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山西徐沟背棍、铁棍的文化人类学初探

2015-05-30 19:51师冠楠
艺术科技 2015年8期
关键词:文化变迁

摘 要:山西位居黄河中游地带,有着历史悠久的乐舞文化,尤其是丰富多彩的民间舞蹈,素有“民歌的海洋”、“民间舞蹈的故乡”之称。丰富多彩的山西民间舞蹈源远流长、风采独具。徐沟的背棍、铁棍历史悠久,影响广泛,且在保存完整的基础上有独特的创新。文章从文化人类学角度对徐沟背棍、铁棍的源流、独特之处、发展进行研究,对徐沟背棍、铁棍的文化内容以及文化人类学价值进行了较系统地归纳总结,为了更好地了解其历史以及文化内涵,使其得到更好的传承。

关键词:背棍;文化人类学;文化变迁

山西素有“民间舞蹈之乡”称誉,丰富多彩的山西民间舞蹈源远流长。山西简称“晋”,古称“三晋”,因地处太行山之西而得名。它位于我国华北西部,居黄河中游。东接河北,南临河南,北与内蒙古联袂,西与陕西隔河相望。山西千沟万壑的地理环境,使其自古交通不便,也恰是因为这样,也使得许多古老的民间舞蹈形式在山西得以保留。例如,晋中地区的“徐沟背棍”,晋南的“鼓”类舞蹈,晋北地区的“踢鼓子秧歌”等,都是山西特有的民间舞蹈艺术。他们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消失,而是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瑰宝,值得发扬与传承。

古老的徐沟背棍、铁棍艺术是春节期间在山西普遍流行的一种娱乐活动,体现了农耕文化的深厚底蕴,深受黄土地的濡染,有着浓厚的三晋文化气息。在这种表演仪式的背后,反映的是民间社会的伦理观念和精神风貌。徐沟背棍、铁棍以其丰富的内容和独特的形式体现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在生活中发挥着重大的功能,在文化人类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1 山西徐沟背棍、铁棍的文化概况

山西徐沟的背棍、铁棍是山西民间舞蹈中颇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它流传了已有400多年,在2007年经多方努力被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因其构思奇特、制作精巧、服饰华丽、表演惊险,加之历朝历代民间艺人的不懈努力,博采众长,具有欧美芭蕾舞“托举”、东北秧歌“群舞”、民间高跷“凌空”的优点,形成了一门集戏剧内容之精华、舞蹈动作之飘逸、雕塑造型之优美、杂技惊险之玄妙、绘画色彩之缤纷于一体的独特艺术。被誉为“无言戏剧”、“空中舞蹈”。

在文化人类学视野中,山西徐沟背棍、铁棍这种独特的艺术是一种文化的象征,是用来表达和抒发人们的思想感情的途径,属于文化现象的范畴。古老的徐沟背棍、铁棍反映了山西的历史、生活、和艺术情趣。它们一般是渗透着三晋文化,容纳了原始宗教祭祀遗存、原始神灵崇拜,并以步伐、戏曲人物、装扮、技艺等为舞蹈表现手段,组成多元复合文化形态,更是生命情态的体现。随着时间的推移,徐沟背棍、铁棍产生了巨大的文化变迁,这引起了人类学家的注意。下面笔者将会从文化人类学角度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徐沟背棍、铁棍的历史源流、发展、艺术特点以及弘扬创新等,使其更好地将三晋文化传承下去。

2 徐沟背棍、铁棍的文化解读

2.1 源于宗教祭祀仪式

当早期的人类对生存在地球上许多自然和生理现象以及一些无法预料的事情还不能用科学的方法來解释和掌握时,便幻化出许多带有崇拜性、信仰性的宗教观念。很多宗教活动的方式均以舞蹈的形式表现出来。由此,宗教性的民间舞蹈随着不同的民族和环境反映着不同的民族情感。

相传最早是在明嘉靖三十九年(1561年),山西境内大旱,百姓求雨成功后为感谢龙王故塑一泥身并伴有童男童女侍奉,抬着游街庆贺,是为“抬阁”,成了徐沟背棍的雏形。徐沟背棍、铁棍这种祭祀仪式显然是祈祷与神灵沟通,求取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人畜兴旺的境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在祭祀仪式中,神是不可超越的,徐沟人用“抬阁”这一特殊形式表现对神的敬畏。舞蹈和宗教祭祀是浑然一体的,结伴而行的,舞蹈以其古朴的身姿和原始的魅力,装饰了宗教祭祀仪式,使宗教实现了其实用的目的,人们在意愿上又可以得到满足,同时,宗教祭祀活动又凭借功利目的,去滋养着舞蹈的发展与传承。

2.2 农耕舞蹈文化的体现

山西位于我国华北西部,居黄河中游。东接河北,南临河南,北与内蒙古联袂,西与陕西隔河相望。虽有多条河流流经山西,但因其位于黄土高原,地面侵蚀切割强烈,季风气候明显,常年雨水稀少。对于当时靠天吃饭的徐沟人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这种居身于耕、播、收、藏的生存模式,祈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兴旺,是一切农耕生活的基本需求。“而农耕舞蹈文化正是依附农耕文化背景,顺理成章打上农耕文化舞蹈特征的烙印,形成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共处的自然景象。农耕舞蹈是以农耕生产、生活为背景而产生的舞蹈文化。”[1]在这一农耕舞蹈文化的映射下,徐沟人形成了共同的民族心理与民族性格,为徐沟背棍以后更好地发展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2.3 融入风格多样的传统戏曲文化

文化人类学认为,文化要成为传承方式,要在多元文化共同发展的今天,找到适合自己文化的一席之地。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徐沟背棍、铁棍,是如何做到在保持民间舞蹈文化的同时又注入传统戏曲文化的呢?

