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自我,可以更“任性”一些

2015-05-30 10:48
课堂内外·创新作文初中版 2015年8期
关键词:飞虫任性人生

同学们,先让我们来看看,这些年考过的关于“我”的命题:

第一类:我是谁。这类命题立足于“现在”,基本属于静态的自我认识。比如“坦诚派”的安徽卷“说说我自己”、福建龙岩卷“我是一个幸运的人”、新疆乌鲁木齐卷“我已经不是小孩子了”和四川巴中卷“我正十六岁(十五岁、十四岁……)”,“占有派”的北京卷“这里有属于我的世界”和黑龙江哈尔滨卷“有一种色彩属于我”,“抒情派”的天津卷“我心灵的甘露”和浙江绍兴卷“我也是一束阳光”。

第二类:我从哪里来。这类命题立足于“过去”,基本属于过去的一个自我认识的动态发展过程。比如“直截了当”的福建漳州卷“我懂了”和广西贺州卷“让我如此依恋”,“目中有人”的福建莆田卷“原来我从未被忽略”,“心中有事”的青岛卷“我不为那件事后悔”和江苏徐州卷“阅读,曾让我感动”,“胸藏万物”的江苏宿迁卷“原来我也拥有这么多”和广东汕尾的半命题作文“我在_______中成长”。

第三类:我到哪里去。这类命题立足于“未来”,基本属于对未来自己的理想(梦想)的自我认识。比如山东聊城卷“我与明天的自己有个约定”,和它“撞脸”的还有湖南益阳卷半命题作文“我与_______有个约定”,还有黑龙江齐齐哈尔卷“给自己一个______”也属于这类。

虽然说,写作从本质上讲写的都是“过去”,至少是“刚才的思维过程”,但是,从文章中表现出来的时间内容我们可以划分为“过去”“现在”“未来”。对于“认识自我”类的作文命题,我们的划分就是这么“任性”。

当然,还有的题目,虽然无“我”,但是有“自己”,比如山东威海卷“快乐自己”。

不过,更多的题目,既无“我”,也无“自己”,但是写作中却是非“我”不可、舍“我”其谁。比如山东枣庄卷“那一段美好的时光”、江苏扬州卷“闲对风光独自游”、辽宁沈阳卷“心泉叮咚”等。

如果把内容上的“过去”“现在”“未来”看作是“认识自我”的横坐标的话,那么“认识自我”的纵坐标呢?其实,《语文课程标准》中“写作”部分就已经指出“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因此,纵坐标就可以是“自然”“社会”“人生”,由此,“认识自我”类命题的写作大体可以从以下三个方向选取素材:“我与自然”“我与社会”“我与人生”。

一、“我与自然”的素材,物我合一,“任性”地认识自我

自然风光,生命勃发。当我们将目光转向神奇而广袤的大自然时,就会沉醉于自然界给自己带来的感受。当用“我”的目光注视大自然时,物我合一,内心就会和大自然融为一体,更便于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

比如一考生《那件小事激励着我》:

一声轻微的“啪”,一只飞虫砸在了我的试卷上,一点水渍蔓延成一朵忧伤的呻吟。

我苦笑:“飞虫,你是来化解我的寂寞吗?”我不想掐灭它生命那一星微弱摇曳的烛光,只是用笔把它拔到一边。

飞虫不言语。我想,它也无法言语。它用瘦瘦的腿支撑起沉重的身体,翅翼瑟瑟地抖动,终于又艰难地飞了起来,携着我的目光,盘旋两圈,便直直飞向头顶的日光灯。

我叹息:“飞虫,难道你不知道飞蛾扑火的下场吗?”话音未落,又是一声“啪”,伴着彻入骨髓的疼痛,小飞虫栽下来,一动不动。

窗外,雷声阵阵,雨脚如麻。

我摇头叹息,既为它的命运,也为自己的遭遇。然而再次抬眸,小虫的“尸体”已然消失。

我抬头寻找,只见它安详地趴在日光灯旁安全的一处,翅翼微敛,那样贪婪而满足地吮吸着光明。我幻想着它怡然自得的神情一它就那样快乐,快乐地享受着奋斗,享受着挫折,也享受着成功,而我呢?

