钳与瓷的碰撞

2015-05-30 02:13邓雯静
艺术科技 2015年8期
关键词:闽台民间艺术传统文化

摘 要:民间工艺美术剪瓷雕立足于中国这样一个传统文化深厚的土壤中,是一项囊括艺术审美、文化内涵和独特手工技艺的民间工艺。剪瓷雕既是闽台两岸气质的标志,又是本土文化的再现。本文主从剪瓷雕的历史背景、工艺技法、表现题材和闽台剪瓷雕的联系和区别这几方面阐述剪瓷雕的独特魅力,体现闽台文化的一体性。

关键词:剪瓷雕;闽台;民间艺术;传统文化

剪瓷雕流传于福建东部、广东的北部和台湾西部地区。主要在寺庙、府堂的屋顶和景观墙上,使建筑光彩夺目。主要材料为瓷器或玻璃器皿,有时也用到沿海盛产的贝壳,用钳子(或称铁剪)、木槌、砂轮等工具,“剪”出合适大小的碎瓷片并打磨光滑,将其粘砌在事先备好的坯形上,塑造出造型优美的作品。闽台剪瓷雕存在略微的不同,如在屋檐的表现题材上,闽南一般以花鸟装饰,台湾多以人物为题材;背景的创作上,闽南地区用于衬托,而台湾则更加细致,有些甚至有主客颠倒的现象。

关于剪瓷雕的历史有着很多说法。其一,漳州在明清时期有众多窑址,有德化窑、晋江窑、安溪窑等,之后永春、南安等地也先后出现了许多瓷窑,当地具备了富足的原材料基础,所以有说法认为剪瓷雕艺术是由当时漳州或附近一带的居民发明的。其二,是地理位置和交通便捷程度来看,广东潮州于漳州相邻,生活习性和民俗信仰相似,所以亦有说法为剪瓷雕艺术是从潮州传播到闽南地区。此外,还有一些资料表明在明末之前就有剪瓷雕在闽南和粤东区域流行,传入台湾的时间或为清朝康熙年间。

剪瓷雕的制作方法一般有平雕、立体雕、叠雕、半浮雕等。平雕常出现在壁画及背景装饰中,构图是平雕工艺的重点,其内容包括独立纹样和附属纹样,平雕主要是为了填补空白、衬托主题;叠雕顾名思义,即重叠粘贴,用于传统屋顶的鸟兽形象中,如麒麟、龙凤、花卉等鱼鳞状有重叠的部分;浮雕多数在一些道具和主要场景的表达中体现;圆雕,也称立雕或者立体雕,多用于人物或立体造型。另外,圆雕的制作工序是剪瓷雕制作中最复杂的一种,首先需要造型塑坯,再粘贴瓷片,塑坯一般用铁丝或竹篾大建牢固的骨架,也就是需将物体的雏形塑造出来,接着使用当地特制的泥灰在外层进一步塑形,最后粘贴瓷片。

闽南一带盛产的瓷器为剪瓷雕奠定了发明和发展的前提。尤其在南方沿海地段建筑物要经历海风的考验、风雨侵蚀。彩色的瓷片、有色玻璃等原材料的性质相对稳定,不仅色彩炫丽,而且不易褪色。但不是所有瓷器都能成为剪瓷雕的原材料。一般会选用胎薄质脆的瓷器作为创作原材料,因为一套剪瓷雕作品需要成千上万的瓷片叠粘而成,胎薄的瓷片会降低整个作品的承重,不会因重复的累叠后过重而坍塌。除了剪、打磨等需要丰富经验的技艺之外,粘贴也是最重要的工艺之一。贴胶是当地剪瓷雕师傅历经多年的制作经验提炼出特种胶水的制作方法——“水泥+红糖水+贝壳灰”。漳州地区盛产甘蔗,当地人民就地取材,在粘胶里加调红糖水,使粘胶的黏性增强。剪瓷雕这项民间工艺可以说是将当地的特产资源发挥运用的淋漓尽致。

剪瓷雕的故事性、审美性、装饰性体现了闽南地区深厚的传统文化和宗教信仰,特别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思想。在构图上也有自己专门的讲究,才能达到视觉上轻盈腾飞,新颖独特。剪瓷雕艺术主要表现题材有寓意吉祥平安类、历史戏剧传说类、背景装饰类等。

