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马尾绣的艺术价值

2015-05-30 19:02吴双
艺术科技 2015年8期
关键词:民俗价值艺术

吴双

摘 要:水族马尾绣一直享有“刺绣中的活化石”之称的美誉。早在2006年就被列入了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马尾绣有其独特的重要性,它以水书、水族人民的图腾崇拜、水族的民间传说以及水族民间故事等水族文化为设计制作理念,充分展示了水族文化的丰富多彩和博大精深。制作工序的繁杂,图案纹饰种类的丰富多变,独特精致的工艺使其在我国众多的刺绣种类中独树一帜,蕴含着深厚的艺术研究价值,马尾绣也是研究水族民俗民间文化的一个重要途径。

关键词:水族马尾绣;民俗;艺术;价值

1 水族马尾绣的历史背景

水族马尾绣是水族妇女世代传承的以马尾作为重要原材料的一种特殊刺绣技艺,这门技艺已经传承了上千年之久,它是水族祖先智慧的结晶,因其历史悠久,工艺繁杂,绣品精美,结实耐用,受到人们的大力追捧,同时被誉之为刺绣艺术的“活化石”。

在水族人们的传统节日中,端午节就相当于我们汉族人眼里的春节那般浓重,在这个盛大的节日里一直有赛马的习俗,而在这种赛马养马的习俗中,水族的妇女便发明了用马尾制作刺绣的艺术,在传统节日里,男子赛马,女子身着马尾绣盛装参与节日活动,这便成了当地美丽动人的习俗。

2 马尾绣的独特技艺

马尾绣艺术是普遍流行于水族民间的一项高超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当地的女性从小便学习此种技艺,马尾绣的艺术造型丰富多样,是水族人民独有的艺术品,是水族民间艺人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我国少数民族刺绣艺术的绝佳作品,长期以来为人们所喜爱和收藏。

马尾绣依旧沿袭最古老的乱针、扎针等刺绣技法,更独具特色的是将丝裹在马尾上,然后绣在土布上,其用料考究、色彩浓重明快。水族马尾绣的制作过程非常繁杂,据水族民间艺人韦桃花介绍说,具体可以分为六个步骤进行:第一步,制作马尾线。即用丝线(多数以白色为主)将两至三根马尾线裹起来,做成马尾线,状似小提琴琴弦;第二步,固定框架图案,用一根大针将马尾线穿好,再用另一根稍小的针穿上同色丝线,然后一边用马尾线在布面上镶成各种图案,一边用穿有丝线的小针将图案固定在布面上;第三步,“填心”。即用各色丝线(多以黑色、黑绿色和紫色为主)将固定好的图案空隙部分填满;第四步,镶边。用橙色和黑绿色丝线在四周挑成“花椒颗”的镶边图案;第五步,钉“金线”,在绣品上钉上闪亮的小铜片以增加绣品亮度;第六步,上装钉。由于马尾绣制用工序繁琐细致,并且每一步都是纯手工制作,人们为了方便操作,便将绣品分解成若干小片,待每一片都完工后,再用针将它们按次序钉在一起。六道工序完工后,一件完整的马尾绣工艺品就出现了,完工的绣品就像一幅彩色的浮雕,精美绝伦。

我们在考究马尾绣技艺的时候不得不提及水族民间传统的马尾绣背带,将马尾绣这一古老工艺的精湛水平体现得活灵活现。背带是水族人民用来背小孩的一种刺绣品,这种用来背小孩的刺绣品,做工考究,质地柔软,安全舒适,且稳定性强,非常有利于活动和行走。马尾绣背带主体部位由二十多块大小不同的马尾绣片组成,周围过框平绣有严格数序规律的几何图案。上部两侧为马尾绣背带手,下半部(背带尾)也绣有精美的马尾绣图案,与主体部位相呼应。水族妇女制作这样一件工艺品,平均要一年左右的时间。马尾绣背带在水族生活礼仪中也具有特殊的意义。例如,水族女子出嫁后,生育第一个孩子时,马尾绣背带以及马尾绣银佛童帽作为富贵吉祥的象征,是外婆(或舅母)探视新生儿的必备礼物。而且水族女子只有在出嫁后生第一个孩子时,母子才能享受此殊荣厚礼。此后,该女子不管生育多少个孩子,娘家都不会再送马尾绣背带,先前送的马尾绣背带便一直背孩子们长大成人(因马尾绣背带经久耐用,故成为该户人家的“子孙背带”,世代相传)。一般来说,每个水族女子一生中只能接受娘家送的一副马尾绣背带,就算改嫁再生,娘家都不会再送,可见马尾绣的精贵。

