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背景下的苏州折扇现状研究

2015-05-30 19:02李丽萍
艺术科技 2015年8期
关键词:现状研究非遗

李丽萍

摘 要:本论文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背景出发,探讨苏州折扇发展现状及趋势,以传承人为线索,从社会文化、传承技艺可持续发展等角度对苏州折扇这种传统手工艺进行研究,并对其未来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非遗;苏州折扇;现状研究

扇子在中国的历史悠久,据晋人崔豹的《古今注·舆服》记载,在虞舜时即出现了扇子,舜为了“广开视听,示贤人以自辅,故作五明扇”中的五明扇便指的是扇子。而折扇出现的就比较晚,直至唐宋才有记载,由日本和朝鲜(高丽)传入,但并不流行,到了明代才开始大量使用。而今世多见之折扇,盛行于明清。

新中国成立后,苏州成立了苏州扇厂和苏州檀香扇厂,但在20世纪90年代,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曾经红火一时的苏州扇厂也倒闭了。进入新世纪之后,伴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逐步实施,苏州制扇工艺在民间中的地位得到稳固。2006年市政府第29次常务会议通过了《苏州市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办法》,颁布了《苏州市传统工艺美术保护办法》。同年,苏州制扇技艺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以特定的语言、风俗、技艺等文化客体为聚合点,与一个特定地域在特定历史时段上的生活观念与方式联结在一起的综合文化体系。对于折扇技艺的保护,最关键的社会因素应是人,作为民间艺术品的生产,大多都是靠艺人代代相传,传统的制作技艺才得以传承下去。正是他们的精湛的技艺,才使折扇工艺名扬天下,这些折扇工艺品是以名人效应带动产品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的实施,更好地推动了制扇技艺的传承与保护,使得苏州折扇技艺又重新被人们重视起来,让制扇艺人感到其在工艺美术事业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今,这种保护工作正在日益完善。

苏州自古是文人荟萃的地方,在流传下来的众多文化传统中,把玩折扇成为文人名士的雅好。而制作折扇在工艺上最难的就是扇骨。作为目前苏州非遗“制扇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徐义林在苏州素有“制扇泰斗”、“江南扇王”之称。其所制作扇骨的材料选用安徽、浙江的精选冬竹,在几千根中选出数量不多的适用竹子。制作上讲究刀法、锉刀功、烘烤等。坚持手工制扇,打磨好的扇骨光滑精润,代表作有“水磨骨”等。徐义林1933年10月出生于扬州,15岁起拜师胡汉东学习制扇技艺,1954年进苏州扇厂任制扇技师,80年代负责扇厂产品的打样、设计工作,至今已经做了数十年的扇子。其制作的折扇古意很浓,保持着“船式”的扇形,特点为方便使用,传承了老艺人的制扇风格,更加着重于扇子在使用中的体验感。在苏州扇厂工作期间,徐义林将其设计的一款折扇取名为“孔雀牌”,打开折扇的那一刹那,犹如孔雀开屏一般华彩艳丽。由于做工讲究,“孔雀牌”水磨竹折扇骨荣获江苏省轻工产品奖,随后,“孔雀牌”也成为苏州扇厂的注册商标。1983年,他设计制作的2米长巨型折扇,创下了当时的全国之最,在全国制扇行业引起轰动。因此,当苏扇成功入围首批国家级“非遗”项目后,要评定传承人时才发现,当年苏州扇厂的制扇艺人们大多早已转行,唯有徐义林这样坚持下来并将苏扇技艺不断传承下去,也因而毫无争议成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在徐义林的影响下,小儿子徐家东一直跟随在父亲身边从事制扇事业,学习揣摩制扇技艺,并对中国传统扇骨的工艺、类别、手法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现在也成为苏扇的领军人物之一,但他并没有完全继承徐义林的制扇风格,而是向现代审美靠拢,其扇形并不再是傳统的“船形”,而是将外形做得更瘦一些,显得更加斯文儒雅。徐家东在制扇方面也有一定的创新,传统制扇工艺讲究大骨要用木贼草沾水抛光,打磨以后扇骨光可照人,徐家东反其道而行之,反而做出了“哑光”的扇骨。传统的小骨讲究从侧面看要密不透风则为上品,徐家东也在这方面进行了改进,他反其道而行之,反而将小骨做得稀疏,以创新的眼光挑战传统的审美观点。

