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P课程模式现状研究

2015-05-30 16:58夏丹
校园英语·上旬 2015年9期
关键词:英语教育大学英语

夏丹

【摘要】相对于国外发展较为全面的专业用途英语教育模式来说,中国的专业用途英语的发展已有三十余年。本文总结了目前我国专业用途英语的现状,并对其现状进行分析和研究,指出目前其教育模式的问题,并对该领域进一步研究提供依据。

【关键词】ESP 专业用途英语 英语教育 大学英语

一、引言

专业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简称ESP)始于20世纪60年代,由著名语言学家Halliday在其The Liguistic Sciences and Language Teaching一书中第一次提出。伴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化,如何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应用型外语人才成为教育行业不断反思和追求的目标。ESP课程模式的产生、发展和兴起正是21世纪的英语教学需求的最好体现。尽管ESP课程模式非常符合中国当代培养应用型大学生的要求,但是其理论发展速度非常缓慢,实际运用范围也相当有限并且发展过程中阻碍重重。

二、国内ESP课程模式现状分析

从全国英语教学大环境看来,2007年《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明确提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要“切实提高大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和直接使用英语从事科研的能力”。这些政策和纲要在高校英语教学中通过专业英语(ESP)课程体现和实现。由于ESP课程模式是基于专业性和需求性,因此ESP课程模式从其课程安排、课程大纲、课程目标、课程教材以及教学方法都和传统的EAP课程模式截然不同。ESP课程模式在我们国内英语教育界依旧处于不断更新、纠正和完善的过程。

1.从学生角度来看。学生对专业英语课程的认识有误,传统的英语课程学习方式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单词、翻译、语法和写作这一套传统的教学方法也用于专业英语的学习,这使得部分专业英语课堂和传统大学英语课程课堂无异。认识上的错误,学习目标不明确使得学生无法调动学习兴趣,甚至认为专业英语(ESP)课程可有可无,极大地降低了专业英语课程学习的效果。

2.从教师角度来看。专业英语(ESP)课程教学不是简单的英语知识加专业知识。从目前我国已开设专业英语(ESP)课程的情况看来,部分ESP课程教师简单地将ESP课程等同于翻译课,即将专业词汇,句子和文章按照传统的大学英语课程授课方式逐字逐句讲解。这种教学导致学生专业知识系统化较弱,仅仅只掌握专业词汇的表达方式无法较为通畅地运用于专业实践过程中去,无法达到专业英语课程大纲的培养目标。目前国内专业英语(ESP)课程由专业课教师或者由大学英语教师承担。专业英语(ESP)课程由专业课教师承担的优点在于专业知识扎实,系统,全面,缺点在于其英语知识较为薄弱,无法培养学生英语思考和实际英文应对能力。专业英语(ESP)课程由大学英语教师承担的优点在于能从英语角度系统地对专业知识进行分析讲解,培养学生英文运用能力,缺点在于其专业知识较为薄弱,无法从专业的角度系统讲解该专业实践应变处事能力,对专业场景抓握力度不足。

3.从评估角度来看。目前无论是在高校内部还是社会大环境下,对于英语能力的评估标准依旧是以四、六级为统一基准。这一针对大学英语学科的评估标准替代了专业英语(ESP)课程的评估方案。专业英语涉及的内容比较广泛,各行各业对其专业英语的评估标准也不同。部分专业的评估侧重于听说能力方面,例如,旅游、酒店、法律等;部分专业的评估侧重于实践操作能力方面,例如,机械、会计、计算机等。如果按照拿四、六级考试成绩作为统一的评估标准,则不符合我国目前要求培养应用型大学生的要求,也不利于推进学生快速融入社会的能力。如何对专业英语(ESP)课程进行评估,如何就某一类专业的专业英语进行评估,如何建立一个社会公认的行业专业英语评估标准从而满足企业选拔人才的要求成为专业英语(ESP)课程的研究方向。

