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城市群经济密度的时空分异研究

2015-05-28 21:30武义青等
经济与管理 2015年3期
关键词:对策建议京津冀

武义青等

摘 要:测算2004—2013年京津冀城市群13个城市的经济密度及其变异系数、泰尔指数等指标,分析京津冀城市群的经济密度及差异的变化趋势,并与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京津冀城市群经济密度远远低于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并与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的差距呈扩大趋势;而京津冀城市群的内部差距明显大于长三角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内部差距呈缩小趋势,而京津冀城市群内部差距则呈扩大趋势;京津冀城市群中心城市与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中心城市差距显著。因此,应通过协同创新驱动京津冀协同发展;通过深化改革打破行政垄断,促进市场一体化;通过顶层设计和推动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关键词:京津冀;经济密度;时空分异;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15)03-0017-06

一、引言

世界银行《2009年世界发展报告:重塑世界经济地理》从经济密度、距离、分割三个维度系统描述了全球的经济格局及其发展规律[1],经济密度的分布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开始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然而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经济密度则表现出了一系列不平衡的特征:地区之间差异过大。这种不平衡已经成为影响经济繁荣与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中国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差异过大是近年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中一个突出的问题。尤其在京津冀地区,行政壁垒严重制约着京津冀协同发展。在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了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在交通一体化、生态环保、产业升级转移等方面要率先取得实质性突破。面向未来,京津冀协同发展应把打造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作为长期目标。

古典经济学认为,土地是支持经济增长的基础要素之一,而土地的利用效率和产出水平则被认为是经济结构和发展状况的最直观反映。陈良文、杨开忠(2007)利用1996年、2000年和2004年我国各地级市的数据,分析了城市生产率与城市规模、城市劳动生产率与经济密度的关系,得出城市规模与经济密度对城市生产率的影响都显著为正。沈体雁(2011)等运用地理信息系统和空间计量经济学等手段,对我国经济密度的分布进行多尺度、多维度与跨时间段的系统研究,刻画出了中国经济密度分布特征,并分析了其动力机制与政策效应。国内学者对经济密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沿海等发达地区,而对京津冀城市群经济密度差异的研究几乎没有,也没有做出进一步探究。因此,本文运用变异系数和泰尔指数等指标进行定量分析,评价京津冀城市群经济密度差异特征及变化趋势,并为缩小京津冀差异,推动一体化提供建议。

二、研究区域界定和数据来源

(一)研究单元

京津冀城市群位于东北亚中国地区环渤海的心脏地带,土地总面积约21.9万平方千米,常住人口1.09亿,包括2个直辖市和11个地级市。2013年京津冀城市群生产总值达到62 172.13亿元,是中国北方经济规模最大、最具活力的地区。本文以京津冀城市群13个城市作为区域经济密度分析的基本单元,在时间段的选择上,选取近十年即2004—2013年的数据进行分析。

(二)概念界定及数据来源

经济密度指单位面积土地上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集中程度,反映了城市经济活动中集聚效应与规模经济的重要性,已经成为协调区域发展和制定经济政策的重要依据。鉴于指标与数据的可得性和完整性,本文选取京津冀城市群的国内生产总值和面积作为基础数据,国内生产总值计量单位为亿元,土地面积计量单位为平方千米,经济密度单位为亿元/平方千米,原始数据来源于《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及《中国统计年鉴》。

三、京津冀城市群经济密度的差异及其变化趋势

根据原始数据计算得到2004—2013年京津冀城市群13个城市的经济密度及京津冀整个地区的经济密度,由于篇幅限制,只列出了2004年与2013年的数据(见表1)。

2013年京津冀地区平均经济密度为0.286 8亿元/平方千米,其中5个城市的经济密度高于平均水平,依次是天津、北京、唐山、石家庄、廊坊,这5个城市的面积占京津冀地区总面积的29.66%,但生产总值占到了75.54%;低于京津冀平均经济密度的城市有8个,依次是邯郸、沧州、秦皇岛、保定、邢台、衡水、张家口、承德,这些城市的面积占京津冀总面积的70.34%,而生产总值却只占24.46%(见图1)。

虽然京津冀城市群的经济密度均呈上升趋势,但京津冀区域内部差距非常明显:2013年,承德的经济密度只有北京的1/35,即使最高的唐山也只有北京的1/3多,而省会石家庄则只有北京的1/4(见表2)。

(一)绝对差距——极差分析

在这里,我们用京津冀13个城市经济密度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也就是极差,来反映京津冀经济密度的绝对差距,其变化趋势如图2所示。图2显示,京津冀经济密度极差呈上升趋势,由2004年的0.360 0上升到2013年的1.173 7,增加了226.03%。

