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化旅游视角浅析岜沙古村落现象

2015-05-30 10:48袁洪业
文化产业 2015年9期
关键词:文化旅游

摘 要:贵州岜沙是中国最后一个枪手部落,拥有独特的民族文化资源和丰富的旅游资源。从文化旅游视角浅析岜沙古村落现象,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首先,对岜沙古村落文化习俗进行了解以及分析现代文化对其产生的冲击;其次,分析保守的古村落思想对旅游经济开发的制约;再次现代旅游产业带来的对传统岜沙部落文化的冲击问题;最后民间工艺美术的使传性以及当地民俗表演内容的单一性。岜沙现象的分析带来的便是如何发展岜沙旅游的同时维持岜沙的纯洁性和原生态的问题,本文主要目的就是从岜沙多方面现状入手探讨一条适合岜沙文化旅游发展的独特之路。

关键词:岜沙古村落;文化现象;文化旅游;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9-00-02

岜沙位于贵州省江县丙妹镇,是一个仅有两千多人的苗族部落,和外界的接触少,是中国最后一个枪手部落与刚刚开始发展旅游经济的一个富有民族特色的古村落。对于其村落文化的保护与旅游发展的可持续性的研究必将有益于该地区的发展与文化的传承,贵州省作为一个拥有少数民族大省,拥有极其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有着一大批富有民族特色的村落文化景观群。而正适逢国家大力提倡保护和弘扬民族经济的大好时期,促进民族文化的保护与旅游开发必将成为我省一个旅游开发开发的一个新亮点。在今后的民族旅游开发中,将岜沙作为这项研究的先驱与示范,探讨怎样在经济发展与文化保护中寻找一个平衡点,将给予今后我省民族村落的文化保护与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等问题予以启示。

一、观岜沙现象

文化旅游既不是一种产品,又与旅游文化大不相同,所谓文化旅游,关键在文化,旅游只是形式。文化旅游之“文化”应解释为对旅游的效用及旅游的目的所作的定性。文化旅游,是最近几年才出现并流行的一个名词,它的出现与游客需求的转变密切相关。因此,文化旅游最普遍的解释是“那些以人文资源为主要内容的旅游活动,包括历史遗迹、建筑、民族艺术、民俗和宗教等方面”。[1]岜沙的文化资源主要表现在节日活动和风俗活动以及民间工艺艺术等方面。通过对这些文化现象的表现形式思岜沙文化旅游。

(一)表演内容形式的单一性

岜沙苗族表演内容较多,但形式相对单一。参加表演的全是本村寨里的男女老少,他们只有在干完农活闲暇时才会参加表演,没有固定表演时间且表演不专业,没有受过专业的训练。较西江千户苗寨专业表演落后一些。

表演节目单调

1、岜沙苗族最具特色的首先是放枪迎客进寨。放四枪到八枪不等。此节目时间较短,只有一个放枪迎客的动作,没有其他的表演内容。

2、跳太阳舞。根据插秧劳动习作改编而来,围绕太阳而跳,意在歌颂崇拜太阳,他们认为他们的衣食住行均是太阳赐予的。

3、吹芦笙。芦笙节是岜沙节日中最热闹的一个,时间为农历十一月十九日,当地又称之为“跳坡”。村寨中男女老少聚在一起,男的吹芦笙,女的吹筒,人数众多,声势浩大。在活动过程中,必须面向太阳,不得转身,否则视为对太阳的不尊重。男女虽盛装出席,重视他们最重要的节日,但从表演形式来说较单一,除了吹芦笙放枪就没有其他的内容,简言之,观赏性不强,不足以吸引游客的目光甚至引起他们观看下去的欲望,更不用说利用这个节目推销衍生品。

4、迎亲。形式很简单,两个男人用竹制的简单花轿抬着一个姑娘,只能说这是一个仪式或一个过程,没有任何表演成分,唯一和客人互动的是新娘将用芭蕉叶包好的粑粑给客人,向客人要红包,意在吉祥如意,这样一个形式却充满了功利性质。

5、镰刀剃头。岜沙人独特的剃头方式是用镰刀剃头,剃头的那把镰刀就是他们的守护工具。这也是他们的成人礼。镰刀理发是岜沙的传统表演,除了观看这一理发过程外,没有其他的表演,很多不知情的人只会觉得新奇,用镰刀剃头,很多游客不知道其中的意义所在。

