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以实验室为基础的生态化立体型艺术创新基地

2015-05-30 10:48林燕芬胡惠君
艺术科技 2015年8期
关键词:实践教学体系

林燕芬 胡惠君

摘 要: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决定》提出了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的大背景:“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文化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在这样的背景下,最关键的问题是:文化产业高端复合型艺术创新型人才缺乏,以及人才培养和激励保障机制有待加强,而这些对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和水平提升都具有较大的影响。探究如何通过构建生态化立体型实践教学基地,培养文化艺术创新人才,是当今艺术类高校教学与改革的重要任务。

关键词:生态化立体型;实践教学体系;艺术创新人才

艺术创新人才是人全面发展的需要,也是应对科学技术发展、知识经济的挑战和国际竞争的需要,也是克服工业模式带来的弊端的需要。目前全国社会热点都在关注艺术创新人才的培养,纷纷构建艺术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平台。现在,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阶段,大众化阶段的高等教育在谋求数量增长的同时,加强高等教育的质量建设受到更为广泛地关注。而高校的教育是否具有艺术创新性,能否培养出艺术创新性人才,是衡量高校办学质量最重要的指标。

大学是青年成长的地方,培养艺术创新人才也是高校自身发展的需要,尤其是将艺术创意成功落地,转化为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产品,这不但需要提高学生的艺术创新思维能力,更需要锻炼其实际动手的操作能力,甚至与市场需求密切接轨的意识。高等学院对培养高素质艺术创新人才负有神圣的使命和责任,如何以实验室为依托,通过构建高校实践教学体系把学院真正建成大学生艺术创新基地,如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艺术创新精神、艺术创新意识和艺术创新能力,已成为高校教学改革的关键和核心。

1 艺术创新人才的特征

在国家技术艺术创新大会上,教育部在报告中把新时期高素质艺术创新人才归纳为六个方面:第一要具备知识基础和很强的求知欲。第二要有艺术创新意识和艺术创新激情。第三要具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第四要有脚踏实地、不怕困难的精神。第五要有市场引导下的成果转化能力。第六要有团队精神和责任感及健全的体魄。因此,艺术创新人才就是具有艺术创新意识、艺术创新精神、艺术创新思维、艺术创新能力并能够取得艺术创新成果的人才。

创造力和创造性人格是艺术创新人才不可缺少的兩个因素,作为外显的艺术创新人才有以下特征[1]:第一,以艺术创新精神和艺术创新意识为中心的自由发展的个性。第二,有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探索精神。第三,具有求是精神、批判意识和怀疑意识。第四,具有坚忍不拔的意志。第五,具有为社会服务的价值取向。

2 为了培养艺术创新人才,高校需要创新和改革

从创造学理论上讲,每一个生理发育正常的人,都具有潜在的创造力,但实际上,真正表现出具有创造力的却只是少数人,而做出重大发明成果的人,则更是凤毛麟角。高校在艺术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存有不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在我国传统文化中,一些观念和教育价值观禁锢着人们的思想,从而缺乏自由的土壤。

(2)另一方面,我国高校在管理方面缺乏具有个性的管理体制,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和盲从性。从管理学上讲,我们不重视对创造性人才管理的研究,从而不懂得对创造性人才进行识别与管理的规律。

(3)从教学上来说:“教育既有培养创造精神的力量,也有压抑创造精神的力量。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是以分数为中心的应试教育,这总体上来说不利于创造性素质的培养,致使广大青少年的潜在创造力被压抑着或遭到扼杀。

提高艺术创新人才培养的能力,高校需要在以下方面进行创新和改革:

(1)要全面认识艺术创新人才的内涵,树立正确的艺术创新人才认识观;继承和发扬我国文化传统中有利于艺术创新人才培养的精髓;在教育观念上,要由传统教育向艺术创新性教育转变,即将教育目的由培养“守成性”的人向培养“艺术创新性”的人转变、教育功能由强调个体社会化向个体社会化与个体个性化协调发展的方向转变、教育模式由“接受性教育”向“主体性教育”转变、教育内涵由偏重文化传承向文化传承与文化革新并重的方向转变。

