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分流:高校按类招生瓶颈探析

2015-05-29 14:05赵长山何付丽樊东
关键词:高校

赵长山 何付丽 樊东

摘 要:高校实行按类招生能够实现“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的培养目标,但在专业分流中面临“选择专业盲目跟风、专业分流不平衡”等问题,由此阻碍了按类招生的发展。究其根源,均因专业分流前大学生对大类招生下的各个专业认知程度有限。只有加深大学生对各个专业的了解和认识,才能突破专业分流对大类招生的瓶颈。

关键词:按类招生;专业分流;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5)05-0015-03

按类招生是一种新的高校招生方式,是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是通才教育、创新能力培养的高校教育方针指引下的产物。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等在国内率先实行按类招生后,一些地方本科院校及高职高专院校也相继加入按类招生的行列。“按类招生”是指高等学校将相同或相近学科门类,通常是同院系的专业合并,按一个大类招生[1-2]。通过该方式被录取的学生在本科阶段的前3—4个学期统一学习基础课,之后进行专业分流,即分专业或称之为选择专业。此种招生和培养方式的主要目的:一是加强“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的素质教育,培养适应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二是避免因专业方向过多、过细,考生在高考填报志愿时的无从下手和盲目性,将选择或者称之为确定自己专业的时间推迟至大学阶段的第三或第四学期进行,希冀大学生在大学阶段的生活、学习期间,对各个专业有所了解后,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特长和爱好选择专业,以避免高考填报志愿时的盲目性,保障大学生的学习自主权和学习内容的选择权[3]。

实践证明,通过合理的平台课程建设与规划,按类招生的确能够实现“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的高等教育培养目标[4],但盲目选择专业的问题却一直存在,甚至与高考时选择专业相比还出现了更令人棘手的问题——盲目跟风选择专业,结果导致专业间学生数量极不平衡,进一步导致教育、教学资源分配不平衡和专业发展不平衡[5]。由此可见,专业分流工作是阻碍高校按类招生得以继续发展的瓶颈所在。专业分流工作做不好,高校按类招生的人才培养模式就难以继续发展。

一、按类招生专业分流的困境

(一)专业认知有限

由于对大类招生下所设的各个专业不了解,就不可能建立起与自身兴趣、爱好相一致的专业兴趣和专业爱好,也就无从确定自己的专业志向。在面临专业分流时,必然对选择哪个专业无从下手。那如何确定自己的专业呢?唯有人云亦云,盲目跟风[6]。

以东北农业大学农学院1996级学生为例,是按“植物科学”大类招生入学的。在第3学期末分成农学、植物保护、蔬菜、观赏园艺、农业环境保护、土壤与农业化学6个专业。经调研发现,按“植物科学”入学的1996级大学生,在专业分流时关于各个专业的信息大多来源于高年级的学长,学长对各个专业的评价直接影响专业分流结果。学长说植物保护专业好,就选择植物保护专业;学长说农学专业好,就选择农学专业。自己根本不清楚到底什么是植物保护、什么是农学,更谈不上了解所填报专业的研究领域、发展前景了。多数学生都是通过此种方式确定了自己的专业;还有部分学生是听从父母及亲朋好友的建议,只有极少部分学生是建立在对各个专业充分了解及其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的基础上而确定自己的专业的。这种盲目跟风问题相当严重,甚至入学时的自然班中的大多数学生会选择同一专业,或寝室所有成员选择同一专业。大家选择专业的原则不再是依据自己的爱好、兴趣、发展等,而取决于同学关系,关系亲密的一些小团体会选择相同的专业。与此相似,其他按大类招生的高校,在专业分流过程中也存在类似的问题。

如不能让按大类招生的学生在专业分流之前对各个专业有充分了解,即使在入学后第3或第4学期才进行专业分流,对于学生自身而言与高考时就确定专业几乎一般无二,如此便失去了按大类招生的目的与意义。

(二)专业选择不平衡

对学校而言,专业分流时学生所表现出的盲目性、跟风性等问题也影响学校正常教学计划的执行和专业发展[7]。学生集中于某一个或少数几个专业中,另一些专业的学生数量必然较少,甚至达到无法开班的程度[8-9]。

