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画的本质与动画创作者的素养

2015-05-30 19:02黄隆意
艺术科技 2015年8期

黄隆意

摘 要:随着动画教育专业的扩张和动画创作者队伍的不断壮大,如何培养素养高、专业能力强的动画创作者成为人们关注和讨论的话题。本文从原始艺术思维角度出发,对动画的本质和动画的特性进行探索,进而探索动画人才和创作者需要具备的素养。

关键词:动画本质;动画特质;创作者素养

针对如何培养高水平、高素养动画人才这个问题,很多学者通过国内外动画课程的比较制定具体的教学计划和培养的模式。也有动画业界人士提出来动画创作者应该具有思想、灵感、幽默感、想象力、表现力,这种思路在具体操作上可以帮助教育者进行课程编排和取舍,但是没有从整体上进行动画教育设计,产生了似是而非、顾此失彼、照猫画虎的误区。本文结合动画的本质和特性对动画创作者提出新的素养要求。

1 动画的本质

动画的本质讨论的是动画是什么的问题,不是讨论动画的学科归属问题。动画的单词是“animation”,其词根是由拉丁语“anima”意思是“呼吸”、“灵魂”,它的动词“animate”具有赋予生命的含义。所以“animation”是运用逐格拍摄的方法让没有生命的木偶、木偶片、黏土动画像有生命一样动起来的艺术表现形式。有学者还发现,“animation”是在17世纪出现在字典上的,起初是和巫术和魔术联系在一起的,赋予不动的事物以生命,使他们动起来。从这可以看出,“给予生命”和“使无生命事物动”是动画最早的意义。

从动画原始思维的另一个角度来看,我们可以发现动画的原始含义中包含着“万物有灵论”的思想。万物有灵论的理论先是英国学者泰勒提出来的。泰勒用拉丁文“anima”来命名,因为那时候的人们相信灵魂存在于他们的生活之中,所以万物有灵由此而来。[1]

万物有灵是指所有的事物都有生命和灵性。这种灵还具层次性,包括无生命事物的灵和低级生命的灵,如狐仙、蛇精、龟灵等,这些中国志怪小说里的形象虽然是小说作家虚构形成的,但也反映出我国民族自古以来万物有灵的思想意识。日本动画创作的繁盛也与万物有灵密切相关,在古代的日本对具有仙灵色彩的事物充满敬畏和恐惧并进行图腾崇拜,至今他们的生活中还保留着神灵众多的风俗意识。万物有灵存在于我、他、彼岸的世界中给我们提供想象和参照的空间,它可以是一种移情、交流的方式,也可以是一种生活态度和感知外物的心情。

动画的本质不能从字面意思来解释为动起来的绘画,绘画只是动画的一种表达手段,动画的本质是让无生命的事物动起来,赋予无生命事物生动、鲜活的生命。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灵”的内涵也随之变化。最初人们所谓的“灵”是灵异,是人们束手无策的,而本文探讨的“灵”是动画创作者构思出来的,是通过想象塑造出来的形象。由此可见,动画是先由创作者酝酿情感和构思形象,然后将“灵”转化成不同的角色并进行角色故事的构思。这些固定的程序也就是说“死”的东西完成以后,运用影像手段将“死”的动作衔接起来变成“活”的生命。

2 动画的特性

2.1 动画的虚拟性

动画片是动画创作者运用绘画、木偶、泥偶来塑造形象,通过摄像机对每一个具有生命逻辑的造型进行摆拍来制作完成的。动画片的画面是图片动作顺序的设定,每一张动作画面都是根据现实生活逻辑来设定的,具有人工设计的特点。虚拟性体现在动画创作的各个环节,根据创作者的想象来设计造型,让观众在观看的过程中加入自己的想象,再生出千奇百态的动画形象,最大限度地让观众多对文学形象进行自由联想。