提到如今苏州折扇的标志,不得不提到徐义林的徒弟,被誉为最年轻的苏扇制作大师、新一代的苏扇领军人物——王健。当时初中毕业的王健在找工作时本来想进红木雕刻厂,但是却因为身高不够这么个理由被拒之门外,后来走到了苏州扇厂门口,里面一位师傅招手让他就进去看看,就是这一招手,招出了一个当今苏扇的领军人物。现在王健长居苏州,主要从事古扇的修复工作,每年做的新扇子不过十几把,市面上很难见到,其价格远远超过徐义林和徐家东,但仍然难得一见。王健在古扇修复方面有着很高的造诣,明代的合欢扇,泥金小扇都是由王健根据古籍进行复原的,同时各种古扇的修复也是王健正在进行的工作之一,一把把残破的古扇经王健的妙手,焕然一新。“目前没有创新计划,因为我们经历了多年的文化断层后,已经丢失了太多好东西,对于苏扇来说,复古就是一种创新。”[1]王健这么说,并且也将这句话在生活中,制扇中一一以贯之。通过他的不懈努力,使苏州折扇这门中国传统民间工艺美术不断发扬光大。

作为苏州最有代表性的工艺品之一,折扇历来是文人士大夫的雅玩。而制扇这门传统艺术,在过去的文化人参与下,曾经达到辉煌的顶点,而当下的现状不容乐观,在机器批量制作技术和市场恶意竞争等多重压力下,市面上许多折扇的做工都十分粗糙,往往只能沦为旅游纪念品和大众夏天消暑的简单工具,距离“怀袖雅物”则越来越远,导致公众对于制扇技艺的关注度不高,投资艺术品的收藏家也不愿将资金押到它上面。加之折扇艺术与当下的审美观念和年轻一代的趣味相去甚远,因而它的式微也映照了传统工艺美术的出路。由于制扇系纯手工操作,工艺流程复杂,制作耗时费神,难以形成规模化的生产,经济效益低。现在年轻人又都不太能吃苦,而且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手工技艺并不能有高收入,这使得传承出现了很大的困难。另外,随着城市化的步伐,大片竹林消失,竹刻的原材料出现匮乏。所有这些都导致嘉定竹刻技艺走向衰微,急需制订措施加以抢救。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折扇技艺的传承人的“大师效应”之外,现在社会上也有一些守护折扇技艺文化的人会联手制扇艺人创立自己的品牌,形成独特的折扇“品牌效应”。其中不乏创作出既保持传统又有所创新的作品,如近两年业内比较出名的“白鹿竹林”。创始人“大坤”设计、制扇师程新安制作的一系列作品就是非常好的范例。其最大的创新在于扇形的创造性变化以及对扇骨根数的调整。这些创新使得折扇更接近于现代的审美,同时渐渐地提高了折扇的收藏功能,这种传统和现代审美结合的方式也渐渐受到了热捧,也从而更好地推进了这项非遗技艺的传承和保护,使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和喜爱折扇艺术。

折扇艺术是中国工艺美术的奇葩,是一个综合的文化体系,我们这一代人更要努力保护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是民族民间文化记忆的延续,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参与实现对制扇技艺的保护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雷虎.苏州折扇·借来古扇风千缕[J].旅游世界·旅友,2014 (6):40-43.

[2] 毛淑华.明清苏州折扇兴盛之探微[D].苏州:苏州大学,2008.

[3] 孙木子.中国传统折扇文化中的设计智慧研究[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11.

猜你喜欢
现状研究非遗
MOOC设计现状调查研究
“双创”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研究①
致力非遗保护,实现文化传承
云南省高职高专校园体育文化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