仍以按“植物科学”入学的1996级大学生为例,专业分流时每名学生允许填报2个志愿,大部分学生的第一志愿都选择了农学或植物保护专业。为了兼顾弱小专业(学科),使各个专业都能正常开班,减小专业分流对专业发展的影响,学校采取了适当的调整政策:第一志愿和第二志愿都填报农学或植物保护专业的学生,按第一志愿确定专业;第一志愿填报农学或植物保护专业,第二志愿为其他专业的学生,按第二志愿确定专业;填报的第一志愿非农学和植物保护专业的学生,按第一志愿确定专业。经此专业分流政策调整后,最终的专业分流结果为:农学专业85人,3个班;植物保护专业61人,2个班;蔬菜专业32人,1个班;土壤与农业化学专业20人,1个班;农业环境保护专业19人,1个班;观赏园艺专业13人,1个班。如上,即使东北农业大学在专业分流中采取了相应的调整政策,但各个专业的学生数量依然极不平衡。这就势必造成师资、实验设备等教学资源的分配和利用不平衡,及专业发展的不平衡。

(三)专业选择不如意

无论采取何种方式的专业分流形式,都不能满足每个人的意愿。当意愿不能得到满足时,就会导致抵触情绪。尤其在现阶段大类招生的专业分流问题上,局限于对专业的了解程度,大多数学生并不是根据专业爱好、专业兴趣、专业志向等填报专业志愿的。但一旦专业分流结果与其最初填报的专业不一致,部分学生就会对高校及负责专业分流工作的教师产生强烈的不满情绪和怨恨心理,进一步导致对专业学习的抵触情绪,严重者甚至表现为厌学。长此以往,迟到、旷课成了这部分学生的家常便饭,学习成绩每况愈下。对于学生自身而言,专业分流结果给学生造成的心理影响耽误了其在受高等教育阶段的成长和进步;对于高校而言,这部分学生的行为增加了教学管理工作的难度,影响了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影响了其他同学的学习热情,影响了学校的学风建设。

高考的录取结果与专业分流结果一样,都可能与所填报的专业不一致,都可能并未满足家长和学生的愿望。但对于大多数家长和考生而言,看重专业的同时,更关注能否迈进大学的门槛;未被自己心仪的专业录取,考生将责任归咎于自己的高考成绩不理想。亦即升入大学是他们的基本愿望,基本愿望实现了,就获得了80%以上的心理认同和满足感。在这种心理作用驱使下,大部分学生会逐渐认同被录取的专业,并逐渐产生专业兴趣;“专业不如意”的高考录取压力,还可能变为发愤学习的动力,获得证明自己能力的心理认同,同时获得专业兴趣、树立专业志向。与高考不同,大类招生下的专业分流,选择专业是其唯一的愿望,一旦愿望未能实现必然产生强烈的不满情绪,且将专业分流未如愿的大部分责任完全推卸至高校。由此导致比高考时录取专业不如意更严重的抵触和厌学情绪。

二、专业分流:按类招生发展瓶颈之根源

按大类招生的初衷是好的,就是希望学生在入学后的前3—4个学期能充分了解大类招生下的各个专业,在此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意愿等确定适合自己的专业[10]。可见,专业分流工作对于按类招生非常重要,专业分流工作做不好,高校大类招生就失去了其真正的目的和意义,即专业分流工作是阻碍高校按大类招生培养模式继续深入发展的瓶颈。

专业分流不平衡的主要原因在于盲目跟风选择专业问题,而盲目跟风选择专业的根源为对大类招生下的各个专业的认知程度有限;经3—4个学期大学阶段的学习和生活后,学生依然未树立自己的专业志向。由此导致在专业分流时学生就不可能根据专业志向确定专业,更不可能结合自己的爱好、特长选择专业,唯有盲目跟风。

经调研发现,在专业分流之前的3—4个学期内,学生所涉及的课程均为思政类、英语类、化学类、数学类等综合素质类课程和公共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无关,与专业研究无关,与专业教师几乎无接触。在此种课程体系设置下,高校为满足通才教育的培养目标仅为大学生提供了学习基础类课程的环境,却未给学生提供了解、认识大类招生下各个专业的专业环境。学生对专业认知的最主要来源是与之接触较多的上一届或两届学长的口头描述。但他们毕竟也是在校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知还不够深入、不够全面[11],因此在专业分流之前,无论从广度还是深度方面,学生对各个专业的认知程度都与高考填报志愿时相近。不了解大类招生下的各个专业,就无法将自己的兴趣爱好同专业相结合,无法树立自己的专业志向,也就无法避免专业分流时的盲目跟风问题。

