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地名特征研究

2015-05-30 19:02黎建军
艺术科技 2015年8期
关键词:单字用字壮族

摘 要:对广西地名特征进行研究,不仅可以让人们更多地了解广西的地域特征和民族文化,而且对本地区的发展规划和文化教育具有积极的参考意义。受少数民族、汉语方言和地形地貌的影响,广西地名具有鲜明的特点。文章作者对广西地名进行了统计,在近3万个地名的基础上进行定量研究,讨论分析了广西地名的用字特点和命名方式。结果发现广西地名具有用字集中、重名地名较多等特点;命名方式主要以山谷、田地、江河、动物等命名。

关键词:广西;地名;特征;命名

0 引言

广西有14个地级市,113个县(市、区),其中12个民族自治县,3个享受自治县待遇县,1321个乡镇,其中民族乡58个。广西是以壮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自治区,也是全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省(区)。境内居住着壮、汉、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仡佬等12个世居民族。此外,境内其他44个少数民族均有居住。众多的民族极其广泛的分布,在这个中国少数民族最多的地方形成了富有广西特色的地方文化。这些地方文化在广西地名中得到了反映,形成了广西特有的地名特征。

地名学是在西方发展起来的,在十九世纪后期才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新中国成立以来,区域地名研究有了新的突破。以往曾有人对广西的地名做过研究。例如,《广西壮族地区部分地名及地貌形态命名的岩溶含义》《从广西县以上历史地名探讨地名文化的演进》等。但是,以往的研究都是对广西的局部地域地名进行研究,属于一种定性研究,这种定性研究数据十分有限,存在一定的局限。而本文则通过统计来进行一种定量研究,并尝试从统计数据来分析广西地名的特点。

我们对《中国分省系列地图册——广西壮族自治区地图册》中的地名进行了统计,[1]共得到27112个市县、乡村地名。①然后将这些地名输入电脑进行分析统计,共得到2401个单字,②也就是说,这些地名是由2401个不同的单字组成的。

1 广西地名特征

从统计结果来看,广西地名有以下特点:

1.1 地名用字很集中

27112个地名虽然涉及到2401个单字,但是,地名用字集中在少数汉字上。2401个单字出现的总字次为58617,③使用最多的前100字的字次合计为32964,占总字次的56.2%。下面是使用最多的前100字:大、那、塘、村、龙、上、下、六、山、岭、平、新、田、坪、石、坡、古、江、弄、洞、家、板、头、马、屯 、水、里、寨、垌、冲、口、木、拉、高、白、屋、竹、东、圩、沙、林、三、百、岩、黄、中、安、桥、陇、峒、长、南、良、西、罗、巴、小、地、老、子、旺、河、湾、尾、牛、加、岜、内、八、脚、乐、花、金、王、纳、合、茶、福、路、角、利、北、门、坝、兰、达、布、定、甲、社、九、旧、楼、底、隆、凤、浪、 果、朝、城。

为了进一步说明这个特点,我们将2401个汉字分成10个等级,计算出每个等级的合计字次,然后根据2401个单字出现的总字次(58617)计算出所占的百分比,并根据百分比的差计算出百分比的净增量,结果如表1:

从表1中可见,地名用字确实很集中,前200字占68.9%,前800字达到了92.2%,随着字量的增加,百分比的净增量越来越少。与之相反,只使用1次的字有640个,合计字次为640,仅占总字次的1.1%。

1.2 重名地名较多

壮族历史上以稻作谋生,最佳稻作区一般选择临河近湖的地域。古时壮族人以洞为房,四周环山,与外界隔绝,加上交通闭塞,土官割据,政治上没有一体化,经济上没有形成统一市场,相互交流极少,结果洞与洞之间,甚至一洞之内,相同地名很多。广西地名中的重名问题比较突出,根据我们的统计,在27112个地名中,不重名的有16387个,占60.4%,重名的有10728个,占39.6%。其中重名2次的地名有1831个,涉及地名3662个,占总地名27112个的13.5%,占重名地名总数10728个的34.1%,重名3次的有548个,涉及地名1644个,占总地名的6%,占重名地名总数的15.3%。表2是重名的基本情况:

由表2可知,随着重名次数的增加,重名的地名越来越少。重名21~117次的地名是:大湾(21次)、中村(21次)、长塘(21次)、江口(22次)、大田(23次)、凤凰(24次)、新圩(24次)、新安(24次)、横岭(24次)、桥头(27次)、太平(34次)、大坪(37次)、新寨(39次)、大村(46次)、大塘(55次)、新村(117次)。

除了两字重名外,还有三字重名。例如,大山口(5次)、石板桥(5次)、根竹垌(5次)、秧地坡(5次)、黃坭塘(5次)、清水塘(5次)、枫木坪(6次)、大岭脚(7次)等。