“山西享有‘中国戏曲的摇篮之誉。在金元时期,晋南平阳地区的戏剧活动就颇为盛行。金院本、元杂剧演出遍及城乡,而平阳地区又是元杂剧作家辈出的地方。正如戏曲史家王国维所说,元曲作家‘北人之中,大都之外,以平阳为最多,则元初除大都外,此为文化最盛之地,宜杂剧家之多也。(《宋元戏曲史》)至明清两代,山西又是柳子、乱弹等地方戏曲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基地。”[2]由于这样独特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渊源,使得山西人民对于有故事情节的表演艺术有着独特的偏好,而用歌舞表现故事情节正是戏剧与舞蹈融合的产物。在人物塑造时大量吸收戏曲剧目的人物形象,让舞蹈中不同形象的人物均有各自的角色动作和姿态,从而充分体现特定人物的性格。

徐沟背棍艺术在内容上就主要取材于山西丰富的戏曲故事,一根棍反映一出戏;一支彩枝悬挂一人,一根弓弦站立一人,上下一体,同歌同舞,制彩玄妙奇特。其表演内容改编自“西厢记”、“凤仪亭”、“狸猫换太子”、“蟠桃会”、“刘姥姥进大观园”、“白蛇传”、“穆桂英挂帅”等传统民间戏剧。

铁棍除了道具和表演形式不同,其内容和形象塑造上也与背棍类似,在铁棍上进行表演的,多为十一、十二岁左右、眉清目秀、胆大心细的女孩子。她们分别扮饰古装传统戏剧中的巾帼英雄人物,较常见的有“穆桂英”、“何仙姑”等等。早些年,铁棍上表演的也有一些十多岁的男孩子。他们分别扮演“老寿星”,动作较女孩子大胆而滑稽。例如,“凤仪亭”内容的背棍表演,一个大人背两个小孩,铁棍上附太师椅、方天画戟,三人通过各自的表演,将貂蝉的高高在上、吕布的洋洋自得和董卓的狼狈不堪展现得淋漓尽致。

这样,徐沟背棍、铁棍在舞蹈中设置各种行当和角色,为舞蹈展现故事情节奠定了必要的基础,各行当角色其特有的典型化、性格化的动作,又为展现各种人物性格提供了必要的舞蹈语汇。而戏曲文化的融入,更是为徐沟背棍、铁棍注入了新的文化,使其成为融多元文化于一体的民间舞蹈。

2.4 发展源自文化变迁

“文化是一个生生不息的运动过程。任何一种民族文化都有它发生、发展的历史,都有它的昨天、今天和明天。”[3]徐沟背棍、铁棍作为一种文化的象征,其文化变迁一直是文化人类学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促使文化变迁的原因来自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一方面由社会内部的变化而引起;另一方面由自然环境的变化及社會文化环境的变化如人们生活环境的改变、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与其他文化的交融、文化的自身矛盾等而引起。

徐沟背棍这一艺术形式能够延续400多年传承至今,也并非一成不变。在其发展历程中,社会发展和文化变迁是其根本动力。相传最早是在明嘉靖三十九年(1561年),山西境内大旱,百姓求雨成功后为感谢龙王故塑一泥身并伴有童男童女侍奉,抬着游街庆贺,是为“抬阁”,成了徐沟背棍的前身。再后,逐步演变发展,与传统戏曲、神话故事糅合在一起,成为当地百姓喜闻乐见的文艺活动。相沿成习,约定俗成,正名为背棍、铁棍。在民国4年(1915年),徐沟东南坊人张四维,从河南项城市经商回来,张趁心、马五禄、赵二保、王四货、武铁成等人组成“十大股”筹集资金,潜心改革,把徐沟原有的平肩背棍改为现在的上中下三截棍,这在徐沟的背棍、铁棍发展史是一次较大的革新、飞跃和突破。可以说,徐沟背棍、铁棍发展的历史就山西民间文化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演变的过程。

3 结论

本文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对山西民间舞蹈中具有代表性的徐沟背棍、铁棍进行了解读,并将之概括为源于宗教祭祀仪式、农耕文化的体现、融入多样戏曲文化和发展源自文化变迁四个方面。以徐沟背棍、铁棍为引,从文化人类学视角在民间舞蹈领域打开全新视野,进行跨学科解读,即是笔者此次研究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 欧光艳.人类学视野下的水族稻田祭祀仪式舞蹈文化解读[J].载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1 (3):40.

[2] 田彩凤.山西民间舞蹈的地域文化特征[J].载舞蹈,2000 (5):57.

[3] 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9.

[4] 田彩凤.山西舞蹈史话[M].山西:北岳文艺出版社,2004.

[5] 王九筛,田彩凤,李华平.山西民间舞蹈学[M].北京:昆仑出版社,2006.

[6] 纪广.山西民间舞蹈徐沟背棍、铁棍的渊源与发展[J].山西: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9(2).

[7] 张华.中国民间舞与农耕信仰[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2.

[8] 林惠祥.文化人类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作者简介:师冠楠(1988—),女,山西太原人,硕士,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舞蹈学专业,山西省晋中学院助教,研究方向:舞蹈理论。

猜你喜欢
文化变迁
藏族文化变迁对其教育的影响
传统与重构:一个水族村寨端节文化传承与变迁模式的调查与分析
传承与变迁:影视作品中的社火文化
浅析迪士尼童话电影的继承与创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当代中国文化变迁中的主导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