我浅浅地笑,不是苦笑,而是释然的笑。我也是一只小小的飞虫,在学习的雨季飞翔,不断坠落,再飞起。

这篇作文选取一只飞虫追逐光明的素材,来影射“我”的境况,“在学习的雨季飞翔,不断坠落,再飞起”的内心认识,让物我合一的理念隐然浮现。

二、“我与社会”的素材,关注社会,“任性”地展示正气

社会生活素材,包括重大新闻和热点词语及事件等。这类素材散见于电视、报纸、网络等各类媒体中,时效性强。通过“我”的眼睛观察,通过“我”的大脑思考,关注社会,展示生命正能量。

比如一考生《我不为那件事后悔》:

突然,从路边伸出的一只手抓住了我的裤脚,我心里一惊,低头一看,顿生怜悯。

我呆呆地看着他一动不动,直到他用沙哑的声音说道:“行行好,给点钱吧!”看着他停在半空中的手,我陷入了沉思:“到底给不给呢?给吧,也许他是一个职业乞丐,通过欺骗好心人的感情来赚取高收入;不给,万一他真的是穷途末路,那我岂不是成了袖手旁观的冷血动物?”

旁边不断有路人对他指指点点,面对着这张充满期待的脸,我很尴尬,脸变得通红,再看看周围的人也是一脸的不认同,我愈发犹豫。这时,只见那个乞讨的人对我笑了一下,用嘶哑的声音说:“没关系!”这个微笑让我的心灵受到震撼。面对如此困境还能如此微笑的人,我又有何理由不相信他?

节选的这部分内容,选取了社会生活中的的一个热点素材——职业乞丐泛滥引入嫌恶。作者通过这一素材,用路人的冷漠和好心人的忧虑衬托了自己对社会现象清醒、深刻的认识,剖析了自己的内心世界,生命正能量充盈字里行间。

三、“我与人生”的素材,内省自我,“任性”地透视情操

“我与人生”的素材,用属于“我”的眼睛观察“人生”,要善于在生活和经典中寻找这样的素材,以透视文题所表达的自我道德情操。

比如一考生《我已经不是小孩子了》:

因为学校的要求,我把头发剪成了学生头。这样再也不会为了研究哪个发型好看而浪费很多时间。也不是不会,而是不愿意,不愿意在校园里标新立异,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就这样挺好,梳着大众发型,穿着大众衣服,静静潜藏在人群中,享受着被人忽视的自由,即使自己明明存在。再也不会像小时候费尽心思梦想着受人关注了。我知道,我不再是小孩子了。

不知不觉爱上了记日记。喜欢偷偷想事情的感觉,喜欢在心里藏着心事的满足,喜欢在日记里记下自己的心情,喜欢望着天空掠过的大雁微笑,喜欢去期待一份真挚的情感……是的,我承认我变了,因为,我不再是小孩子了。

“青春是道明媚的忧伤”,确实,该考生写出了自己成长的过程,这是一个美丽的过程,同时更是一个疼痛的过程。考生从衣着、吃相、发型、记日记等不同的侧面描写了这种蜕变的美丽与疼痛。这些富有生活细节的素材,表现的是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展示的是花季少女在成长过程中的人生追求。

将内容时序和素材分类的横纵坐标建立起来后,我们感觉到这只是个框架,其实我们还应该细化,在不同的框架上贴上不同的关键词,以丰富每个框架的内容。

“我与自然”关键词:风景、声音、春天、阳光、鲜花、风雨等。

“我与社会”关键词:关爱、友谊、理解、宽容、交流、沟通、欣赏、喝彩、点赞等。

“我与人生”关键词:成长、习惯、青春、生命、痛苦、挫折、长处、缺憾、自信、勇敢、财富、能力、选择等。

聪明的我们肯定能够发现,这些关键词就是写作的话题,或者是要表达的主旨方向,而这些话题或者主旨,都可以在“认识自我”这一类文题下完成。分析就是这么简单,“认识自我”就是这么“任性”。