三、ESP课程模式的发展

1.ESP课程模式思维确定。虽然我们面对的大学生具备一定的英语基础,但仅限于英语基础的听、说、读、写的使用能力。作为非英语专业的学生,英语是一门技能,是一种工具,是一种载体,只有将英语和专业知识相结合,并且能够服务于专业需求才能满足社会需求。最为培养适合应用型大学生的平台,大学如果只将四、六级考试作为评判大学生英语能力的统一标准便无法培养大学生用英语从事专业学习以及日后的工作,这便是大学英语教育的失败。因此大学必须将专业英语(ESP)课程作为各个专业的必修课。将专业英语(ESP)课程分学期进行,分为基础课程阶段和专业课程阶段。刚进入大学的学生首先进入基础课程阶段进行学习,巩固和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再稍后学期中可以结合相应的专业知识以及专业场景进行专业英语学习和模拟实践练习,从而更好地与现实就业环境相挂钩。从学术技能和专业技能两方面入手有助于学生更快,更好,更高效地融入到工作场景中去。

2.ESP课程专业平台建设。近年来国内省部级高校越来越多地开设了专业英语(ESP)课程,但是由于资源、教材和师资的局限性,多数院校即便也意识到了开设专业英语(ESP)课程的重要性,却无法有效地开展ESP课程,甚至依旧没有开设该课程。ESP课程专业平台建设对ESP课程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建立一个互联互通的平台,在该平台上全国各大高校的ESP课程教师可以互相学习,资源共享,交流经验,共同推进ESP课程的发展。除了通过网络平台,还可以召开专业性强的专业英语论坛,会议和研修班,例如法律、金融、旅游、酒店和机械等专业性的国内外会议,了解专业知识从而在课堂上建立虚拟情景练习,更加真实,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最近风靡培训业的“微课”也可用于ESP课程建设,通过“微课”教师和学生都能分享其他院校同专业的的ESP课程,吸取其他课堂的经验促进ESP课程发展。

3.ESP课程评估体系建立。如何在现有的大学英语评估体制下建立ESP课程评估体系成为ESP课程首要解决的问题。一个健全的,系统的,有效的评估体系对ESP课程模式的发展,乃至对整个大学时期英语的学习有着重要的指导性意义。如何建立一个ESP课程基础阶段考核统一化,专业阶段考核区别化成为ESP课程教师首要解决的问题。专业的内容不同,专业的重点不同,专业的要求不同,因而ESP课程专业阶段的考核评估体系也将不同。目前大多数高校依旧以大学英语四、六级作为统一的评估标准,但是这只适合于ESP课程基础阶段评估标准,无法代表某一类专业的评估标准,无法体现其专业性。建立ESP课程专业阶段的评估标准需要社会用人单位提供不同行业英语的资格标准,ESP课程教师根据行业英语标准制定大学ESP课程评估体系,有利于响应国家号召培养专业应用型人才的需要,满足企业才人选拔的要求。

4.ESP课程教师培养体系建立。首先,我们需要建立和完善ESP课程教师的培训体系。蔡基刚教授曾提及,在台湾,专业英语教师培训会基本上每月都有,它们把企业界人士请进来,让企业参与培训ESP课程教师;在日本,ESP研讨会则把其他学科专业教师请过来,一起讨论和研究。而我们大部分高校ESP课程培训具有局限性,封闭性,讨论范围较为有限,仅仅只限于教育界之间讨论,企业的参与度不够,使其专业性不够。

其次,ESP课程教师需要自行学习某一行业的专业知识,取得该行业的专业学科认证登记证。使得教师从深度和广度上进行系统的学习,深入的了解,更好地和自身英语知识相结合,同时也拓宽了大学英语教师的眼界,从而完成完美的转型。

最后,加强ESP课程教师的科研意识,有利于增强教师和企业联系,在专业实际环境之下完成课题研究,发表论文,对ESP课程教师的长远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四、总结

我国的ESP课程模式虽然存在二十多年,但是其成长和发展依旧阻碍重重,没有全面、有效的实现全国范围内ESP课程的欣欣向荣之势。随着我国的国际交往日益扩大,经济全球化程度日益增强,以及大学生英语整体水平日益提高,我国的ESP课程模式必须突破其局限性和狭隘性,培养越来越多的专业性国际人才。随着我们对ESP课程模式问题的一一解决,我们相信ESP课程模式会成为今后大学英语教学的重点,迎来ESP课程模式光辉的未来。

猜你喜欢
英语教育大学英语
中职英语教学中对交互式英语口语的巧妙应用
五年制高职教育英语教育专业文化建设探索
校园网络背景下大学英语大班教学的缺陷探究
情感教学法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课程中语音教学现状与重要性简析
浅析支架式教学模式下大学英语教师的角色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