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特色机械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2015-05-29 14:01王金东姜民政贾光政
关键词:培养体系专业学位机械工程

王金东 姜民政++贾光政

摘 要:文章东北石油大学机械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出发,阐明了机械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突出石油石化行业特色的意义,并根据非全日制和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不同特点,从科学定位培养目标、明确研究方向、完善课程设置等方面构建了具有石油石化行业特色的机械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

关键词:石油特色;机械工程;专业学位;培养体系;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5)05-0001-03

机械工程领域是东北石油大学最早获批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的领域之一,并于2009年开始招考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该领域形成了从石油石化行业的需要出发,以石油石化行业的发展为己任的办学思想和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鲜明的行业特色和发展优势。获得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研究生遍及全国各大油田,对石油石化企业有很强的针对性和适应性。

自2009年以来,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正在发生重大变化,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成为教育战线探索与实践的热点[1-2]。东北石油大学在对机械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保持石油特色的、面向工程应用需求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进行了探索与实践。

一、机械工程专业硕士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宣传力度不够,影响生源质量

专业学位是相对于学术性学位而言的学位类型,其目的是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并适应特定行业或职业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专业学位与学术性学位处于同一层次。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是专业与工程领域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性学位,它与工学硕士学位处于同一层次,但类型不同,各有侧重。工程硕士是专业硕士中的一类。机械工程专业硕士则是工程硕士中的一类,又分为在职(非全日制)和全日制机械工程专业硕士。预计到2015年,专业硕士招生将占研究生总招生的50%以上,中国将形成学术型研究生和专业型研究生各占半壁江山的总体格局。这些术语和教育部2009年以来关于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进行重大转变的文件精神,不仅普通群众缺乏了解,就连高等学校许多教师也不太清晰,使社会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认同度低于学术学位研究生,造成专业学位研究生生源质量差,甚至完不成招生计划。在东北石油大学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生源中,一本院校学生很少,主要为二本甚至三本院校学生。

(二)培养目标不明确,与企业需求脱节

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明显滞后于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人才发展战略,企业需要在专业和专门技术上受到正规的、高水平训练的高层次人才。专业学位教育有双重任务,一个是吸引优秀应届毕业生,实施全日制学习方式,培养实践部门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另一个就是面向在职人员,开展非全日制学习方式。因此,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和在职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应有所不同,与学术型研究生有着明显区别,应该结合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按照专业学位全国教育指导委员会的相关要求,重新制定机械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

(三)培养途径缺乏创新,课程设置不科学

对机械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的职业性认识不够,重视不够,未形成较为独立的、明显不同于传统学术型硕士的培养体系。企业未能真正参与到协同培养、联合指导及答辩等环节。在职专业学位研究生受上课地点以及工作单位诸多因素的限制,课程设置多年来的变化不大,没有把相关领域科技发展的新理论和新技术及时、系统地向学生传授。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受到培养目标不明确和教学资源的限制,多数课程与学术型研究生同堂授课,导致专业学位课程在课堂要求、教学内容、教学考核等方面与学术型课程雷同,无法体现专业学位教育重视实践和应用的培养理念。更加急需解决的问题是实践教学资源不足,校外实践基地不能适应全日制专业学位教育的实践需要,必须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资源加快校内实践基地建设[3-4],形成校内创新实践基地与企业实践基地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四)管理制度不完善,师资队伍不专业

学校没有构建专门负责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管理体系,不能根据专业学位的培养特点制定完善的行政管理制度和学术管理制度。专业学位导师的评聘没有独立机制,原先的学术性导师可以自然兼任。而且,当前高校师资人才的就职经历大多是从学校到学校,学历较高,但缺乏实践经验。这些教师倾向于套用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经验和指导方法来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使学生体会不到专业学位培养模式的特色。难以培养出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不能满足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面向实际应用部门、面向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的要求。