(2)在制度上,要创设良好的制度环境,注重评价制度的改革,评价内容上要突出针对性、评价主体上应坚持多元化、评价过程中要注重动态性、评价方式上要加强多样性、评价结果上体现激励性与发展性。

(3)在管理上,要发挥特色,注重个性化管理;建立以人为本的高校管理机制。

(4)在教学上,课程设置要体现全球化和人文化、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注重培养艺术创新型教师、重视实验环节,加强大学科技园建设。

3 多种载体相结合,搭建真正有效的学生艺术创新基地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营造了一定的问题氛围,给学生的自主活动留有一定的空间,让他们从自身的活动出发,得出种种新的看法和认识。这种常态化的符合艺术创新理念的教学活动方式在多数场合并没有被列入艺术创新人才培养的讨论中。因此,狭义的“艺术创新基地”并没有包含课堂教学,而是多指实验中心、技能实训基地、社会实践基地、创业基地、社团协会等艺术创新实践载体。

一般说来,艺术创新不是教而得之的,只有学生积极地、多方面地探索,不断地动手实践,反复试错,艺术创新能力才能逐渐成为他自身品质的一部分。学院的课堂、实验中心、技能实训基地、社会实践基地、创业基地、社团协会等都是艺术创新实践的载体,它们都是广义的艺术创新实践体系的组成部分。

形式上,学生艺术创新基地的建立,为艺术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必要的实践和训练的环境;内容上,艺术创新课程的学习对艺术创新人才培养同样重要。学习艺术创新知识和运用艺术创新知识(即艺术创新实践)是艺术创新人才培养的两翼,两者不可偏废。艺术创新基地要研究艺术创新素质形成的机制,设计艺术创新能力培养的模式,构建特定的实践环境,提高艺术创新人才培养的绩效。

艺术创新基地的建设能在某种程度上改变应试教育的培养模式,实现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为学生的实践艺术创新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因而,应以学生为主体,实行“老师指导,自我管理”,使学生处于主动地位,对艺术创新项目及相关指导老师进行自主选择。

艺术创新基地的建设可以多样化。例如,可建立实验型艺术创新平台,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目标,在保证完成一定数量的基本实验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实验条件,提出拓展性、延伸性和综合性实验项目或具有艺术创新见解的训练考核内容。这种实验型艺术创新方式,打破了传统的演示性、验证性、单一性实验的模式,建立新型的设计性、综合性的实验体系。

4 内涵注重生态化理念,搭建以实验室为基础的立体型艺术创新平台

生态化教育特化为“分类指导、全面发展、注重个性、培育艺术创新”,围绕这一核心,第二课堂培育艺术创新,开展“实验室开放项目、科研训练项目和学科竞赛项目”三个层次的架构,并将此与第一课堂融为一体,形成生态化立体型实践教学创新体系,见图1。

艺术创新基地的内涵建设以“生态化理念、生态化教育、生态化管理、生态化校园”作为具体支撑,并进一步具体化为:“生态化理念是灵魂,崇尚竞争、追求和谐;生态化教育是核心,因材施教、全面发展;生态化管理是手段,以人为本、规范高效;生态化校园是载体,以人为本、天人合一。”

为了使该生态化立体型实践教学创新体系有效运行,学院各相关职能机构需要互相协作,如:

(1)学生处、教务处注重三个课堂育人的整体性。育人模式诠释了艺术创新人才培养的整体性。学院各职能部门出台的举措涉及三个课堂的方方面面,通过有针对性的政策引导和经费投入,构建立体式的艺术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2)与就业为导向的创业教育相结合,深化艺术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学院就业工作指导中心等职能部门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创业的优惠政策。例如,出台《关于实施艺术创新创业教育的若干指导意见》《艺术创新创业学分认定管理办法》《关于开展大学生艺术创新创业教育的指导意见》《学生艺术创新创业项目管理条例》《大学生创业中心管理办法》《大学生创业团队管理办法》《创业学生学籍管理办法》等,这些文件为艺术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

(3)落脚点在艺术类专业,以实验教学改革为突破口,建设以实验室为基础的艺术创新基地。艺术创新基地的建设与运行始终依托于相关的学科和专业建设。实验是艺术类学生的艺术创新能力培养的主要载体,推行的开放性实验教学与实验室开放,代表了实验教学改革的方向,建设以实验室为基础的艺术创新基地,是我们必然的选择。开发创新性实验课程和实验项目,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是艺术创新基地的重要依托。尤其注重实验室在向社會服务的过程中,师生获取创新意识与市场接轨的体验,从而使得将创新创意落地的能力在实践中得到锻炼。

