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石膏在陶器修复中的运用

2015-05-30 19:51黄献源
艺术科技 2015年8期

摘 要:目前石膏在陶器修复中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本文从石膏特性,石膏调制,石膏补配这三个方面,浅要谈谈其在陶器修复中的应用。笔者从石膏在陶器修复中的应用得到一些启发,浅要分析为何要用石膏进行陶器修复,以及用石膏修复陶器的方法。

关键词:陶器修复;石膏特性;石膏应用

0 前言

陶器是我国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是我国早期先民智慧的结晶,是新石器时代人类最主要的生活用具之一。因为陶器在研究古代人民的生产生活中占有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要对其进行修复,让这种重要的古代文物得到更好地保存,能够让它的科学价值、艺术价值、历史价值充分展现在广大人民群众面前。陶器烧制主要是用陶土和水再加上其他的一些磨合材料,烧制温度不高,一般在800度到1000度之间。因为烧成温度较低,所以陶器结构并不致密,而且在土里埋藏时间太久,导致很多陶器一些部位会呈酥粉状。陶器相对于青铜器,瓷器等比较精美、造型别致的文物来说,大部分造型相对简单,所以目前大部分陶器的修复工作相对简单,使用的材料也相对普遍和成熟。石膏是最普遍的陶器修复材料,本文浅要分析石膏在陶器实际修复中的特性以及应用。

1 石膏特性

目前陶器修复所使用的石膏,大部分都是医用磨制石膏粉。医用磨制石膏粉是由天然石膏低温煅烧脱水制成白色粉末状熟石膏(在生产过程中加入惰性材料丙烯酸树脂),[1]熟石膏化学式为2CaSO4·H2O,遇水之后生成生石膏,化学反应方程式:2CaSO4·H2O+3H2O=2CaSO4·2H2O。因为熟石膏变成生石膏这个硬化的过程,我们就可以利用模具塑造出想要的形状,来完成陶器的补配工作。石膏的优点是:易于购买、无毒害、广泛使用、易于修整、强度大、不易膨胀、塑形相对简单等。缺点是:调制过程中,不好掌握石膏粉和水的调制浓度,需要一定的经验;石膏在补配时,流动性太好,容易弄脏器物,并且清除不易;可逆性不好,补配上了以后,不好取下来,就算取下来以后,也会有一些残留物,难以剔除。总的来说,石膏的优点远大于缺点,所以其在陶器修复中的应用十分广泛。

2 石膏调制

石膏的调制需要比较丰富的经验,具体操作步骤如下:(1)先用干净的石膏碗装上清水,根据修复过程中石膏用料,来决定加入多少水。(2)在装有清水的石膏碗中,缓慢加入石膏粉。在加入石膏粉的过程中保持匀速,大致看到水表面漫出一个小山头的石膏就停止加入,具体的量由个人自己控制,在合适范围内,石膏粉多一点最后石膏就结实一些,并且凝固得更快,石膏粉少一些,石膏就会更脆,并且凝固时间变慢。(3)添加好石膏粉后,均匀缓慢搅拌石膏溶液,搅拌过程中不得有沉积物,不得出现气泡,并且不能再添加水或石膏粉。调制成浆状,之后就可以用石膏进行文物的补配工作。整个石膏的调制过程中,切勿颠倒顺序,并且操作过程中,尽量不要混入其他杂质,以免影响石膏的质量。

