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乌日图道长调民歌的传承和保护

2015-05-30 19:02张丹丹等
艺术科技 2015年8期
关键词:道长科尔沁长调

张丹丹等

摘 要:蒙古族乌日图道长调根植于蒙古族草原游牧文明,是蒙古民族重要的文化代表形式,蕴含着浓厚的蒙古族文化精神,在信息时代的大背景下,作被称为“草原活化石”的蒙古族乌日图道长调民歌正面临着新的生存危机。如何在进一步认识蒙古族乌日图道长调民歌的生存环境与价值基础上,传承与保护这一优秀的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使之在游牧文化日益遭受现代化进程冲击下得到传承、保護与发展,是解决蒙古族乌日图道长调民歌生存与发展的当务之急。

关键词:蒙古族乌日图道长调的演变;蒙古族乌日图道长调的价值;传承与保护

1 蒙古族乌日图道长调民歌及其价值

1.1 蒙古族乌日图道长调民歌的起源于演变

长调民歌,蒙语称为“乌日图道”,是蒙古民族创造的典型民歌体裁。蒙古民族生产方式的根本变化是由额尔古纳河流域向蒙古高原迁移而导致的,生产方式从狩猎业逐步转变为畜牧业。音乐形式也因之由狩猎歌舞、英雄史诗和萨满教歌舞等发展为节奏绵延、音域辽阔的乌日图道长调民歌,更加深入地反映蒙古牧民的游牧生活、表达丰富的民族思想感情。

蒙古族长调民歌有山林狩猎音、草原游牧、半农半牧三个历史发展时期。乌日图道长调民歌是在经过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后,方才逐渐取代了山林狩猎音乐文化时期结构方整的狩猎歌曲,最终成为蒙古族民歌的主导,形成蒙古民族音乐的典型风格。乌日图道长调民歌不仅草原生活的组成部分,更是游牧文明的内在生产力,是北方草原游牧文明中的艺术瑰宝。

1.2 蒙古族乌日图道长调民歌的类型与分布

乌日图道长调民歌是在游牧劳动中创造出的草原牧歌,是蒙古民族抒发情感,表现游牧生活的途径。在长期流传过程中,长调民歌已形成完整的体系,包括小型长调、中型长调、大型长调等不同类型。其中小型长调,蒙古语为“波斯日·乌日图道”,结构较小,曲体结构多由上下两句构成,歌曲音域不是很宽,演唱时所需的专业技法不多,易学易唱;中型长调,蒙古语称为“古仁·乌日图道”,结构一般由四个或四个以上乐句构成,演唱时需要运用“诺古拉”等多种歌唱技巧,掌握起来具有一定难度;大型长调,蒙古语称为“艾吉玛·乌日图道”,富于旋律性,通常由六个或六个以上乐句构成,音域极宽,技法复杂,需要经过长期的歌唱训练,学习难度很大。

目前,乌日图道长调民歌在我国分布区域较广。以我国北方的锡林郭勒草原为中心,东连科尔沁草原、昭乌达草原(今赤峰市)和呼伦贝尔草原;西接鄂尔多斯高原、阿拉善大漠以及青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境内的蒙古族聚居地区;北邻蒙古国,形成一个巨大的马蹄型分布格局。但其中各地传承与发展情况不一,各有差异。

1.3 蒙古族乌日图道长调民歌的特点与价值

乌日图道长调孕育于蒙古高原的游牧生活。悠长、徐缓、自由是其最大的特点。长调民歌节奏自由,曲调高亢悠扬,装饰音多而细腻,具有较强的朗诵性,既擅于抒情,又注重写景,情景交融,表现人和大自然的和谐关系。在蒙古长调民歌里,除了旋律本身所具有的华彩装饰外,还有一种特殊的发音技巧形成的旋律装饰,蒙古语称为“诺古拉”,可译为“波折音”,即发声时,配合口与咽腔的复杂动作,发出类似颤音的抖动效果,这对形成蒙古长调的独特风格具有重要作用。蒙古长调可即兴发挥,可以令每个人唱的都不一样,其内容也十分丰富,有的描写娶亲嫁女,有的赞颂生物自然,也有的歌颂草原英雄人物等,这些长调民歌都生动地反映了蒙古社会的风土人情。

