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绘画艺术中的“笔短意长”

2015-05-30 19:02郑爽雅
艺术科技 2015年8期
关键词:审美形式绘画

郑爽雅

摘 要:在中国数千年的绘画史中,绘画风格和绘画所承载的历史内容都是在不断演变、更新。画家们赋予作品的含义和表现的手法日益丰富,在中国绘画中以黑与白为最主要的色彩,但是却表现了文人意识中最为绚烂的色彩,所以绘画也是十分重视“笔短意长”。

关键词:绘画;笔短意长;形式;审美

中国绘画中造型是重要的,而用简单的画面表现丰富的文化内涵更是受到艺术家们的重视。“笔短意长”虽然是中国传统書法艺术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审美观点,但是在中国文人思想中这个。唐代,颜真卿的《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一文有道:“尝蒙所授,岂不谓趣长笔短,常使意气有餘,画若不足之谓乎?”在这里“笔短”是指笔画的相对形态短,而“意长”则是所表达的思想内容丰富。然而,这个词延伸到绘画艺术中,“笔短”则可以代表用有限的材料、概括性的绘画语言,来表现出无限的思想内容,这是艺术世界里的普遍现象。

用少的文字或内容来表现更完美的意境,是中国文化中十分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有古诗描写到“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正如此般意境,照花的女子只需要观察前面小小的妆镜,就能看清置于脑后镜子中的全部形象。又例如,《西厢记》有写“软玉温香抱满怀,春至人间花弄色,露滴牡丹开”几句,短短几句却描绘出一个让人无限遐想的美妙的意象世界。这也正是“笔短意长”的妙处所在。“趣长笔短”,说的正是在有限的绘画表现及条件中表现出更多的情趣来。“画若不足”是相对于“意气有余”而言,不是说画面简单不够丰富,而是指它所蕴含的意趣比一般情况下更多,是以有限的画面内容表达无限意趣,这就是所谓的“笔短意长”。

绘画艺术最终所要表达的“意”就是作者的情感、思想、修养等的融合体。清代刘熙载在《书概》中说:“圣人作《易》,立象以尽意。意,先天,书之本也;象,后天,书之用也。”这里的“意”和“笔短意长”中的“意”应当是相同的。那“笔短”我们能否直接理解为短的笔画或者是画面的不完整、残缺就是“笔短意长”,就是一个完美的境界?

在中国绘画艺术中,艺术家运用线条的粗细、长短,水墨色彩的浓淡干湿,是没有规定的,如果仅仅把“笔短意长”理解为一种画面的“不足”或者残缺不完整的话,就是认识太过狭隘。

那什么样的才是绘画艺术中的“笔短”,而且画面中表现出的意境、内容又是“长”的呢?如果作者所表达“意”、“境界”、“情趣”的高低多少是大致相当的,而画家在自己的画面中所运用的造型元素、形式原理或表现手法又较简练明快,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笔短”了。换个角度说,作品中“笔画在相同的长度时”,如果他所表达出的“意”更多更充分,我们就可以说这个艺术作品是“意长”。因此,一幅绘画作品中能产生“笔短意长”的效果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这其中的原因,我们可以简单地从直观原因和深层审美原因,两个相互作用的方面来理解探讨。

首先,从直观方面进行分析,影响一幅绘画作品中能否产生“笔短意长”的艺术效果的产生的原因,就是先做到画面内容提炼概括,这并不意味着作画简单。当代有许多艺术创作者在创作时都有趋繁现象,以为运用烦琐的技巧、复杂的表现形式或者利用各种综合材料来丰富画面,就能增加视觉冲击力,就能使自己的作品脱颖而出。然而真正高超的艺术是一种高度概括性的表现,这就要求画家对绘画有深刻的理解,有深厚的艺术底蕴。“笔短意长”的审美观点,无论在具象美术,还是抽象美术两种美术形态中都适用。就具象美术而言,我们知道齐白石的《虾》,是他代表性的艺术符号。齐白石通过对虾的毕生观察,掌握了虾的精神形貌及个性特征,用及其简括的笔墨,表现了虾活泼灵敏的形态,这简洁的线条,看似容易,实则极难。齐白石基于具象的观念上,运用形象思维对生活中的虾蟹鱼虫等素材进行了提炼概括。无论是从作品的运笔动作,技巧的繁琐程度,都是指向提炼概括的。给人简单明了的感觉,毫不拖泥带水,体现了作者的审美趣味,举止的风流倜傥,绘画时的成竹在胸,思想的自由奔流。