3 石膏补配

通常石膏的补配有以下几种补配的方法:(1)模具法。先观察需要补配的地方,从文物本体中找出与其相似的一块地方进行翻模。模具材料可选用橡皮泥模、沙模或硅胶模。[2]一般现在都使用橡皮泥模,因为橡皮泥材料便宜、广泛使用、塑形简单,并且塑形过程中能对细密复杂的纹饰轻松清楚地印制,适合小型器物的修复。翻制好模具之后,固定模具在需要修补的部位,缓慢地添加石膏即可。模具法主要是针对器物大面积缺损的修补。(2)填充法。因为陶器在土里埋藏时间较久,难免会出现较大的裂缝和开裂断面,这就需要我们用石膏填上这些裂隙,保持器物结构的稳定性。填充过程中,最好调制流动性强一点的石膏溶液,缓慢匀速地从裂隙处灌入。填充饱和之后,注意用棉签擦拭渗透到器物表面的石膏,保持器物表面干净整洁。(3)塑补法。[3]有些时候,陶器会有立体部位的缺失,如耳,足,环等部位的缺失,这个时候就需要用石膏对缺失部位进行塑补。可以用模具法对没有缺失的部位进行翻模,并且制作内外范,然后填充石膏进行塑补。也可以提前测量好没有缺失的立体部位的尺寸大小等信息,设定好设计方案,对石膏进行雕塑塑补。两种方法各有利弊,第一种方法对于范的要求比较高,意思就是整个范的制作过程中,尺寸一定要合适,不然填充石膏时候容易错位,导致失败。第二种方法对于个人的雕刻技术有一定的要求,雕刻石膏的过程中是需要一定的经验才能把缺失的立体部位雕刻制作出来。

不管是在石膏的补配中运用哪种补配方法,在添加石膏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石膏是比较容易流动的,尽量不要弄到器物其他不需要补配的地方。如果石膏不小心流到了器物干净的地方就需要及时的清理(用吸脂棉蘸上酒精,丙酮溶液轻轻擦拭,再蘸上去离子水清洗),避免石膏形成结块留在器物上面。在填充石膏到需要补配的部位的时候,因为石膏普遍凝固速度较快,动作一定要快和轻,细心地使石膏泥与补配的位置完美均匀地契合,尽量不要二次添加石膏,二次添加石膏会使补配部位结构不稳定,容易发生脱落现象。在补配完毕后对石膏进行修整,一定要等石膏完全凝固,才可修整,不然石膏很容易脱落,特别是南方阴雨天气的时间段,石膏完全固化的时间较慢,切不可急躁地用手术刀等工具进行修整打磨的工作。整个石膏的补配过程中应遵循文物修复的基本原则进行工作。[4]

4 小结

尽管当前石膏在陶器修复中呈现出了越来越多的问题(质地脆弱、结构酥松、粉末状时附着在器物表面特别难清理、有一定的膨胀特性等问题),笔者也相信在将来,会有更好的新型陶器修复材料被研发出来,并且得到广泛应用。但这些石膏存在的问题并不妨碍它成为当下最广泛应用的陶器修补材料,因为石膏目前广泛应用于各个行业领域,简单易得且实用,无毒害,反应过程简单明了,人们在使用它的时候有很好的实践基础和理论基础,这些都是经过时间得到验证的。陶器修复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石膏是否用得好,用得规范。分辨石膏的好坏,掌握好调制石膏时候的浓度,掌握好石膏的固化时间,精确填充石膏等等细节,都是需要一点一滴的功夫慢慢磨练。本文从为何要用石膏修复一直谈到石膏在具体修复时的应用以及注意事项,正体现了石膏在陶器修复中的价值。目前石膏作为陶器修复中必须要熟练掌握的材料,学会熟练运用石膏进行陶器的修复是从事陶器修复人员的必修课。

参考文献:

[1] 尼玛扎西,中普布次仁.浅谈陶器修复方法[J].西藏科技,2010(01):26.

[2] 鹿习健.浅谈陶器考古修复中的模补方法[J].中国陶瓷,2014(09):47.

[3] 骆琳.概述古陶器的考古修复[J].中国文物科学研究,2008(01):26.

[4] 李静生.文物修复理念探讨与实践应用[J].中国文物科学研究,2012(03):31-34.

作者簡介:黄献源(1989—),男,广西南宁人,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科学技术史专业2013级研究生,研究方向:科技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