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区域中心城市视觉形象提升中的若干问题

2015-05-30 10:48卢国英
艺术科技 2015年8期
关键词:城市品牌城市文化

摘 要:城市视觉形象逐渐走向均质化,城市特色正在消亡。城市视觉形象建设理念落后,对城市本土文化缺乏认同与自信以及城市品牌建设存在误区,包括把品牌视为简单的城市标志以及城市品牌建设缺乏产业支撑是主要原因。

关键词:千城一面;城市品牌;城市文化

城市视觉形象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各阶层的关注。对城市视觉形象特征丧失的担忧与焦虑日益严重,城市形象各个研究领域痛心疾首的文章也层出不穷。但当人们正试图给城市冠以各种名义的特色的同时,城市形象却依然逐渐均质化,城市视觉形象特征正面临消亡。

1 城市视觉形象建设理念落后

“千城一面”让不少城市陷入特色危机。“不少中小城市盲目模仿大城市,至今仍把高层、超高层建筑当作现代化标志,寄希望于短时间内拥有更多‘新、奇、怪的建筑,迅速改变城市形象,反而使城市面貌变得生硬、浅薄和单调”。[1]究竟是谁在塑造城市?知名学者陈丹青认为,城市景观的真正设计者,不是建筑家,而是各级行政官员。[2]此言虽有激愤之处,但仍可说明某些政府官员的建设理念需要更新。

在对夏洛特商会蔡爱玲(Eleen Kai)女士的访谈中,她谈及夏洛特的营销策略,特别指出中国企业的价值观:在选择公司总部或者评估城市的时候,中国企业人更倾向于选择充满新建设的地方,欧洲国家则不然。城市政府和民众都急于改变物质生活条件,极容易忽视城市风貌特色的维育,而待到经济发展到一定的水平想到重新追求丰富的精神生活、重视城市的文化渊源时,大批的历史街区和文化遗产己遭受彻底的破坏而无法挽回。

地方政府应以品牌战略的眼光长远地审视城市发展、消减政绩冲动,善用历史资源为城市文化形象增色。“在杭州,我们从保留下的遗址中找得到从南宋到现在的城市发展印迹;成都的金沙遗址让这个城市更加与众不同。一个城市的文化发育越成熟,历史积淀越深厚,城市的个性就越强”,[3]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安家瑶先生指出。城市的文化资源、文化氛围和文化发展水平最终会体现在城市竞争力上。

2 城市本土文化缺乏认同与自信

2012年2月,中国建筑师王澍获得有建筑界诺贝尔奖美誉的普利兹克奖,在宣布陪审团的选择时,普利兹克发出了声明宣布“来自中国的建筑师已被陪审团选中的事实代表中国在被认可的道路上走出了重要的一步,并且在建筑学的理想上得到了发展。此外,在未来几十年中国在城市化上获得的成功对中国乃至世界都是非常重要的。正如世界各地的城市化一样,城市化需要在当地的需求和文化中产生和谐。中国城市规划与设计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将会为可持续发展的未来需求来和谐其长期在过去的传统和独特”。这是对中国设计乃至中国文化的极大鼓励。

冯骥才先生在《中国城市的再造(代序)》一文中对此问题有所思考,并做了一些深层面的剖析,他谈到中国当今的“新造城运动”的历时两个阶段和四大问题。特别提到了造城运动中的建设性破坏问题以及城市无个性、自我文化的毁灭以及功能主义规划和粗鄙的城市改造。

3 城市品牌建设存在误区

品牌价值最具魅力之处在于它能够引起人们的意识、观念和思维方式发生根本性变化,从而成为城市的潜在消费者并且为城市创造形象、信誉和声望,品牌价值还在于其创造财富的巨大潜能和持续不断地创造新价值。如今,中国的区域中心城市都已深感到品牌是城市竞争力的制高点而纷纷有所举措,很多城市在品牌建设上取得初步成功,但同时,也有一些城市走入了误区。

误区一:把品牌视同为简单的城市标志。

纵观国内现状,有很多城市品牌建设的失败案例。城市品牌必须经过调查与研究,成立相关机构组织,编制预算,执行完整的品牌策略。自上而下命令式的操作方式有其缺点,不能发动民间力量。城市品牌不只是或者必须是城市形象视觉化地为城市塑造标志或者口号。城市品牌的内容和含义很广,包含一系列举措,如目的地形象策划,设施配套。

误区二:城市品牌的打造缺乏产业支撑。

可以说,某些城市品牌的打造缺乏相关产业支撑,这是我国城市品牌建设最大的误区之一。一个城市品牌的树立,必须以一定的产业优势作为基础,即走一条大力发展本城市的优势产业,使其成为“品牌”,以產业品牌带动城市品牌的形成与发展的道路。以产业优势协助城市品牌的发展,树立具有战略意义的城市品牌,进而带动城市视觉形象特征的哺育。例如,大连市有中国的“北方明珠”之称,它通过整合环保业、旅游业的产业优势,并以此为动力来推动大连市的城市品牌——“中国浪漫之都”的形成。

4 结语

城市视觉形象是一种特殊资源,在不同自然环境和文化背景下生长出来的城市,都是天赋的自然遗产和积淀的文化资产的载体,是城市的自然资本、社会资本(地域文化及其延伸物)、经济资本、文化资本的高度综合,具有强烈的地域自然环境和地域传统文化的独特性。只有城市管理者和建设者树立城市视觉形象特征建设的正确认识,建立合理的平衡机制,尊重城市文化的传承,通过品牌的打造和维护,才能改善“千城一面”的形象,让城市拥有与众不同的名片。

参考文献:

[1] 田青.对话代表委员:城市,如何才能把“根”留住[DB/OL].

http://www. china.com.cn/sport/txt/2012-03/12/content_24 875987.htm.

[2] 陈丹青.退步集(第1版)[M].桂林:广西师大出版社,2005.

[3] 任姗姗,杨旭,杨雪梅.城市,如何把“根”留住[DB/OL].人民网-《人民日报》,2012-3-12.

作者简介:卢国英(1978—),女,浙江人,博士,上海电机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工业设计和环境视觉设计研究。

猜你喜欢
城市品牌城市文化
西藏区内城市品牌模式比较研究
赣州文化融入城市品牌的构建研究
保定市高校文化对城市文化的影响及提升方法研究
城市文化口碑对景点品牌价值的交互式嵌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