蒙古族乌日图道长调民歌的价值一方面在于其承载着蒙古民族的历史,反映着蒙古民族社会历史的方方面面;另一方面,极富民族特色的歌唱形式,集中表现着蒙古民族关于生存与发展的基本理念和追求,并且其形态特征,输出了多样化的价值资源,是文化艺术发展可借鉴的宝贵资源。

2 蒙古族乌日图道长调民歌的传承和保护

2.1 科尔沁地区长调民歌的传承与保护情况

科尔沁部曾是蒙古民族文化的富集区,也曾是乌日图道长调民歌最为流行的地区之一。但科尔沁地区乌日图道长调民歌发展现状和趋势却不容乐观,局部地区甚至出现了濒临灭绝的态势,口手心传作为乌日图道长调民调最主要的传播方式,却逐渐不甚有利于长调民歌在今时今日的发展。不仅大部分传唱人年事已高,甚至相继离世,导致一些独特的演唱方式和方法濒临失传,已经近乎失去基本的活态传承。;而且诸多古民歌曲谱被毁许久,相关的抢救性保护工作及资料整理、录制等工作,政府与民间都极少有人从事对。科尔沁地区的乌兰牧骑(文艺团队)中虽有专业的长调演员,但是数量较少,且较为年轻,一些较为古老且有特色的民歌不能得到准确传唱。科尔沁地区现有的蒙古族长调民歌的传承人生活现状不容乐观,为了生存,他们不能将长调传唱作为事业来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科尔沁地区融入了大量汉族人口,使当地的蒙古族文化中逐渐渗入了汉族文化,出现了乌力格尔、四胡音乐、东蒙合奏等以蒙汉民族文化交融为特点的新文化形式,这些新的文化形式迅速发展,逐渐取代了长调固有的地位。

鉴于科尔沁地区长调民歌的生存现状,当地政府也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抢救和保护长调民歌。确定了民族文化“生态保护”的根本性措施,积极组织研究人员对现有长调民歌资源进行收集、整理、调查、记录、建档等。对民间传承人所传承的长调民歌曲目进行录制、记录等。加大对传承人的财力扶持力度,帮助解决传承人起码的生活环境、生活条件,让传承人有能力担负一定的传承责任。当地政府和文化部门也举办了多次科尔沁民歌比赛和科尔沁民歌研讨会,当地的艺术院校也相继开展了科尔沁民歌教材编写和教学实践。将本民族的传统音乐引入课堂,从而促进传统音乐文化的继承与发展。通辽率先将长调民歌作为一个专业引进课堂,用于培养专门人才。并成立了“科尔沁长调民歌协会”,开展田野调查,搜集民间长调,推出年轻歌手。

2.2 呼伦贝尔地区长调民歌的传承与保护情况

呼伦贝尔地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呼伦贝尔地区长调民歌资源历来十分丰富,呼伦贝尔长调风格经过多年发展,逐渐成为目前乌日图道长调民歌的典范。随着旅游业的飞速发展,电视、广播和网络等在牧区得到了快速发展,这里歌舞音乐资源逐步得到开发和利用,在一定意义上促进了地方音乐的传承和繁荣。而且随着近年地方经济的高速发展,农牧民经济生活水平空前提高,传统音乐在民众文化生活中的地位日趋高涨,但是除了呼伦贝尔长调民歌之外,草原歌曲等非本地音乐大量涌入了民众的日常生活中,正在对呼伦贝尔传统的长调民歌形成冲击。在呼伦贝尔民歌中,委婉缠绵、朴实无华的长调民歌也逐渐受到轻松活泼、优美动听的短调民歌的冲击,这种短调民歌更加受年轻人和外来旅游者的欢迎,可见,呼伦贝尔长调民歌虽有活态传承,其衰微状况却不容忽视。

为了进一步传承、保護和发展呼伦贝尔乌日图道长调民歌,新巴尔虎旗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积极(下转第页)(上接第页)塑造新巴尔虎旗乌日图道长调民歌的文化品牌。通过开办乌日图道长调学习班,培养传承人;通过举办赛事、召开研讨会,拓展和深化长调查研究与应用领域,积极营造健康的乌日图道长调传承发展的氛围。赛事方面,2006年起,新巴尔虎旗每两年会举办一次全区“宝音德力格尔杯”蒙古族长调民歌大赛,并申报宝音德力格尔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蒙古长调传承人。此外,当地政府策划出版《蒙古族长调民歌之乡——巴尔虎长调实录》,并成立了新巴尔虎旗长调协会。