(二)相对差距——变异系数、泰尔指数分析

1. 经济密度变异系数分析。变异系数用样本数据的标准差与均值之比来表示,可以反映出样本数据的离散程度,计算公式如下:

Cv=■■(1)

式中:Cv为变异系数,y为京津冀地区的平均经济密度,yi为城市的经济密度,n为城市个数。

计算得出2004—2013年京津冀13个城市经济密度的变异系数,其中京津冀经济密度的变异系数在2007年略有波动,但总体上呈上升趋势,由2004年的1.194 4上升到2013年的1.405 7,增加了17.69%(见图3)。

2. 经济密度泰尔指数分析。泰尔指数作为衡量地区不平衡度的指标,经常被使用,可以反映各个城市经济密度与区域总体平均水平的离散状况。将区域的总体差异分解成区内差异和区间差异,进而可以揭示区内差异与区间差异对总体差异的贡献率。计算公式[2]如下:

T=■■log■=TWR+TBR(2)

TWR=■PgTg(3)

TBR=■Pglog■(4)

其中:T为泰尔指数,TWR为区域内差异,TBR为区域间差异,yi为城市i的经济密度,y为地区的平均经济密度,n为城市个数,pi为城市的面积,p为地区的总面积。Pg为第g组城市的面积占地区总面积的比重,Vg为第g组城市的生产总值占地区总生产总值的比重。

根据泰尔指数的分解特征,京津冀城市群的整体差异由北京、天津、河北三个地区之间的差异以及河北的11个城市内部差异构成(注:在进行总体差异分析的时候,将北京、天津作为均质单元,因此北京、天津的内部差异为0)。2004—2013年,京津冀13个城市经济密度的总差异呈扩大趋势,由2004年的0.310 3上升到2013年的0.320 8。区内差异也就是河北省内部11个城市的差异呈缩小趋势,从2004年的0.170 2逐渐下降到2013年的0.156 6,说明河北省11个城市经济密度的差距在不断缩小,城市发展趋于平衡。而区间差异,也就是北京、天津、河北三地之间的差异从2004年的0.140 0上升到2013年的0.164 2,在2013年区间差异超过了区内差异,说明京津冀三地之间经济密度的差异呈扩大趋势(见图4)。

四、京津冀城市群经济密度与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比较

为了有所对比,我们还计算了长三角与珠三角城市群的经济密度(见表3、表4)。

长三角经济密度由2004年的0.262 4亿元/平方千米上升到2013年的0.889 6亿元/平方千米;珠三角经济密度由2004年的0.503 4亿元/平方千米上升到2013年的1.829 7亿元/平方千米。数据显示,近十年京津冀经济密度一直低于长三角和珠三角,且差距呈扩大趋势(见图5)。

为避免个别城市极端值的影响,我们还统计了三大城市群经济密度的中位数,其变化趋势如图6所示,可同样得出与上述结果一致的结论。

(一)绝对差距——极差比较

在这里,我们加入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的经济密度极差,与京津冀城市群进行对比,其变化趋势如图7所示。图7显示,虽然京津冀经济密度极差呈上升趋势,但远远小于长三角和珠三角。

可以看出,京津冀的经济密度极差小于长三角和珠三角,原因与三大经济圈中心城市的经济密度有关。因此,我们选取了近十年来京津冀的中心城市(北京和天津),长三角的中心城市(上海和南京),珠三角的中心城市(广州和深圳)的经济密度进行分析(见表5)。

从表5分析可得,2004年北京的经济密度是南京的1.27倍,到了2013年是南京的97.70%,近十年北京的经济密度由高于南京变为低于南京,差距呈扩大趋势;2004年北京的经济密度是广州的61.41%,而2013年是广州的55.86%,近十年北京与广州的经济密度差距呈扩大趋势。2004年天津的经济密度是上海的22.21%,到2013年是上海的35.40%;2004年天津的经济密度是深圳的11.90%,到2013年是深圳的16.61%。近十年来天津经济密度与上海和深圳经济密度差距均呈缩小趋势,但目前其经济密度却是上海的1/3,深圳的1/6多。由此表明,京津冀中心城市北京和天津与长三角、珠三角中心城市的经济发展仍有较大差距。

(二)相对差距——变异系数、泰尔指数对比

1. 经济密度变异系数对比。计算得出2004—2013年长三角城市群经济密度的变异系数,呈下降趋势,由2004年的0.973 6下降到2013年的0.844 7,下降了13.24%。京津冀城市群经济密度差异与长三角城市群的经济密度差异相比,其差距由2004年的1.23:1扩大到2013年的1.66∶1(见图8)。

