他们的语感,还能激活其生活经验,愉悦其心灵,使其通过直觉、顿悟、感悟、联想、想象等途径,快速理解文本,提升民族自豪感。

参考文献:

[1]冯欢.浅析初中古诗中的爱国主义教育[J].文理导航(中旬)

[2]语文出版社教材研究中心.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下)教师用书[M] . 北京:语文出版社,2006.11

猜你喜欢
诵读教学古诗文
Radiomics of rectal cancer for predicting distant metastasis and overall survival
古诗文阅读备考指津
谈小学语文诵读教学的开展
谈小学语文诵读教学的开展
如何开展初中语文诵读教学
新课程背景下英语诵读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诵读教学模式下的高校古代文学课程考试改革
初中文言文诵读教学策略研究
引领小学生诵读古诗文之妙招
古诗文用典功用略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