这些重名不仅在地级市内部有,就是同一个县(县级市)内部也有。例如,重名最多的“新村”地名,宁明县、藤县、贵港市辖区、柳江县分别有4个,宾阳县、宜州市、忻城县、鹿寨县、柳城县分别有5个等。村级地名重名问题需不需要解决以及如何解决都值得研究。但是,我们认为至少一个县(县级市)内部应该避免村级地名的重名。[2]

1.3 地名具有民族性

我们根据广西地区的民族分布情况,分别对壮、瑶、苗、侗、仫佬、毛南、京、彝、水、仡佬11个少数民族的地名用字情况进行了统计,④结果发现,在各少数民族用字最多的前10个字中,7个民族用到了“那”字和“下”字,8个民族用到了“上”字,9个民族用到了“大”字和“龙”字。另外,瑶族地名使用次数最多的单字是“大”字,占整个广西地区“大”字用字总数的59.7%;壮、回、彝、仡佬四个民族地名用字最多的都是“那”字,仅壮族使用的“那”字就占整个广西地区的81.8%。可见,不同的民族在地名的用字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下面试列举“那”字作分析。

稻作文化是百越文化特征之一。稻是种植在田地上的,在壮侗语族各语支和方言中,以“那”字地名表示水田或田地。据研究,“那”字地名90%以上集中在北纬21°~24°,大多数又在河谷平原。[3]除广西以外、另有一部分“那”字地名分布在广东西南部、云南南部、缅甸、越南、老挝、泰国北部等地区。这个地带积温、雨量、日照、土壤等都适于水稻生长。古代农耕越族人迁移频繁,栽培稻从这个起源地带中心向四周传布。[4]在27112个广西地名中,带“那”字的地名有1476个,位居前100单字的第二位,占总地名数的5.4%。主要分布在壮族的主要居住地南宁、百色、河池三市,三市使用“那”字988个,占“那”字总地名数的66.9%。其中南宁市有305个,百色市518个,河池市有165个。此外,“那”字在粤西地区的湛江、茂名、阳江、江门和云浮5地也有少量分布,尤其是在湛江和阳江地区。这说明不同地区居住的壮民族在地名的冠名上有其共通性。

1.4 地名具有本土性

受地形地貌和民族文化等因素的影响,每个地区都有其独特的地域文化特点。我们把广西地名与广东省、江西省、海南省、福建省等四省地名作了对比分析,发现广西地名用字具有明显的本土性,地名中共有443个字不曾在以上四省中出现,占单字总数的18.5%。例如,岜、並、箔、咘、晨、诚、聪、稻、凳、侗、伐、纺、粪、竿、搞、峺、篁、咟、健、箭、觉、筐、懒、愣、竜、菉、渌、沦、茆、卯、哪、侬、秾、钯、璞、钳、峤、硚、埆、鳝、是、漱、朔、绥、蓑、榃、歇、勋、垭、娅、鸯、旸、刈、甑、渚。其中“岜”字在广西地名中共有160个,位居前100单字的第67位,主要分布在河池市、崇左市、南宁市、百色市,而这几个城市正是广西壮族的主要分布区,可见“岜”字是壮族地区的特有地名。其中南宁市33个。例如,岜讲、岜怀、岜楼;崇左市44个。例如,岜邦、岜模,岜贺;百色市16个。例如,岜耀、拉岜、岜周;河池市45个。例如,岜羊、岜则、拉岜。

2 地名命名方式

我们对27112个广西地名的命名方式进行了统计分析,发现其命名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2.1 以山谷命名

广西的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四周多被山地、高原环绕,呈盆地状。广西地貌属山地丘陵盆地地貌,分中山、低山、丘陵、台地、平原、石山6类。山岭面积占总面积的71%。依山傍水,是自古以来村庄选址的一般规律。壮族村落多分布在山岭脚下的坡地下,其聚落点背后有山岭作依托,既可以挡住背面来的风,又给人一种依托和安全感,且山岭坡地经过了漫长岁月的堆积,地基厚实,临近水源又不易被水淹没,适合建造永久性的聚落点。[4]据统计,在广西的地名中,与山谷有关的字有7122个,占总字次的12.2%。例如,六(736)、山(723)、岭(670)、坡(526)、弄(512)、洞(495)、垌(389)、冲(373)、东(285)、陇(242)、峒(232)、罗(215)、巴(207)、岜(160)、内(159)、乐(151)、路(130)、隆(115)、甘(99)、更(97)。