2. 经济密度泰尔指数对比。(1)长三角城市群经济密度泰尔指数。计算得出2004—2013年长三角城市群经济密度的泰尔指数,如图9所示。可以发现,近十年长三角城市群经济密度的总差异是不断缩小的,由2004年的0.103 2缩小到2013年的0.095 9,其中江苏省的内部差异有所缩小,浙江省的内部差异略有增加,而江苏、浙江与上海三地之间的差异在明显缩小,由2004年的0.070 2缩小到2013年的0.065 7。

(2)泰尔指数对比。对比京津冀与长三角城市群经济密度的泰尔指数,可以发现,京津冀城市群的泰尔指数一直高于长三角城市群的泰尔指数,且呈扩大趋势,京津冀经济密度的泰尔指数与长三角经济密度泰尔指数相比,由2004年的3.01:1扩大到2013年的3.35:1(见图10)。

(3)泰尔指数区间差异对比。对比京津冀与长三角经济密度泰尔指数的区间差异,可以发现,京津冀的区间差异一直高于长三角的区间差异,即京津冀地区北京、天津、河北三地之间经济密度的差异远远高于长三角地区上海、江苏、浙江之间的差异,且京津冀区间差异与长三角区间差异相比,呈扩大趋势,由2004年的1.99∶1扩大到2013年的2.5∶1(见图11)。

五、结论及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及建议:

1. 京津冀城市群经济密度较低。2004—2013年京津冀经济密度呈上升趋势,但与长三角和珠三角相比,经济密度是最低的。2004年京津冀的经济密度是长三角的31.59%,是珠三角的16.46%;到2013年京津冀的经济密度是长三角的32.24%,是珠三角的15.68%;京津冀经济密度不到长三角的1/3,不到珠三角的1/6,差距显著。京津冀13个城市中,河北11个城市的经济密度较低,而作为京津冀城市群中心城市的北京和天津的经济密度与长三角城市群中心城市的上海及珠三角城市群中心城市的广州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这也正是京津冀城市群整体经济密度低于长三角和珠三角的重要原因。在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背景下,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未来目标应该是建设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只有加速京津冀城市群的整体发展才能进一步提升中国在世界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因此,应加快体制机制创新,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围绕重点产业,支持龙头骨干企业建立协同创新共同体,如新能源汽车、智能机器人、生物制药、新材料、高端装备等产业共同体,通过协同创新推动协同发展,加速京津冀城市群发展。

2. 京津冀城市群内部经济密度差距较大。2004年京津冀经济密度变异系数是长三角的1.23倍,到2013年扩大到1.66倍;2004年京津冀经济密度泰尔指数是长三角的3.04倍,到2013年扩大到3.35倍;2004年京津冀经济密度泰尔指数的区间差异是长三角的2倍,到2013年扩大到2.5倍。京津冀城市群内部差距之大源于其行政分割严重,三地各自为政,市场一体化进程缓慢。因此,应通过深化改革创新,从国企改革入手,打破其行政垄断,同时重点培育以科技型中小微企业为主的市场竞争主体,使其能够充分参与市场竞争,发挥潜力;三地政府也要利用好市场导向和利益调节机制,共同为资金、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开辟绿色通道,逐步取消有碍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政策规定,以推动各类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同时也可以使北京、天津的人口与产业高度集中的压力得到缓解,建立开放、竞争、有序的统一市场,缩小地区间的差距。

3. 京津冀城市群经济密度差距呈扩大趋势。2004—2013年京津冀经济密度变异系数增加了17.69%,而同期长三角的经济密度变异系数则下降了13.24%;2004—2013年京津冀经济密度泰尔指数增加了3.38%,区间差异增加了17.29%,而同期长三角经济密度泰尔指数则下降了7.07%,区间差异下降了6.41%。基本公共服务差距过大是导致人才单向流动,进而造成京津冀经济密度差距拉大的重要原因。以河北省会石家庄为例,2013年石家庄的人均GDP是北京的1/2,但人均地方财政预算收入却不到北京的1/5,公共服务水平的差距远远大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在日本,政府在全国范围内进行财政转移支付后,最富与最穷地区的财政能力之比由6.8∶1降为1.56∶1。因此,应通过顶层设计和推动,优化资源配置,不断加大对落后地区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在医疗、教育、养老等方面进行协调与引导,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地方无差别待遇,人才自由流动,防止差距继续扩大。

(参加本文数据搜集整理和讨论的课题组成员还有赵勇珍、李芳。)

参考文献:

[1]世界银行.2009年世界发展报告:重塑世界经济地理[M].第1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2]贝涵璐,吴次芳,冯科,刘婷婷.土地经济密度的区域差异特征及动态演变格局——基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实证分析[J].自然资源学报,2009,(11):1952-1962.

责任编辑:张 然

猜你喜欢
对策建议京津冀
京津冀协同发展
职校学生手机使用状况调查报告
我国融资租赁业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关于惠城区发展农业的调研报告
京津冀协同推进现代职业教育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