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水彩画之差异与融合

2015-05-30 19:51樊佳琛赵玉琢
艺术科技 2015年8期
关键词:水彩画自然绘画

樊佳琛 赵玉琢

摘 要:水彩画是一种与水形影不离的画种。讲究水与色的融合与一些独特的笔法,如通过重叠、衔接、渗透、流动等变化,使画面具有水色淋漓、润泽透明、清晰明快、艳丽写实的特点,并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性。水彩画在绘画过程中驾驭比较负责,绘画时需要一气呵成,不能修改颜色,通过常见的干画法与湿画法的运用,还有一些如喷水融色法、画笔溅洒法、撒盐法等特殊方法,进行绘画创作。水彩画诞生于欧洲在英国得到蓬勃发展,从清末时期开始流传入我国,因与中国的传统水墨画有相通之处,深受大家喜爱。从技法上来看,西方对透视、块面、光影、色彩等方面的研究与中国古代南齐谢赫六法中的“随类赋彩”“经营位置”等有通性也有差异。在文化背景与审美追求的巨大差异下,中西方的融合显得更加重要。本文将通过对中西水彩画的“技”与“道”两个方面进行探讨与研究。

关键词:水彩画;文化;绘画;自然

1 技之差异与融合

何为“技”,技术在西方油画中都泛指对作为物质形态的油、彩、布、笔、墨、纸的性能的把握,即我们通常说的色彩和笔墨技巧。这里所说的中国水彩画的技巧,是指中国画的笔墨技巧与西方水彩画的水色技术相融合的水彩畫技术。所以绘画技术也体现在画面的物化形式之中,如法国的福西水认为:“形式是与技术、工具和材料密切相关的,技术是形式发展的真正基础,技术就意味着无穷无尽的发现,技术第一便是作画的方法确定的基础。

1.1 光、色、形、意、美的融会组成了西方绘画观

光、色、形、意、美的融合是西方画家绘画最为注重的方面。这五大构成中,光、色就会产生色彩心理效应、形式构建、意向特征。在艺术领域中,光线的含义与物理学不同,它是由眼睛所提供的,我们在视觉、知觉上感受光线并进行选择性的注意。为了在画布上体现光线对于审美注意的选择性,明确对比,对照明度和阴影都成为光线的调色板产物。例如,美国怀斯的干笔水彩作品《仔牛》中,所呈现出的那种狭窄的、极为精炼与集中的黑暗场景烘托出主体部分投射的一道光线,使物象的塑造成为拥有明暗变化的物体,是一种光线照耀下的氛围。这道光线带来了一种一线生机和生命力量的信息,给人以强大的精神支撑,产生了极强的视觉与心里的震撼效果。在西画作品中,通常将色彩作为作品博弈的高低。西画的色彩语言之间色与文化情感之间的联系更直接,也更微妙,使色彩含有冷暖变化,绚丽厚重,充分显示出西方绘画的视觉魅力。

1.2 中国画的“黑与白”哲学和“黑与白”在西画中的诠释

中国画意象所体现的就是以黑白艺术探讨人与自然的统一,可谓“物我交融”、天人合一的黑白艺术境界。没有黑白,画面效果会受到影响,深邃的情感就不能从主体充分地转为客体,景物是需要有形的黑白来突出其视觉形式的。这样,无形的情感才得以充分传达,以此情入其景,就能以神求形、以其形写神。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黑白对客观对象的精神上的实质的意义,为了深刻意识到意境深远和体会画面的传神,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黑白对客观象精神上的真正含义。在西方艺术中,“画若布弈”思想被立体派大师勃拉克提出。布弈之说就是黑色白色的对比分局。早在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就曾把绘画要素中的明与暗运用在其油画创作的初始阶段。明与暗也就是画面黑与白的布局,即亮部留白,暗部要重下去。怀斯的水彩画创作经常出现大片黑色,而怀斯布置画面的第一步就是以黑色压画面,其目的就是先使画面有强烈的明暗对比效果,随着黑与白的布局,形象不断延伸,画面不断变化。怀斯的画就生动巧妙地运用了这一点,使画面立体真实,使观赏者思维跳跃,给予画面自己的理解和想象。

