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足石刻和吴哥石窟开凿的社会与文化背景浅谈

2015-05-30 19:02骆韬颖
艺术科技 2015年8期

摘 要:作为联合国认定的世界文化遗产——吴哥石窟和大足石刻,在亚洲的佛教石窟艺术中具有重要的代表意义。它们差不多于同一个历史时期在不同的国家开始建造,相互之间有着一定的历史、文化与宗教关联。本文将从两个国家社会、经济、文化和宗教背景的相似性角度来浅谈一下两者的开凿背景。

关键词:大足石刻;吴哥石窟;开凿背景

梁思成先生在《中国雕塑史》开篇即说:艺术之始,雕塑为先。在古代,一项大型宗教雕刻活动的铸造往往是当时社会最重要的艺术活动,它以宗教信仰为核心支撑,耗时长,参与的人数众多(往往以国家的形式进行参与),几乎浓缩了那个时代所有的艺术形式,如雕刻、建筑、绘画、工艺等等。所以对大型宗教雕刻艺术的研究实质是研究一个民族的民族文化、精神信仰、审美情感。

在公元9世纪至13世纪时期整整五、六百年时间里,中国西南大足地区和中南半岛的柬埔寨地区都不约而同地修建了这样的大型宗教雕刻艺术——大足石刻与吴哥石窟。两者作为现存联合国认定的“世界非物质遗产”,成就了那个时期亚洲雕刻艺术的最高峰,除了建造时间的相近以外,二者都受佛教思想的极大影响。同时代的古代文献记载这段时期中国以及四川地区都与吴哥王朝有着广泛密切的物资、文化来往。而吴哥遗址的发现,还与元代外使官员周达官遗留下的游记有着巨大关系,周达官的《真腊风土记》成为世人重新认识和研究吴哥窟重要文献。要研究9世纪至13世纪时期中国与东南亚宗教艺术风格的联系和差异,大足石刻与吴哥石窟绝对是最佳的范例。

两地相隔千里,在古代交通极落后的情况下从未阻隔联系,有史料证明中国包含了四川地区与究不事(柬埔寨旧称)在公元1世纪末叶就正式建交了。《宋史稿》云:“政和六年(1116年)十二月,遣進奏使奉化郎将鸿摩僧哥、副使安化郎将摩君明稽嗯等十四人来京,赠以朝服……明年三月辞去。”又云:“庆元六年(1200年)其国主立二十年矣,遣使奉表贡方物及驯象二,诏优其报赐以海道远涉,后无再人贡。”元代使者周达观于1295年奉命率众访问了当时开始衰落的吴哥王朝长达一年,留下了史料《真腊风土记》。

综合宋代有关的记载,海外诸国至宋朝贡或贸易,基本上是择行海路。从12世纪的南宋开始,中国的商船就已经与东南亚各国开始了频繁的海上贸易。而吴哥有漫长的海岸线,长期作为宋代船只到东南亚各国以及印度的重要枢纽海港。宋代末期,中国民间商人及其他阶层出洋谋生,“往往10~20年不归,并与土著妇女通婚,生男育女,于是在侨居国开始出现‘土生唐人”。[1]吴哥石窟的浮雕上也出现了中国人的形象。

更重要的是两个地区在宗教的交流与沟通。据史料考察,在公元6世纪的南北朝时期,就有柬埔寨的佛教高僧来中国传法。柬埔寨的石刻艺术对中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种影响的主要途径在早期是通过佛教雕像的进贡来促成的。在中国的古代文献里,有多次记载过柬埔寨向中国进贡佛像雕刻的文字,《南齐书》卷五十八记载:“……(扶南王)献金镂龙王坐像一躯,白檀像一躯,牙塔二躯……”《梁书》卷五十四记载“明帝泰豫元年,(林邑王范神成)又遣使献方物……”这些佛教艺术品的交流,客观上对中国佛教文化艺术的发展起到了丰富和促进的作用。

14世纪后期,吴哥王朝衰落后,首都转到金边,加强了与中国的贸易联系。这一时期中国与东南亚地区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交流相互交织融为一体,其中佛教文化更成为彼此间相互往来交流的重要媒介。从社会、文化和宗教影响的角度看,大足石刻与吴哥石窟的产生有以下几点共同的因素:

1 地理因素

二者都位于文化交流的交通要道。四川北受敦煌、西安等中原佛教文化影响,南受东南亚沿云南传入的佛教影响,成为来自各地的文化、艺术、宗教传播的交汇之处。吴哥石窟地属中南半岛,该地区在东南亚占了很重要的地位,是从中国到印度以至大秦的交通要冲。[2]古代真腊王国长期作为连接中国与印度以及其他东南亚各国贸易文化的枢纽存在,接受并传播各国文化,特别是印度和中国文化。二者也拥有大量的修建材质,即便是历经几百年的使用仍然选用自如,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2 宗教因素