然而抽象美术也是一种高度概括的美术形态,有时画面只需用色彩、构成、点线面等就能表达画家的思想感情。在表达的“意”大致相同时,这样的简练概括的艺术作品就是“笔短”。书法中的“笔短意长”是一种书法审美观点,同样在绘画中也是一种美。“笔短”美的体现是:作者对创作对象理解之后的一种高度概括性的表现。

在表现出相同意趣的情况下,那么“越短的笔画”所表现出的联想力和概括力就越强,就越容易打动人。朱光潜先生在《文艺心理学》一书中就指出:联想是美产生的一个重要因素。一个小小的点,有时在画面中却可以给人以无限的想象;在一幅作品中提炼而富有概括力的表现方法最有魅力,就是这个道理。世界之中越具有包容性的事物,就越丰富,就有更强大的生命力。海不辞水、山不辞土,才可以成其大有其高;太极虽只有两仪,却囊括了世间的变化。蒙德里安的抽象画所体现的就是这种极具概括性的美,甚至缩减到了表现两条直线在直角上的相交关系,体现了画家超群的造型艺术和锤炼概括能力,这就是“笔短意长”的艺术魅力所在。能够在美术史上留下深深浅浅足印的画家,大都有属于“笔短意长”这类的艺术作品。

其次,在绘画艺术中要做到整天达到“笔短意长”的效果,第二点就是从作者审美取向的深层来考察,就是在审美思想上如何使得绘画出一种有“意”长。如果想要在自己的绘画中达到这种“笔短意长”的审美境界,作者自己只有喜欢或者倾向于这种含蓄、简静、有概括性的绘画表现形式,他才会在各个方面朝着这个“笔短意长”的方向去努力。唐张怀瓘有言:“夫翰墨及文章至妙者,皆有深意以见其志,览之即了然”。因此,外在的艺术作品就是作者创作时的一种心理活动,一种情、性、志,创作表现就成了载体。这和作者的审美倾向和审美趣味有着必然的联系。创作作品时,也许创作者不能把自己的“意”全部表现在作品中;但如果创作者没有这里所说的“意”的话,对艺术有趋繁现象,执意于做表面烦琐复杂的文章,无论如何是不会创作出“意长”的作品来的。审美倾向和审美趣味的形成是需要一定的过程、时间和精力的,这就需要艺术家不断学习进步,直至培养出丰富感人的意,这样创作出的绘画作品中才可能有“意长”。

因此,“笔短意长”并不是简单地对画面内容和表现形式进行简化,或者是把创作对象处理模糊失去轮廓甚至不知为何物,冠以“抽象画”的名号,就会表达出“笔短意长”的境界了;也并不是自己临摹出蒙德里安的格子画就是所谓的“笔短意长”。只有对创作对象,创作技巧深入的研究和练习,这样才可以在创作时做到提炼概括;只有不断的自我提高充实才能在作品中表现更多更丰满的“意”。

在绘画作品中或者是其他的艺术门类中,“笔短”的外在具象的存在形式也许可以速成,但是要表现出深层的意境、情趣的“意长”,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慢慢培养。

猜你喜欢
审美形式绘画
小议过去进行时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发扬艺术之光,让美术涤荡灵魂
发现“形式” 践行“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