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的新闻评论

2015-05-30 19:02伍红
艺术科技 2015年8期
关键词:多样性

摘 要:新闻评论是新闻产业重要的一环,但随着新技术支持下新媒体的迅速发展,专业的报刊新闻评论及电视新闻评论面对新媒体的冲击也不断创新以适应多元的受众需求。

关键词:多样性;大众评论;超链接

1 新闻评论的要素

自第一份便士报问世以来,内容的日益丰富与报业集团的整合都促进了当代报业的形成。报纸出现之初,其目的在于表达自己的政治观点,分享最新的事件与现象。新闻评论是报纸的有机组成部分。关于新闻评论的定义有两种说法:第一,它是就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和社会现象发表意见以影响实践的一种文体。第二,它是社会各界对新近发生的新闻事件所发表的言论的总称。

他们都强调以新闻事件、事实为对象发表意见、言论,这表明新闻评论需要有自身的态度、立场,具有时效性。新闻评论包括以下五种形式:第一,社论:包括专论、编辑部文章等。社论是规格最高的评论,代表编辑部的观点。第二,本报评论员文章:包括本报特约评论员文章等,规格次于社论。第三,短评:代表编辑部意见的短篇评论。第四,编后记和编者按:是编辑为新闻报道或文章加的说明或批注。第五,专栏评论:一般署作者名字,形式活泼,体现作者风格。

新闻评论由以前在纸媒及电视媒体上呈现的专业化姿态,变成信息化时代多样呈现,不仅是其形式的多样性。例如,深度评论、系列整合评论、网友一句话式评论等等;在参与评论的人员构成,也打破了专业新闻从业人员的藩篱,大众通过移动设备随时参与新闻评论,甚至开设“一言堂”,建立博客、独立网站等发表自己或转载与自身意见相似的新闻评论,这导致新闻评论的大众化,并且大众的参与又反过来促使专业新闻人员不得不关注民众态度,进而促使大众评论更加踊跃。

2 新媒体环境下的新闻评论

新媒体是在新的技术支撑下出现的媒体形态。例如,数字报刊、移动电视、网络等。相对于报刊、户外、广播、电视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新媒体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伴随着数字网络的普及,网络媒体以其传播速度快、传播信息量大、受眾参与广泛的特征吸引传统媒体介入。而从一开始就抓住了新媒体这一趋势,在新媒体环境下打造媒体托拉斯的门户网站。例如,腾讯、新浪、搜狐等,其讯息的焦点一定是新闻,在新闻中也普遍开设“评论”,伴随着“无纸化”阅读的热潮,纸媒也开辟电子版。例如,《人民日报》《新京报》等。在传统纸媒的官方网站上,一般也专辟“新闻评论”,其内容多为本报内容的同步上传,缺乏新意。而网络媒体则致力于创新与融合,以新浪、腾讯为例:新浪评论分设专栏、社论、时政、财经、文娱、体育、蓟门决策、新观察八个子栏目;而腾讯的新闻评论直接冠以“今日话题”,其解读是“用常识解读新闻”。从这些分类可以看出,腾讯与新浪的评论有各自的侧重点,腾讯求新、求快并且走草根路线,整个网页设计简单明快,将每日一期的话题依序排列,同时在右上角醒目的地方特别设置“提问编辑”,这就打破了传统新闻媒体中评论员与受众难以交流的局面。将读者与撰写者置于一个公开的平台进行交流,这也是新媒体为传媒带来的巨大改变之一。相比较而言,新浪细分的新闻评论不仅按照传统的财经、政治、文娱等不同话题列出专项,同时保持自己的“发声器”。例如,专栏、蓟门决策与新观察,新浪的“发声器”则是专注于新浪自身编辑团队的立场,具有原创性与风格整一性。其中的蓟门决策论坛是由中国政法大学公共决策研究中心、新浪网、《南方都市报》和《县市瞭望》杂志联合兴办的系列性论坛,每次对国家重大的法律和政策问题进行讨论。该论坛的设置提高了新浪评论的独家性及学术性,它更像是一门面向广大线下网民开设的高校课程;新观察则是由新浪独立的编辑团队打造的周期性观察评论论坛。这些都表明了新媒体环境下的新闻评论日益网络化、多样化,且在一定程度上与传统意义的深度报道相融合。