近些年,实行按类招生的高校已意识到在专业分流时学生选择专业的盲目性、跟风性等现实问题的存在,也意识到其根源在于大学生对各个专业的认知程度不够,开始采取一些措施加深学生的专业认知程度,如开设“专业导论”课程(一般16学时)、在专业分流前让专业负责人或系主任进行宣传教育和专业介绍等[12-15]。但这些措施都仅仅是临阵磨枪的短时和口头行为,学生对各个专业缺乏亲身体验,缺乏对专业内涵的充分认识,对于提高学生在专业方面的认知程度作用甚微;况且,为了吸引生源,各专业授课教师和专业负责人还可能存在一些偏见和误导。目前所采取的这些措施,不能从根本上加深学生对专业的认知程度,对于培养专业兴趣和专业志向的作用甚微,也就无法从根本上避免专业分流时的盲目跟风选择专业问题。所以说,专业认知程度有限,未在大学阶段培养专业兴趣和树立专业志向,是按大类招生专业分流不平衡的根源所在,也是专业分流成为限制大类招生发展的瓶颈之所在。

三、大类招生专业分流的措施

关于大类招生在专业分流时学生所表现出的盲目性问题和专业分流的不平衡问题,高校教育工作者早已意识到,并进行了相应的研究,采取了一些改革措施。黄晓波总结出,目前国内高校按类招生主要采取如下四种专业分流方式:按学生自主分流,按课程分流,按成绩分流,综合分流(综合以上三种分流形式)[16]。大多数高校按照各专业计划接收人数,坚持志愿优先、成绩排序的原则,或称之为兴趣+双向选择的原则实施专业分流程序[17-20]。采用此种分流原则,可以避免各专业学生数不平衡问题,减轻因学生数量不足或无学生对一些弱小专业及冷门专业发展的影响,但却难以避免填报志愿时的盲目跟风问题。结果导致专业分流结果与一些学生的“专业志愿”不相符,引起学生的抵触、不满情绪,甚至上升为逃学、厌学等严重问题。也有极少数高校尊重学生的个人意愿,完全按照学生填报的志愿进行专业分流,又造成各专业人数的极不平衡。

在专业分流中,目前所采取的措施都集中于如何规避专业分流不平衡的分流结果上,即关于分流原则、分流标准、分流方法、分流程序及分流管理等方面的研究上,并未从根本上解决盲目跟风选择专业的问题,势必使专业分流工作越来越复杂化,使分流结果所导致的问题越来越复杂化。

专业分流不平衡是由诸多原因导致的,譬如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导向、冷热门专业差异等,上述因素不仅仅影响按类招生的专业分流结果,也同样影响高考填报志愿。除上述因素外,大类招生专业分流不平衡的根源在于大学生对各个专业不了解、未形成并树立自己的专业志向而导致的盲目跟风问题。要突破专业分流对大类招生的瓶颈问题,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有效措施,加深大学生对各个专业的认知程度,培养专业兴趣,树立专业志向,使之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合理选择专业。

参考文献:

[1][12]张志成.按类招生激活人才成长潜质[N].中国教育

报,2010-09-01.

[2]陶口.大类招生:使考生最大程度受惠[J].高校招生,

2010,(12).

[3]姜辉.按大类招生政策解读[J].招生考试通讯:高考版,

2011,(11).

[4]戴发山,黄世秀.大类招生培养模式下平台课程体系的

构建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5,(29).

[5][17]牛文娟,张翠玲,郭莹.电气信息大类招生背景下专

业分流制度与学生管理工作探讨[J].考试周刊,2012,(74).

[6]武海霞.试论高校专业分流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

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3,(8).

[7]赵志泉,杨玉荣,李倩茹.高等农业院校按类招生的现状

与对策分析[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0,(2).

[8][18]刘益.大类招生培养模式下学生专业选择:问题与

对策[C]//湖南工业大学法学院.第三届教学管理与课

程建设学术会议论文集,2012:158-161.

[9]韩建民,张波.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实行大类招生的利弊

分析[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10,(4).

[10]向娟.大类招生,我的专业我做主 回应10A《在选择中

成长——上海大学大类招生制度改革之探》[J].上海

教育,2011,(20).

[11]李玲霞.地方高校专业分流实践中的问题与解决路径

[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

[13][19]熊晓燕,王训腾.对地方高校按类招生下专业分流

实践的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2,(23).

[14]牛庆玮,张庆荣,李瑞雪等.对按类招生专业分流的研

究与实践[J].石油教育,2008,(4).

[15]张世敏,蔡扬,王捧军等.大类招生背景下专业分流问

题研究——以河北经贸大学会计学院为例[J].河北经

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13,(1).

[16]黄晓波.高校“大类招生培养”改革反思[J].华南师范

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

[20]张杰.公共管理类大类专业分流过程和实施效果——

以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为例[J].教育学论坛,2013,(51).

猜你喜欢
高校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新常态下高校档案工作发展研究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提升的策略研究
弘扬雷锋精神与转型期高校校园文化教育整合性研究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