二、机械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突出石油特色的意义

(一)适应石油石化企业发展,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石油石化行业特色型高等院校具有很强的石油石化类的行业背景,在教学和科研过程中,与行业合作的长期积淀,形成了明显的石油石化行业特色专业优势,毕业生的就业率长期保持良好态势。不过,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特别是 20世纪90年代末行业院校由中央集中管理向由中央与地方两级管理、以省为主的管理体制转变以来,很多综合类院校和其他类型的高等院校也纷纷开设了石油石化类专业,其培养的人才越来越多地进入石油石化类相关行业就业。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高度综合和高度分化,石油石化行业更加需求复合式创新型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5]。东北石油大学只有继续依托行业特色优势,将办学重点集中在石油石化类专业这样的优势主干学科,以石油石化类行业需求为导向,大力发展专业学位教育,在机械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中突出石油特色,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才能继续保持较高就业率。

(二)加强铁人精神教育,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

石油石化行业业务所及之处大多为盐碱荒滩、高原戈壁和波涛汹涌的大海,自然条件很差,所以要求石油院校的毕业生要有较高的思想境界和吃苦耐劳、扎根基层的奉献精神。要以“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的大庆精神,“爱国创业我最认真,求实奉献我最根本”的铁人精神,采用油田现场参观、师生座谈、专家讲座、社会实践等方式对学生进行多方位的思想教育。努力培养学生的责任感、艰苦奋斗和艰苦创业的意志品质,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团队意识和宽容、诚信的健全人格,提高学生适应企业工作环境的能力。使我们的毕业生能够自愿到艰苦的石油石化企业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这有利于他们在不同岗位上做出显著的成绩和贡献,逐渐成长为技术骨干、技术带头人和大企业的管理者,从而扩大社会对学校,以及机械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认可度。

(三)与石油石化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提升机械工程专业学位办学水平

当前我国石油石化行业既面临世界经济缓慢复苏、国内经济持续平稳增长带来的良好发展机遇,又面临全球能源格局深刻变化带来的全方位挑战。石油企业迅速扩张,人才需求量不断增大。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应该充分利用与大庆油田同处油城这一地域优势和人才优势,在构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过程中,进一步加强与石油石化行业的产学研合作,加快具有石油特色的实验室和实践创新基地建设;把社会需求融入教学体系中,在研究生培养的各个环节都与生产实践相结合,不断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指导教师的实践能力和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指导水平,并聘用德才兼备的企业科技人员组建指导团队,优化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师资结构,全面提升机械工程专业学位的办学水平。

三、机械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的构建

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的构建涉及确定培养目标、研究方向设置、课程设置、培养方式、导师队伍、学制、学位论文、质量管理等要素。

(一)科学定位培养目标

全日制专业学位是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脱产学习,非全日制是脱产在职教育,“在校不离岗”,非全日制实践性和职业性都大大超过前者。因此,我们根据全日制与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的不同特点,分别制定了培养目标。

(二)明确研究方向

机械工程领域涉及通用和石油机械的设计、制造、自动控制和设备安全管理等方面的基础知识、新理论、新技术和新工艺。重点围绕石油机械工程、机械设计及理论、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化工过程机械、石化装备腐蚀防护与安全工程等方向来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经过机械工程学科与石油与天然气工程、石油化学与化工技术、化工过程机械、油气田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等石油特色学科或方向的长期交叉渗透,融合凝练成东北石油大学机械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研究方向:(1)石油机械工程;(2)机械设计及理论;(3)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4)机械电子工程;(5)车辆工程;(6)工业设计;(7)安全技术及工程;(8)材料腐蚀防护与失效分析。(9)化工过程机械与流体机械。

(三)完善课程设置

按照培养目标的要求,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设置要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要充分体现机械工程学科的理论基础和知识结构,既要注意课程体系的宽广性、综合性和相应的深度,又要反映当代应用科学技术发展前沿,以及多学科的交叉性和渗透性。因此,在实行弹性学分制的同时,将研究生所学课程分为学位课与非学位课,以及为加强实践能力培养而设置的必修环节,为跨专业学生设置的补修环节。