3 水族马尾绣的艺术价值

水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在长期与其他民族的交往融合中,依附本民族特有的口碑古籍,将其中的具有公共艺术的图案置于自己特殊的精神活动中,不仅创造了自己民族特有的吉祥图案,而且传承它的历史性和文化性。这些用象征手法寄托在吉祥寓意的刺绣图案不仅点缀着他们单调平凡的家居生活,更包含着对生活深层的祈求。以前水族的刺绣艺人大部分都不识字,所以绣片就是最好的诉说他们的所想,往往通过刺绣无拘无束地表现出来,而那些世代相传的传统图案,往往又联系着一个个优美动听的民间故事和传说。

在今天我们所看到的马尾绣已逐渐失去了传统的功能与喻意,而艺术审美价值日渐突出,并已成为独有审美情趣的马尾绣艺术品。传统民间美术是情感的表达,既是创造的源泉和動力,又是意象审美的归宿。民间艺术家们往往将大自然生命化、情感化、神化,借物论情,借景抒情,水族马尾绣形象地证实了这一点。在今天,水族马尾绣是水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貌。由于花纹丰富、手法多样,形式和谐新颖,很注意变化与统一,对比与调和,使之达到尽善尽美的程度。这种形式美感加强了神灵意识和吉祥内涵,抽象形式中有内容,感官感受中有观念。抽象的模糊使神灵意识更加神秘,神灵护佑的内容积淀为抽象的形式,增强了内涵的深邃。

水族刺绣艺术从古代能一直传袭至今,主要是因它的装饰性、寓意性的题材纹样吸引人。本来男女之间相爱、结合是极自然的现象,也是古今中外艺术创作中永恒的主题,但在水族刺绣图案中,她很少直接表现出来,而是采用婉转的表现方法。例如,用双鱼、交龙、双鸟等形式来表现,有时甚至是花卉和生物并用,如荷花、梅花、牡丹花寓意女性;穿莲的鱼、登梅的鸟、采蜜的蜂和蝶寓意男性,以此隐藏着男女两性的恋爱与结合,表现男女婚配的合欢之喜,这种图案在水族刺绣的围腰中比较多见。此外,水族的桐(童)果心,石榴(表示多子)背带,以及蜜蜂、牡丹等花背带,都是大量引用自然界各种经过提炼、变形、夸张的禽兽花卉,以及包括龙凤、孔雀等寓意吉祥的图案;有的背带图案往往以形相喻,以音相谐,如绣的公鸡和鸡冠花,便题为“官(冠)上加官(冠)”如绣梅花鹿与鹤,便题为“鹤禄(鹿)同春”,有时甚至在花鸟中直接加上吉庆的汉字,如“幸福美满”或用水族文字作表意符号。

水族马尾绣是水族人民热爱生活的体现。马尾绣视为水族姑娘是否心灵手巧和这个家庭富有与否的象征。背带是水族人民用于背婴幼儿的工具,它是母亲身上的摇篮,水族妇女把族人对生命繁荣这一审美理想的刻意追求倾注在童装上,把民族的繁荣兴旺全寄托在儿童身上。因此,她们把背小孩的背带精心刺绣得五彩缤纷,祝愿民族的未来健康成长。

其实,水族马尾绣这一民间艺术还是具象艺术,它不同于写实性具象,也不是随心所欲的儿童美术。世代相传的民间图案,是有一整套规矩和程式法则的。她们往往用象征隐喻的艺术语言和符号表达心中的美好愿望,它形象直观,是民间艺术中约定俗成的吉祥艺术语言,深受各族群众喜爱。水族马尾绣富有水族人民的生活气息,丰富的民族、民俗文化内涵和水族人民的审美价值取向及情感,是研究水族社会生活和文化的重要载体和艺术标本。

参考文献:

[1] 安正康,蒋志伊,于信之.贵州少数民族民间美术[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

[2] 刘之侠,石国义.水族民俗文化研究[M].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

[3] 卢延庆.水族马尾绣[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11:44-45.

猜你喜欢
民俗价值艺术
冬季民俗节
民俗中的“牛”
民俗节
纸的艺术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庆六一 同成长民俗欢乐行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