(二)节日内容形式的简化

岜沙一年中主要过春节、映山红节、吃新节(又称秋千节)、芦笙节和苗年,其中以春节和芦笙节最为盛大。这些节日虽为岜沙苗族特有的热闹节日,但早已今非昔比。如今的节日正如中国其他地区所有节日一样正在逐步走向“简约”风格。首先一目了然的便是形式简化。不再似以前那样形式繁复多样,场面虽气派庞大,但有“走形式”的成分掺和在里边。其次是内容简化。就拿春节来说,在岜沙老一辈人的记忆中,逢过春节前好几个月就要准备好过节的“吃穿住用行”,在春节期间,岜沙人都要举行各种活动来表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现在的小孩子过春节,大多不知道有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等“罕见”的活动。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便是心态简化。不论重视节日与否,都是一个心态问题。出现这一现象,无非就是村民忙着追求高品质生活,节日什么的过不过也只是个形式。就是这样不重视传统节日的心态,导致过节是为了完成任务,敷衍了事。心态变了,节日的意义也就越来越简约化。毫无疑问,这样的现象严重阻碍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三)民间工艺美术的使传性

“贵州民间工艺美术之所以独树一帜,在于它历经数百年而不变,始终保持着完好的原生状态,其蕴含的人文精神和美学价值也由此得以显现,始终保持着实用——审美的综合价值结构,具有较强的功利性”[2]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使得现代化的商业活动毫无疑问地对岜沙苗族原生态经济活动进行冲击。在商品活动中传统文化性质往往会被忽略,民间工艺与市场结合的必然性迫使传统民间工艺“变味”。传统工艺逐渐被机械化取代。现代工业带来的就是妇女很少用织布机织布,而是买既现成又便宜甚至“做工精美”的机械布。饰品师父们也有多余的闲暇时间,因为机器接替了他们的工作。诸如此现象数不胜数,工艺品繁花似锦,但意义何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文化旅游产业快速发展的今天,民间工艺必然与旅游相结合,但旅游追求利润的目的促使民间工艺与文化背道而驰,文化含量不胜从前。岜沙地区为发展经济,一味迎合游者现代的时尚品味,将民间工艺品注入流行元素,满足客户需求。发展本民族,本地区经济固然好。在提高经济效益的过程中,人们的心态似乎从“朴实”变得“虚荣”,被经济“迷失了心智”,忘了自己的老本——传统文化,传统民间工艺。民间工艺传承的是岜沙人历代的民族精神文化和特有的手艺,民间工艺品承载的是岜沙人特有的民族审美情趣和民族文化元素,象征着岜沙苗族古朴,独特的创造力。

二、思岜沙文化旅游

(一)现代文化对岜沙传统文化的冲击问题

在岜沙新成长的一代人中,已经开始有南下打工的青年,接触到了繁华的现代社会,开始接受现代文化,产生了摒弃传统岜沙文化习俗的倾向。例如少部分打工青年回来以后已经较少地去穿着传统的岜沙服装,更多的是接受现代社会的流行服装。另外电视开始进驻村民的家中,村民的思想开始汉化;同时,到岜沙旅游的旅游者带来的外来文化也一定程度上影响岜沙本地的传统文化的“可持续”传承。在岜沙的少部分建筑中现在出现了一些水泥构造。这与传统的木质吊脚楼等建筑显得些许突兀。所以如何鼓励村民积极参与保护本地村落文化,如何引导村民提高对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认识,是在文化旅游开发过程中应当注意的问题,也是事关文化旅游持续发展的一个问题。

维持村落文化的相对纯洁性。对于旅游产业带来的商业与表演活动应在主要村寨之外进行,而村落在旅游过程中仅作参观和游览之功用。比如在村寨外设一迎宾活动场地进行一些民族特色表演活动与一定的旅游商业点,避免在村寨中进行旅游产业的开发,以维持自然村寨自身的相对纯洁性。“首先是要努力维护和保持生物的多样性,达到原生态;其次是努力保持和维护文化的多样性,尤其是西部地区的民族文化多样性,这种文化多样性,实际上就是一个原创的状态。”[3]所以避免旅游产业的商业化影响到村落文化本身的民族景观与当地人的生活习性,尽可能的避免旅游者带来的文化和经济上以及环境上对岜沙自然村落的干扰,这对保护和维护岜沙古村落原始文化有着极大的作用。

(二)保守的古村落思想对旅游经济开展的制约

岜沙人在与外界游客的接触中,居住在公路两旁的居民最先尝到了旅游经济带来的甜头,但是在村民中,关于旅游收入分配这方面上发生了纠纷。例如滚圆亮建立了一旅游客栈“枪手滚月亮之家”,但遭到部分村民的反对,对其房屋实行剪断电线,断水等行为表示异议。另外岜沙比较闭塞的部落文化环境中,至今还有比较排斥一些关于照相机等器材的行为,认为其将带走灵魂等原始思想。因此,在旅游经济开发过程中,如何寻找到一个村民能共同接受的收入分配方式与让村民接受一定的现代文化是一个关系到旅游产业能否开展的问题。