2.2 以田地命名

当地居民為了生产劳动和生活的便利,于田边起屋建村,并以水田地名为村名。广西地名中与田地有关的字有3833个,占总字次的6.5%;在使用次数最多的前100个单字中就有大(1480)、那(1476)、田(611)、纳(138)、利(128)。例如,大楞(白色市辖区)、白泥田(隆林各族自治县)、美纳(龙胜各族自治县)、纳高(巴马瑶族自治县)、地利(都安瑶族自治县)等;“那”、“纳”,汉意是田。例如,马山县的“那兴”,“兴”即生姜,因该村的田盛产生姜,故名。“利”,汉意是舍地。例如,百色市的“利荷”,“荷”,即甘蔗,该村址原是种甘蔗的舍地,故名。

2.3 以江河命名

山和水都是人类获取资源的重要场所,但先民对水的依赖性比山更大。水不仅是生命体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生命的源泉,直到今天,水仍然与我们的生产、生活乃至生存息息相关。在古代社会,人类利用、改造自然的能力极其低下。因此,是否有充足的水源是人们选址要考虑的首要因素。广西河流分属西江水系、长江水系、沿海渚河系和百都河水系四大水系,境内密布着许多大小河流,这为先民的生存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为早期文明在此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据统计,在广西的地名当中,与水有关的字有4540个,占总字次的7.7%。例如,塘(1344)、江(515)、屯(430)、里(403)、南(224)、河(194)、尾(166)、达(125)、布(124)、定(124)、怀(98)、潭(91)、滩(82)、思(76)、念(68)、赖(62)、坛(59)、溪(54)、凌(52)、灵(51)。丰富的水源解决了先民的生存问题,成为当地地名的主要来源之一。

2.4 以动物命名

广西属于古代岭南越人,古时尚鬼,迷信风气盛行,主要以鸟、鸡、牛、狗、蛇、龙、凤、鹤等为崇拜对象,将其作为本部族的保护神或标志,并以之命名自己的居住地或活动地域中的山川风物,隐喻着古越人一定的希冀与追求,至今仍在岭南地名中留下很多印记。渔猎时代,鸟类既是古越人重要的食物来源,也是他们的生产助手,有所谓的“田鸟助耕”、“鸟田”等传说,说明古越人对鸟类的崇拜。据统计,在用字最多的前100字中,与动物有关的就有龙、马、牛、凤四字,四字共用字1667次,占总字次的2.8%,其中具有神秘色彩的“龙”在各种带动物名字地名中用字最多,使用了950次之多。例如,龙珠坪(苍梧县)、龙潭下村(北海市辖区)、那龙(灵山县)、花龙(河池市辖区)、峒龙(环江毛南族自治县)等。

2.5 以植物命名

广西是壮族的主要聚居地,壮族及其先民世代居住在植被繁茂、种类繁多的地区,随着他们对各种植物认识的加深,他们对一些特殊植物的感情与偏爱也与日俱增,所以各地都喜欢择取当地有代表性的植物冠名。包括农作物、果树、经济林、树木、蔬菜、花卉等。在使用最多的前100个单字中,与植物有关的字有木(345)、竹(290)、林(267)、花(147)、茶(134)、果(111)等,这些字总用字1293个,占总字次的2.2%。例如,木高(靖西县)、岜木(乐业县)、博竹湾(隆林各族自治县)、古竹(平果县)等。

地名既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也是历史的产物。地名从命名后和被公认后,便具有了相对稳定性,被人们世世代代相传沿用。因此,地名中能够保留某些古字、古音以及反映在地名词义中的一些自然或社会特征。这些历史的保留为研究当地的自然景观、社会历史和语言现象提供了十分可贵的参考资料。本文主要是一篇描述性的文章,希望这些描述能对今后人们在民族、古音、历史文化等领域的研究有所帮助。

注释:①不包括城市街道名称。

②不包括输不进电脑的生僻字。

③字次是单字在各地名中的使用情况,同一个字可能在多个地名中出现,因此,字次数要多于地名数。

④对各少数民族分别集中的区域进行统计。

参考文献:

[1] 杜怀静.中国分省系列地图册——广西壮族自治县地图册[M].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2001:1-60.

[2] 马显彬.广东地名特征研究[J].怀化学院学报,2012(1):84-85.

[3] 游汝杰.从语言地理学和历史语言学试论亚洲栽培稻的起源和传布[J].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80(3):6-17.

[4] 司徒尚纪.广东地名的历史地理研究[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2(1):21-55.

作者简介:黎建军(1989—),男,广东清远人,上海大学硕士,中国语言文学专业,研究方向:汉语方言。

猜你喜欢
单字用字壮族
容易混淆的词语
壮族嘹歌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The Mountains Sing—But for How Much Longer?
《汉语大字典》“人名用字”考误举隅
科技论文表格的编排要求(五):用线和用字
河北大名话单元音韵母、单字调及双音节非轻声词连调的实验语音学初探
“壮族三月三”来对山歌
盐城方言单字调声学实验研究
辽代避讳用字“元”
《通鉴释文》所反映的宋代单字音特殊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