2 道之差异与融合

何为“道”,道属于中国哲学的基本范畴之一。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从老子的哲学看,道是美学的最高层面,绘画是人与自然即心物交融的过程,所以画也是由道而生。

2.1 “写意”与“意象”

写意是一种在创造。写意是作一幅画的时候常常加入主体对自然的想象和理解,有时写意的深度甚至超过了画家主体所要传达的深度。当我们在欣赏一幅作品时所体会到的启发与美更多的是画家精神的传达,形成一种精神境界的升华。从中国传统绘画的历史进程来看,写意精神实际上是中国本土艺术精神的代表,也是中国美学层面上的一种观念。“意象观”的概念是至关重要的。它是中西艺术审美过程中的关键环节,是中西艺术观念相通相融的重要枢纽,它的内涵决定着艺术作品的面貌与艺术高度。在“意象”这一词汇中,“意”与写意的“意”一致,由绘画来表述的思想情感,成为思想外化的一种表现方式。所“象”在中国文化中是一个不易把握的概念。中国画对“象”不太注重,而注重意外之意,以及虚实与留白。而西方却以科学认识论为基础,创立了集解剖、透视、条件光、条件色等于一体绘画体系。中西各有各的特色互相渗透而发生融合,不断发展与变化。

2.2 东方的“和谐境界”与西方的“形式创造”

中西古代都以“和谐”为美的最高理想,中西对和谐的理解是有差异的,尤其在对艺术的审美创作和欣赏:中国人主要通过艺术来彰显主体的“心里和谐”,实现社会理想人格的塑造和人与大自然的心灵沟通;反之,西方人主要用艺术来实现对客观世界“形式和谐”的把握,在视觉的理想美形式中寄托主体对客观世界的把握。中国画的意境是情景交融互渗之中显现的。中国的山水画与花鸟画或有一种和谐形式之美,或有一种神韵意境之美。这是一种士大夫的趣味,其追求的是淡定的和谐境界。而西方古代哲人把和谐之美归纳为图形的物理特征,即所谓“比例”、“结构”和“数”等形式特征。同时西方画家从东方艺术中得到的新的灵感。正如梵·高的绘画受到日本浮世绘的画风影响,在向东方风味作艰难探索,他的画面运用极其鲜艳夺目的色彩和条状笔触创造了旋风般的意象空间,致力于平面的单纯化。东西方的绘画文化在冲撞与沉淀中,随着历史的长河慢慢走向融合。

2.3 中西艺术创造的心物交融——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中国古代美学讲究的是心与物的交融,以心为主,从物出发,徘徊与信物之间,从容于天地之间。艺术的生命精神就是艺术中的生生之道。“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唐代著名画家张璪的名画论。师造化就是到自然中去,面对自然感受、体验客观存在,这是经过历史验证的通往艺术最高境界的必经之路,历代大师都无不努力实践。得心源即是生命的源头中,发现世界的意义。德拉克洛瓦曾明确主张艺术指向自然的意图,是要把客观与主观的自然结合起来,寓真实于我们观察大自然时所得到的最初印象之中,这就是艺术美之所在。从人类艺术发展进程的中西分道、中西合璧乃至当下多元艺术的组织来看,最后都归于“师之造化”、“得其心源”,不断地“道法与自然”,由高超技艺渐入道的佳境,为现代中国水彩艺术在中西融会的历程中提供和启示新思路。路漫漫其修远,我们说,当代的也是历史的,中国的也是国际的,中西艺术在不断地发展与融合。

参考文献:

[1] 韩吉星.浅谈中西古典艺术的审美差异[J].美术教育研究,2011(3).

[2] 张燕.论中西绘画审美与思维观念的关系[J].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3(11).

[3] 范佳.论西方古典主义绘画与中国古典绘画的殊途同归[J].美术教育研究,2014(2).

作者简介:樊佳琛(1990—),男,黑龙江佳木斯人,佳木斯大学美术学2013级硕士,研究方向:美术学。

赵玉琢,佳木斯大学教授。

猜你喜欢
水彩画自然绘画
我的水彩画
说说我的水彩画
说说我的水彩画
漂亮的水彩画
《自然》关注中国科技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