开发文化产品的衍生品。岜沙苗族正处于一个过渡阶段,从封闭走向开放的阶段,从目前状况来看,一方面要维持好最本质最传统的文化,另一方面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以及经济发展态势发展本地区经济。处于这样一个矛盾的状况中,在传承中发展才是最好的解决之道。所以,发展文化旅游,发扬民族精神,展示民族特色文化产品的同时开发相关文化产品的衍生品至关重要。如此才不会走上“吃老本”的道路。利用特有的文化资源优势,开发相关文化衍生品。岜沙苗族有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如传统节日、民间手工艺品、特色表演等等。“在全球化背景下,保持文化的多样性显得尤为重要”一个民族的文化旅游要长远发展,单靠旅游地的本体资源吸引游客和发展经济是远远不够的,利用现有的文化资源开发文化产品的衍生品,丰富文化旅游的内容,尽量利用衍生品吸引游客目光,达到游客购买、消费、体验的目的。利用岜沙古朴的相对原始的建筑开设特色旅馆或者酒店,内部可设苗族歌舞剧表演。利用众多特色节日进行宣传,增加游客体验环节,如吃新节(秋千节),芦笙节等游客可同当地居民一起过节,利用节日造势,生产相关节日的特色衍生品,吸引游客消费。

(三)旅游产业带来的对岜沙部落传统文化的冲击问题

在旅游开发中,旅游者带来的经济和文化冲击可能使得一个村落文化或者是村落文化景观发生改变。例如贵阳市花溪区的镇山村。镇山村作为一个屯堡文化和布依族村寨的特色建筑群吸引着贵阳城市的游客作为一个近郊游的理想地点,但是在旅游开发过程中村民中为了改善自身居住条件,盖起了水泥砖房,抛弃了传统的石板房,以至于该存了丧失了特色,游客逐年减少。“在综观民族村镇旅游发展过程的现状之后,可以清楚地看到其对民族文化的破坏性体现为一下几个方面,这些破坏性显性地表现在语言、服饰、发型、饮食、建筑等方面。”因此,在岜沙旅游开发以后的时期中,怎样保持村民对自身文化的认识和提高村民对村落文化保护的积极性,是一个事关旅游开发后对于文化保护和可持续性发展的紧迫问题。

以文化人来传播村落文化。“从旅游者的角度来说,旅游是一种文化性的活动,他所做的消费实质上是一种文化性的消费,旅游者是在购买文化,享受文化,消费文化。”将村落文化景观作为吸引国内文化界的一个重要因素,吸引文化界来当地采风,通过文化人传播村落文化。笔者认为可以在某些特色地区开展一些主题摄影,艺术创作活动,以此传播当地村落文化和民族文化。在之前与摄影家协会的联系中,笔者的想法得到了肯定,以此作为采风活动,必将通过各种文化形式扩大贵州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的知名度,也能促使各界人士投身到民族村落文化的保护中,也将带动旅游产业的发展。

提高村民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感与责任感。在文化的保护过程中,只有提高村民自身对文化的认同感和责任感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文化保护的问题。需要让村民认识到自身独特的文化才是旅游产业中吸引游客的亮点,并且也是自身村落文化的传承和延续。只有村落文化的传承和延续,才有民族特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之计。因此,动员村民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自发的保护行动才能使得特色文化得以保存。

三、总结

从文化旅游视角浅析岜沙古村落现象,目的在于从现代旅游与传统古村落文化发展的“夹缝”中发现二者的不和谐之处,以发展和保护古村落传统文化为出发点,合理利用文化旅游这一现代手段发展岜沙古村落文化。对岜沙当前文化现象进行分析总结,探讨出适合发展岜沙旅游业的独特之路,这对提高贵州文化旅游价值和丰富贵州文化旅游多元化具有重要意义。将岜沙古村落特有的民俗文化通过文化旅游这样一个“时尚”的经济活动展示出来,不仅有利于将岜沙文化展示在国人面前,更有利于发展本土经济,宣扬本土文化。

参考文献:

[1]王会昌、王云海《中国旅游文化》,重庆大学出版社

[2]杨晓辉等著《贵州民间美术传承与发展》,贵州人民出版社

[3]魏小安《多彩贵州,多姿发展——魏小安谈贵州旅游》,贵州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01页

基金项目:贵州民族大学科研基金资助项目校科研201433号

作者简介:袁洪业,1979年出生,山东潍坊人,2005年毕业于山东艺术学院,获学士学位;2012年毕业于贵州师范大学,获硕士学位;现任教于贵州民族大学,讲师。

猜你喜欢
文化旅游
西塘古镇文化旅游形象提升研究
基于电视媒体的中原文化旅游对外传播路径探究
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战略
以旅游开发整合烟台市开埠文化的研究
贵州省文化旅游创意发展态势评价
四川文化旅游开发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
文化系统剥离与市场割裂对文化创意体验产品的影响研究
体验视角下文化旅游产品深度开发研究
浅议文化旅游视野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京津冀文化旅游融合发展问题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