2.3 目前蒙古族乌日图道长调民歌的传承与保护呈现出的总体趋势

(1)同一性。草原和游牧生活是蒙古族长调民歌的灵感和创作之源、生存之地。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家政策的支持,生活条件的提高,大多数地方的蒙古族牧民都逐渐离开蒙古包来到市区盖起自己的房子,开始定居生活。这就意味着他们即将离开牧场,离开他们心灵歌唱的舞台——大草原。来到市区他们的歌声受到空间限制和阻碍,很多牧民不能在放声高歌。此外,牧民们为了让孩子进行更好的学习,早早地将孩子送入市区开始接受教育,从小就接触汉语、英语等,不在重视对孩子们传授本民族传统的音乐。这说明,随着草原的退化、牧民生活方式的改变,各地的蒙古族长调民歌的原始生存环境正在遭受破坏。

(2)不平衡性。目前各地长调民歌传承生存状况并不平衡。总体来看,可以分为三种情况:一是传承相对较好的地区,如呼伦贝尔新巴尔虎地区、阿拉善盟,凭借较为丰厚乌日图道长调民歌历史及自身的努力,保持了相对良好的传承情况。二是传承大量萎缩却仍有部分活态传承的地区,如察哈尔,巴彦淖尔等地。三是长调民歌近乎消亡的地区,如科尔沁、喀喇沁等地区。可见,长调民歌的传承与保护具有区域不平衡性特点,各个区域根据本地长调民歌的独特性并结合当地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保护措施。总体而言,整个蒙古族地区的长调民歌呈现出东西部发展不平衡,各个小区域内部的传承与保护也呈现出不平衡的趋势。

(3)多样性。在保护与传承蒙古族长调民歌大的背景下,各区域都在针对本地区富有特色进行有益的探索,突出了地域特色。巴尔虎部是蒙古民族的古老部落,千百年来共同创造了特色鲜明的巴尔虎文化。新巴尔虎旗依据自己位于中、俄、蒙古国三国交界的地缘优势,互相进行文化交流,打造了特色活动“中俄蒙巴尔虎文化旅游节”,其中蒙古族长调民歌的表演成了重要的表演内容之一。科尔沁地区的乌兰牧骑作为艺术团体是传承当地长调民歌的重要力量。乌兰牧骑的节目大多是自创、自编、自演,他们经常深入农村、牧区,一方面,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另一方面,积极与农村、牧区的民间艺人进行沟通与学习,汲取营养。位于内蒙古西部地区的鄂尔多斯为促进当地乌日图道长调民歌发展,致力于整合社会各界力量,调动民间协会、传承人及广大受众的积极性,将长调保护工作向社会化、民众化发展,注意社区保护的整体性和原生性,不断推出优秀传承人与代表性歌曲;并进强化乌日图道长调的舞台化与课堂化,在基层中小学开设当地乌日图道长调民歌课程,加强对年轻一代传承人及受众的和培养与引导。

(4)不平衡性与多样性的矛盾统一。内蒙古草原的广阔,才造就了蒙古族长调民歌分布广泛的特点。也正是由于地域的辽阔,随着历史的发展,各地区乌日图道长调民歌在漫长的岁月中逐渐各具特色。以“诺古拉”这一重要的乌日图道长调民歌表现方式为例,演唱者通过不同的演唱技巧发出不同的音组合形式,新巴尔虎地区水草丰茂,“诺古拉”风格刚健硬朗、清脆明亮;科尔沁部落善骑善射,常用真声,少用假声唱法,软硬兼备。各地不同的地理特点、历史传承与演唱技巧又使得各地产生区别化的多样保护方式。不平衡性与多样性的矛盾统一,使得对于蒙古族乌日图道长调民歌传承与保护的工作变得更加复杂,如何针对不同地区的不同情况协调发展这一蒙古民族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则需要我们投入更多的心力去探索。

猜你喜欢
道长科尔沁长调
草原的长调
草原长调
科尔沁永恒的眷恋
白云观的小石猴
科尔沁情
美丽的科尔沁
梦回科尔沁
长调
长调
两棵树 你砍哪一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