二者都是多文化融合的反映与需求。在宋代,随着社会发展,传统的儒、释、道文化传统开始走向融合,这个融合的特征在大足佛教石窟的开拓中得以形象地呈现,并由此成就了大足石刻不同于其他石窟艺术的独特审美价值和造型特点。东南亚居民的信仰从来就是多元的,作为更加先进和完整的印度宗教(婆罗门教与佛教等),被广泛地吸收到他们的传统文化形式中,并且使之与他们自己的需要和观点相适应。在吴哥时期,神庙宗教、祖先崇拜与政治奇妙地结合在一起。

3 政治、经济因素

二者修建的年代都处于经济富足的时期,才有这样的财力去支持这样庞大的工程。自古四川就有“天府之国”的美称,独特的自然环境和偏安一隅的地理位置,让四川避免了历史上的战乱纷争,保持了经济和商业贸易的稳定发展。尤其是在隋、唐以后,相较于中国的其他地方,四川的经济保持了相当程度的稳定和繁荣,成为不同朝代经济来源的重要支撑。相对富裕的经济是文化和宗教发展的重要前提,在四川地区,众多佛教石窟造像的开凿离不开大量有经济实力的信众的支持。

9世纪至15世纪是柬埔寨强盛的历史时期。《明史》记载真腊帝国:“其国城陛七十余里,幅员广数千里。国中有金塔、金桥,殿宇三十余所,王岁时一会,罗列下猿、孔雀、白象、犀牛于前,名百塔洲,盛时以众盘、金碗,故有‘富贵真腊之称。民俗富饶,时常热不识霜雪,禾一岁数稳”。在这六百年的时间里,也仅仅在这个时期,柬埔寨——也就是吴哥王朝是东南亚最强大的王国,“是当时世界上商业最繁荣的国家之一。”[2]如果说大足石刻是由民间财力所支持的话,那么吴哥石窟则是以国家的方式参与。

4 技术因素

从现存的汉代画像砖可以看到四川工匠们成熟的雕刻技法,同时人文荟萃,文人辈出,有古老深厚的文化底蕴。雕刻技术的发展为四川佛教造像艺术的开凿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撑,源远流长的石刻文化保证了工期超长的石刻造型艺术工程的前后衔接和顺利完工。

在古籍《外国传》中有记载:“……扶南国人,雕文刻镂”,古代柬埔寨进献给中国的礼物往往就是雕像,内容从龙王、天神至佛陀等不一而足,纷繁复杂;材质从白檀、珊瑚到石头、金铜等无所不包,令人目眩;手法和样式变化丰富、技艺高超。[3]间接的史料证明在吴哥石窟形成之前历史上就拥有精湛的雕刻技艺。

开放与多元的社会文化特点是这两个伟大艺术形成的最重要的基础,两者的开凿是所处时代各自国家社会、经济、政治、宗教和文化发展的综合反映。从开凿建造到完工所经历的时间上看,大足石刻要更晚一些;从造型的内容上看,大足石刻除了佛教造像之外,还有儒教与道教造像,有明显的三教合一特征,尤其是大足宝顶石刻的密宗道场,在世界石窟艺术中独一无二,这与以佛教造像为主要内容的吴哥窟明显不同。此外,两者除了宗教经典内容的造像外,都有一些世俗题材的浮雕内容,如吴哥窟中苏耶跋摩二世在宫中赤足盘腿坐于宝座上、骑象出征图,大足石刻中的柳本尊、赵志凤和傅大士造像、“父母恩重经变相”浮雕等等,都反映了不同地域与社会下宗教与世俗生活之间的互动关系。

作为世界现存东亚与东南亚佛教石窟艺(下转第页)(上接第页)术的典型代表,大足石窟与吴哥窟的比较研究,将有利于我们理解不同时代与地域下佛教艺术发展的规律和差异,并从中领悟石窟艺术的独特魅力。

参考文献:

[1] 郭振拓,吕殿楼,王晟.中国古籍中的柬埔寨资料汇编[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4:110.

[2] 陈序经.扶南的地理条件和对外贸易[J].学术研究,1962(06).

[3] 吴为山.论柬埔寨吴哥窟艺术及其宗教文化特征[J].阅江学刊,2009(3).

作者简介:骆韬颖,女,西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讲师,主要从事造型艺术和美术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