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采取“进校不离岗”的方式,培养定位在为解决生产一线高层次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缺乏的矛盾,重点为石油石化企业培养技术推广及工程应用创新的人才。课程设置以提高“职业能力”为目的。和全日制专业学位相比,所设置的专业学位课少了7门,非专业学位课少了2门,并去掉了由第二外语、体育等组成的非公共学位课。减少的主要是理论性太强的课程,以及实践课程,这是考虑到非全日制生源质量较差,但已经过多年生产实践锻炼,并兼顾双休日集中授课等因素的结果。而且,即使非全日制与全日制所开设课程的名称相同,也要针对生源的具体情况制定具有在职研究生特点的课程教学大纲,以体现培养目标的要求。各门课程要在传授基本知识的过程中不断融入前沿理论、最新科学技术成果和先进经验、案例等,扩大信息量,使课程具有前沿性、新颖性和灵活性。

(四)注重实践基地建设

在立足企业、校企共赢的长期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合作培养过程中,在大庆油田、辽河油田、华北油田等建成多个研究生创新实践和联合培养基地。我们正在不断完善和扩展这些基地的功能,不仅使其继续承担在职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的作用,而且要将他们建设成为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创新实践基地。不过,目前我国的经济与科技发展水平和企业经营模式不适合大量地接纳研究生到企业去进行全方位的实践能力培养,因此,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采取多种模式,拓展多种渠道,在加强企业实践基地建设的同时,要更加重视校内实践基地的建设。我们依托黑龙江省石油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国石油HSE安全检测与评价重点实验室、声发射检测与结构完整性评价国家计量认证实验室、钻井修井井架及设备检测评价国家计量认证实验室等高水平实验室,整合学科、学院实验实践教学资源,构建了机械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校内实践基地。

(五)加强“双师型”导师队伍建设

充分利用地处大庆油田这一地理位置的优势,选派青年教师到石油石化企业去挂职锻炼,他们将得到大量的直接面向工程实践的“实战机会”;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积极开展联合课题研究和科技服务,使年轻教师都参与到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和科技创新的实践中来,工程创新意识不断得到增强,解决工程实践问题的能力也得到相应提升。同时,现场工程知识的积累及科技创新,又促进了专业理论水平的提高,逐步建成 “双师型”的导师团队。充分利用与石油石化行业长期全面合作办学的各种资源,在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合作导师聘任工作的基础上,完善校外导师聘任制度,扩大校外导师队伍,落实好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双导师制”。

(六)健全质量管理制度

根据学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有关规定和管理文件,结合机械工程学科发展现状,以及非全日制和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不同特点,完善了教学组织与管理制度,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位,确保培养计划的顺利实施。组建了机械工程专业学位分委员会,具体负责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术管理。对教师的课程教学质量进行严格的管理和控制,从课程教学文件准备、授课模式、实践环节,到考试都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管理措施。定期对研究生培养的相关问题进行研讨,从培养方案、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室建设、实践基地建设、教学改革等方面开展研讨。建立了文献综述、开题报告、中期检查、学术论文发表、论文盲审等管理制度。制定了机械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遴选、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考核、学位论文标准等管理办法。完善了学位论文选题和写作规范、评阅和答辩标准。

针对机械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体系的探索,已初见成效,并按照2014年《东北石油大学研究生培养方案修订工作基本要求》修订了培养方案, 新的培养体系及其2014版培养方案将从2014级研究生开始贯彻实施。适应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快速发展的新形势,面向企业需求,特别是石油石化行业的发展需求, 利用一切社会资源,积极探索机械工程专业学位培养模式,走出一条具有石油特色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之路,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参考文献:

[1]杜豫川,叶霞飞,杨超.交通运输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

养体系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2,(37).

[2]刘勇波,杨春雷,张立杰.对加强和改进军队专业学位研

究生教育的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8).

[3]宋平,杨连茂,甄良等.浅议全日制工程硕士生实践能力

培养体系的构建[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3).

[4]宁更新,李尧辉,聂文斐等.基于理论与实际操作相结合

的“5+3”全日制工程硕士生实践能力培养体系[J].学位

与研究生教育,2011,(10).

[5]代万波,华承金.中原油田与石油高校联合培养专业研

究生的实践与探索[J].东方企业文化,2013,(11).

猜你喜欢
培养体系专业学位机械工程
《机械工程与自动化》简介
《中国机械工程》第五届编委会
《中国机械工程》第五届编委会
《机械工程与自动化》简介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医患沟通的认知及培养需求研究
环境生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电子信息类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研究
土木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现状与对策——以广大为例
中外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比较与启示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