相较于新兴的网络新闻评论,传统的纸媒与电视媒体也不甘落后,纸媒利用其一贯优势,仍然注重新闻评论的深度与内容充实性,增加更多饱满的思想内涵,同时注意调整版块,除了篇幅较长的社论之外,增加短小精悍的评论文章,并且灵活引用网络评论增加其时效性进一步贴近大众生活。电视媒体的新闻评论节目,综合考虑不同时段的受众群特色,均有借鉴网络评论的趋势。例如,早间新闻播报,多采取轻松活泼的播送方式,实时采用“网友评论”等相关字样,主持人的即兴口头评论也增加比例。

3 当代新闻评论中的两个趋势

(1)专业化新闻评论员构成。分析新浪与腾讯的新闻评论,其共同点即拥有专业化的评论编辑,输出独立的评论观点。新浪的新观察栏目,其创作周期约2~9天一期,其编辑人员由2013年的2名变为如今的3名,相对固定的创作周期有利于读者按时“订阅”,同时不同的编辑以各自独特的编写风格聚集了一批自己的忠实读者,每期评论文章以当下热点为着力点,在评论内容上就显示出丰富多彩的特征,且不同于传统纸媒的篇幅限制,这里的文章因为不受字数限制而更自由有张力。相较于新浪,一向注重“亲民”的腾讯撇开了传统的分类法,直接以“观察话题”的名义将新闻热点“常识化”,并且以5人编辑团队每日一期轮流发表评论,正是这种集约化、专业化的编辑团队培养,让腾讯的新闻评论更具有品牌效应,在贴近生活、紧跟热点的前提下不失其独特的风格。且在页面上还有针对特定编辑的选择——“只看他”,这种私人订制意味较浓厚的设计,更个性化,也是网络制胜的关键之一。同时每篇评论的末尾都有一个版块“新闻立场”,是读者进行二选一的立场展示,你能一目了然地知道有多少人看了这篇评论,又有多少人与你观点相同,还可以判断大多数人对该事件的看法,这种有趣的参与极大地提升了新闻评论的趣味性。

(2)大数据时代中的评论超链接。从2012年开始兴起的热门名词“大数据”,根据网络释义为“巨量资料(big data),指的是所涉及的资料量规模巨大到无法透过目前主流软件工具,在合理时间内达到撷取并整理成为利于企业经营决策的资讯。大数据的4V特点:Volume、Velocity、Variety、Veracity。‘大数据是由数量巨大、结构复杂、类型众多数据构成的数据集合,是基于云计算的数据处理与应用模式,通过数据的整合共享,交叉复用,形成的智力资源和知识服务能力。”[1]在大数据时代,“超链接”成为一个具象的信息关联的概念,你可以在一篇文章中点击提供的链接获取相关信息,但是这个过程是没有止境的,一环扣一环引导人们打开更多的网页,数量巨大的新闻消息在屏幕滚动呈现,信息的快速流通甚至让人们产生信息焦虑,如当他们没有将几大门户网站的头条新闻浏览一遍,就会产生明显的焦灼感,认为自己跟不上时代的步伐。而新闻评论在这种情况下扮演了两种角色:一是“筛选者”,因为新闻评论总是以热点新闻为切入进行评论、表述,所以通过查看新闻评论可以了解当下被多数人热烈讨论的问题,给读者一种“不落伍”的感觉。二是“深度报道者”,如前所述深度报道是就某社会问题做深入挖掘、论证,网络新闻报道中往往在一条评论下附有许多相关链接,涉及事件背景、名家评论、社会影响等与之相关的众多内容,每一条内容又将读者带入下一条链接消息,进而达到深度报道的效果,让读者在尽可能多了解事件的同时听取百家争鸣,从而形成自己独立的认识。

参考文献:

[1] [DB/OL]http://baike.so.com/doc/5374131.html.

作者简介:伍红(1990—),女,四川成都人,四川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戏剧。

猜你喜欢
多样性
浅析阿拉伯语初级阶段听力教学材料的选择
利用网络教学多样性 开展有效教学
海洋微生物次生代谢的生物合成机制
舞蹈表演的表现形式多样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