“我手写我心。”是的,“认识自我”类作文就是要表达我们“自己”的思想感情的,解剖我们“自己”的灵魂,而优秀的作文也真的不可能在作文中“替别人说话”。所以,有了素材还不够,还应该将“自己”的思想感情和灵魂完美地表达出来,才能显示“认识自我”的“任性”。

要“任性”地表达“认识自我”,还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手段去实现。

一、在独特的构思中,“任性”地呈现“自我”

1.切入角度要独特

从角度而言,可以从单一角度出发,抓住自己某一主要特征来展示自己的形象;也可以从整体角度入手,画出自己的自画像。可以从正面的角度展现自己的个性,也可以从侧面的角度展示自己的优点。可以静态地描述自己的方方面面,也可以动态地写出自己的发展变化……

2.写作思路要独特

从思路而言,我们可以用分镜头展示“我”在不同场合的形象,也可以用“一线串珠”串起“我”生活的点点滴滴;可以“散点铺排”,将自己的特点一一罗列出来……

比如江西中考满分作文《学会等待》,考生通过“花落去”“燕归来”“独徘徊”三个小标题,将“我”对牡丹花开一事表现的无可奈何、惊喜万分、理性思考的三个阶段浑然天成地衔接在一起,展现了自我心路的曲折变化。这就是“分镜头”的写作思路。

3.写作方法要独特

从写作方法而言,我们可以用一词经纬法来展示“我”;也可以用二人称或三人称来介绍“我”。可以借梦境来表白“我”;也可以借他人、他物来展现“我”。可以用寓褒于贬的方法赞扬“我”,也可以用寓庄于谐的方法调侃“我”……可以用日记体记录“我”的言行;也可以借自白书、档案等形式表现“我”的本质……

二、在传神的描写中,“任性”地刻画“自我”

1.正面描写要绘声绘色

正面描写要通过对“我”的容貌、神态、身材、服饰、声音乃至举手投足等外在形态的描写,来揭示“我”的精神世界和性格特征。要通过对“我”的行动描写来表现“我”的思想性格。要通过“我”的自言自语来刻画“我”的形象,展示“我”的性格和内心世界。

比如安徽省中考作文《说说我自己》的一个片段:

火,肆意地燃烧,吐着灼人的光芒与炽热,而今,历经九年的磨炼,我欲释放光和热。

我,疯疯癫癫却又热情四射。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都能让我找到笑点,傻乎乎地捂着肚子笑。初中三年,与小伙伴们在一节又一节的课上尖叫,在一程又一程的上学路上傻笑,在一次又一次的讨论中脸红脖子粗……

这个片段细节生动传神,使“我”“疯疯癫癫却又热情四射”的个性特点跃然纸上。

2.侧面描写要善于烘托

侧面描写一般有以物托人法和侧面烘托法两种。

所谓“以物托人法”,就是通过描写与“我”有关的物来烘托“我”的个性和品格。聪明的我们肯定发现前文中的《那件小事激励着我》就是很好的例证。

所谓“侧面烘托法”就是通过旁人对“我”的观察、议论和评价来展示“我”的个性。

亲爱的同学们,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网络上掀起了一股众说纷纭的浪潮,莫言自己说:“感谢那些支持我的朋友,也感谢那些批评我的朋友。我终于得到了一个把自己放在众声喧哗之中的机会。持续半个月之久的网络大战,也是认识自我的最佳机会,让我知道我有哪些缺陷和不足,也让我知道了哪些宝贵的东西需要坚持、发扬。”是的,“认识自我”可以“任性”一些,“自我”个性就可以更“任性”一些。

猜你喜欢
飞虫任性人生
“收拾”家中常见小飞虫
飞虫
千万别任性
人生中的某一天
人生悲喜两字之间
任性者的搞笑
飞虫的一分钟生命
有才任性党
小飞虫 等
独一无二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