2.2 角色塑造的变形与复合

动画不仅要感知人类社会,还要感知人类社会以外的融合了人间情怀的奇妙世界。因此,动画故事的发生有着各种各样的原因,让观众感到新奇进而产生联想的乐趣,给故事的发展带来无限的可能性。动画形象虽是奇形怪状的,但是人物思维和情感具有人格化的特点,这样才能与观众进行内在的交流产生思想共鸣。角色塑造的变形首先使观众置身于新异和好奇感之中,当进入剧情之后便产生与角色共同感受命运的悲欢离合的情感,从而体验观看的快感。[2]

2.3 时空的奇异性与时空转换的灵活多变

电影的时空转变受拍摄条件的限制,与电影相比动画具有展示奇妙时空的优势。电影的时间转换需要以现实逻辑为前提,而动画的时空转换则表现出轻便自由、无拘无束、肆意奔放的特点。这些时空转换特点的展示是动画片夸张和变形在时空特性上的具体表现。

3 动画创作者的素养

3.1 童话的心灵

童话将人们置于一个与现实生活完全不同的梦幻世界中,在这个世界里人们可以放飞想象快乐地游戏,没有功利和理性逻辑的制约,这是童话的本质也是它的魅力所在。童话的就是“万物有灵”的体现。在童话世界里的事物都是有生命、有感情的,蘑菇可以帮我们遮风挡雨,叶子可以带我们在空中飞翔,现实中不可能有交流的蚂蚁、蜻蜓、兔子、老鼠都能成为并肩作战的好朋友。因此,动画创作者和动画片的导演以及动画设计人员要想创作出优秀的动画作品必须放飞想象,具有童话的心灵,这样才能够在现实世界中发现美,用动画作品表达美,从而给观众带来视觉享受和情感的共鸣。

3.2 一定的文学素养

文学素养不仅让动画创作者具有诗意的心灵,还让他们真切地体验到动画片中人物的情感。文学素养还可与帮助以美术教育为背景的创作人员进行思维扩展,改善语言表达不足的状况。一个动画作品的观点和理念是否具有积极的社会价值体现出创作者文学素养的高低,动画角色的设定结合了时代背景和典型人物形象也体现了动画作品的文学性。如果动画创作者没有一定的生活体验和文学积累就不能让观众对角色命运感同身受,达到情感共鸣。动画创作者应该积极汲取中国古典文学和现代文学素养,以此来理解一种新的艺术形式、技巧创作出高水准的动画作品。[3]

3.3 影像想象力的放纵

动画电影是动画和电影结合在一起的产物。动画创作者不仅要进行绘画特点研究还要进行包括表演、摄影摄像、视听语言、影视导演和编剧剪辑等方面的电影训练。绘画能够捕捉现实生活中动静的瞬间,对事物整体进行关照和感悟,影像训练则可以帮助创作者更好表达事物的动态过程。一般来说,动画创作者应该具有捕捉流动空间镜像、流畅的影像叙述方式、自由变换看空间的视角、情绪节奏的提升与变化等基本素养。万物有灵要求动画创作人员要有多角度展示动画角色造型的能力、渲染影像元素捕捉意境塑造形象的能力,对人物动作进行变形夸张的能力。影像是从现实中截取经过夸张变幻后形成简约的意境。因此,动画的影像训练需要追求放纵想象力进行淋漓尽致的探索。

4 結语

很多动画专家提出以我国民族文化为基础,学习外国动画作品的先进技术和经验为支持才可以创作出具有时代意义动画作品。笔者认为动画创作者忽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盲目跟从外国的艺术创作形式,将会使中国的动画作品脱离中国实际,无根可寻,难以被中国观众消化。为此,本文结合动画的本质和特性对动画创作者提出新的素养要求,希望能够对我国动画产业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苗苗.近神远势——浅谈二维动画镜头的景别运用优势[J].大众文艺,2014(23).

[2] 胡美香.关于动漫设计师的职业能力分析[J].办公自动化,2011(24).

[3] 王峰.浅议当下动画人才培养中的文化内涵缺失[J].美与时代(中),2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