(4)以研究性学习为艺术创新人才培养的主要学习模式。研究性学习是大学教学方式的回归,也是区别于初高中教学方式的重要方面。研究性学习与高校艺术创新人才培养目标不谋而合,它增加了教学的实践性内容,扩大了学生的自主性和合作性空间,改变了传统评价的单一化与绝对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艺术创新意识和艺术创新能力。研究性学习不仅应用于课堂教学改革,也广泛应用于课外学术科研,是艺术创新人才培养的主要学习模式。

(5)多模式并存的艺术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教改模式属于第一课堂的艺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而课外学术科研模式、社团文化模式和节文化模式属于第二课堂的艺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学科竞赛模式是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交叉的艺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社会实践模式、创业模式和校企合作模式是第三课堂的艺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多种模式来共同构建学院多元化的艺术创新人才培养的体系。

除此之外,校园文化建设是早期的艺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不同的“节文化”和社团文化都有鲜明的特点和清晰的目标,从中也体现了早期模式的对于最终目标(艺术创新人才培养)的模糊性,但“节文化”和社团文化是艺术创新人才培养的平台毋庸置疑。目前从艺术创新人才培养角度研究校园文化建设的成果不多,对于如何整合校园文化、通过“节文化”毕业展和社团文化加强培养艺术创新人才,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具体实践都有待推进。艺术创新实践基地和艺术创新人才培养实验区已成为艺术创新人才培养的新载体,它体现在艺术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更清晰,措施更有力。

5 结束语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综合国力的提升,在政府的战略需求、品质化的生活引领、高新设备的科技转换、纯手工的传统制造、专业级的市场推广等方面,都对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时俱进,构建以实验室为基础的生态化立体型艺术创新基地,是高校实施教学改革培养艺术创新人才的重要切入点。以实验室为基础,意即确立并架构“大底盘”与“高层次”互为联系共同发展的实验室体系,围绕实验教学改革、课题研究、教材建设、实验队伍、网络平台、运行管理等方面,将高校实验室资源整合、优化。在创新基地的实践教学体系上,融合第一课堂的基本技能锻炼和第二课堂的专业能力、艺术创新精神、初级艺术创新能力培养以及第三课堂的综合素质训练,充分调动高校人才培养资源,多形式全方位地实施跨界复合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建立生态化立体型的艺术创新基地,使其成为高校艺术创新人才培养的助推器。

参考文献:

[1] 王秀丽.我国高校艺术创新人才培养研究[D].(下转第页)

(上接第页)东北师范大学,2007.

[2] 代向阳,姚苏梅,戴建兵,何明.高校实验室开放的管理与实践,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J]. 2008(21).

[3] 何新华,唐文宝,冯晓艳.艺术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探微[J].青年与社会(上),2014(11).

[4] 刘秀凤,张天学.创建和谐型开放式高校实验室培养学生实践和艺术创新能力[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 (36):229-230.

[5] 杨秀平,刘莉丽,高爱琴.开放实验室为学生架起了走向社会的桥梁[J].中国科技信息,2007(13):224-225.

[6] 王瑞.实验室开放的实践与探索[J].天津农学院学报, 2007(11):85-87.

[7] 王一川.当代艺术创新人才及其创新素养[J].艺术百家,2011(6).

[8] 汪晓曙.高校艺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综合改革方案:以广州大学为例[J].中国美术教育,2012(4).

[9] 周原.艺术创新人才的培养路径[J].艺术教育,2014(11).

[10] 刘菁菁.高校艺术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建构与创新实践[J].艺术研究,2015(1).

作者简介:胡惠君(1963—),女,浙江建德人,硕士,研究员,中国美术学院实验教学管理部主任。

林燕芬(1980—),女,宁夏石嘴山人,硕士,实验师,中国美术学院实验教学管理部实验室建设科副科长。

猜你喜欢
实践教学体系
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探讨
水利工程造价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研究
生物工程本科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