第一,表现吉祥寓意的剪瓷雕,这个类型最为常见。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数千年来,中国建筑体现了中国的深远文化和中国人民的智慧。将吉祥寓意的元素融于建筑中,也是人民情感寄托、思想信仰的独特表达方式。剪瓷雕在这方面一般表达一帆风顺、出入平安、繁荣昌盛等寓意。表吉祥的花卉植物主要有牡丹、莲花、水仙、梅、竹等;暗示吉祥寓意的水果有凤梨、葡萄等;吉利的图腾有龙凤图腾、麒麟、象、马、鸡、鱼等。这些吉祥的动植物代表着人民的善良质朴的祈愿,民间文化从主观追求到客观展现表现出了人们的伦理道德标准和内涵。

第二,历史戏剧传说类,这类题材在屋脊上最能体现。在中国的民间文化中,诸如中国四大名著中耳熟能详的片段,传说故事中类似哪吒传说,这些人尽皆知的故事使人一看便知晓其中的含义。这些题材在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层面上更进一步地将人性的美和善倾注在作品中,换句话说,中国民间艺术文化的发展离不开中国传统的伦理文化,是美好人性的向往,在呆板的建筑物上添加人性化的装饰,人们会不自觉的产生情感的沟通,从而延续对美好事物的不懈追求。

第三,背景裝饰类,在前面提到过,背景装饰一般用平雕的技法,分为独立纹样和附属纹样,主要为填补画面空白、强化主题、衬托主题用。纹样题材一般有水波纹样、云纹样、草纹样、火纹样等。这类装饰纹样常位于屋脊下堵头的位置。在民间传说、戏剧类题材中,多要配以吉祥类装饰纹样。

除了闽南和广东潮汕一带的流传下来的剪瓷雕艺术之外,台湾亦是剪瓷雕艺术的重要发源地,也可以说台湾剪瓷雕艺术是闽南剪瓷雕艺术的分支。台湾许多剪瓷雕传承人多来自内陆闽南地区。清朝期间,大量汉人迁徙,据史料统计,台湾人口中祖籍来自福建漳泉的就占台湾人口的80%。随着闽南人大量陆续迁入,他们将故土的文化也带到海峡对岸,一些艺师们将闽南特色的寺庙装饰行业带到了台湾,据史料考证这些艺师其中有来自厦门的柯云,由于光绪年间距今一百年有余,他的作品也已几经翻修,现几乎找不到原作的踪迹,只能从仅存的一些局部可以看出柯云手中精细的创作风格;还有泉州艺师兄弟苏阳水和苏鹏,也于同一时期来到台湾,其作品也仅在少数的寺庙中可以见到,在用色和动态方面独具一格。另外,厦门的洪坤福、汕头的何金龙等剪瓷雕师傅相继赴台,促进了台湾剪瓷雕艺术的发展。当然,之后台湾本土的剪瓷雕艺师也接踵出现,为台湾剪瓷雕艺术做出不可忽视的贡献。如今台湾的寺庙文明世界,尤其在南部地区,甚至有“三步一小庙,五步一大寺”、“庙比学堂多”的说法,这些庙宇多依据闽南庙宇府邸的样式修建,都能看到剪瓷雕的身影。台湾剪瓷雕艺术作为闽南民间文化的重要载体,体现了闽台两岸本土文化紧密相连。

闽台宫庙宗祠的剪瓷雕作为中国民间的独特艺术,用自己独有的语言表达独特的艺术文化,是地方的地域标志和文化代表。这项文化与百姓生活密不可分,每个作品背后都述说着海边人民独特的人文思想。它根植在两岸人们的心中,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是海峡两岸传统文化不可缺少的基因。在这门工艺的传承上也面临着绝大多数民间艺术共有的难题,即人才匮乏问题。有幸我们能够看到当下,我国乃至世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希望通过信息平台、教育平台,让更多的人认识剪瓷雕,挖掘它的魅力,与现代元素结合,将剪瓷雕这项民间艺术再造辉煌。

参考文献:

[1] 蓝达文.闽南传统宫庙建筑屋脊装饰艺术及其文化内涵 [J].新美术,2013(9):59-61.

[2] 黄忠杰.闽台传统剪粘工艺特点简论[J].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2):14-18.

[3] 陈磊.闽南民间艺术奇葩——剪瓷雕[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9(6):133-136.

[4] 林长华.剪瓷雕——屋脊精灵顶上功夫[J].建筑,2010 (15):73-74.

作者简介:邓雯静,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学硕士,研究方向:理论艺术文化学。

猜你喜欢
闽台民间艺术传统文化
闽台巾帼馆武夷“茶博会”惊艳亮相
木栅铁观音 百年闽台缘
首届湛江市民间艺术大师颁证
陈秀容 牵手姐妹 馨润闽台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郑成功与闽台民俗
畲族民间艺术述论
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