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传统建筑之文脉

2015-05-30 02:13贺雷黄粤荻
艺术科技 2015年8期
关键词:风水文脉住宅

贺雷 黄粤荻

摘 要:中国传统建筑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从中国传统建筑的泛“住宅”化,“以中为贵,以正为美”的礼制表达,防御型特点突出,风水理念的深刻影响以及院宅一体化的布局形式几个方面分别探究其文脉所在,虽不全面但也能窥其一斑,以点带面浅谈传统建筑之精髓。

关键词:文脉;住宅;以中为贵;以正为美;风水;园林

文脉一词,最早源于语言学范畴,定义为在一个在特定的空间发展起来的历史范畴,其上延下伸包含着极其广泛的内容。从狭义上解释即“一种文化的脉络”。中国传统建筑有几千年的历史,从商朝早期建筑留下的遗迹就可以看出中国传统建筑的雏形,一直到清朝晚期,建筑形式、结构等一脉相承没有中断。其中的“脉”即影响建筑发展的“文脉”,它包含中国古代社会的思想、政治、生活等各方面对建筑的影响。传统建筑是如何发展并传承至今呢?其中内容浩繁复杂,文章篇幅有限不能全面论述,仅从建筑专业的角度简要分析。

1 建筑的泛“住宅”化

现存中国传统建筑大部分都趋于相似,梁柱结构,大屋顶,三段式的立面划分,前后左右围合式的建筑组合,这是传统住宅典型特征。无论是宫殿、庙宇、学堂都遵守这一形式,一方面体现了古代中国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社会对建筑的影响,无论皇帝还是百姓都逃脱不了“家”的束缚。所谓“国家”、“大家”都是在强调一个以某种关系为纽带的组合,皇帝的“家”即皇宫,百姓的“家”就如北京四合院。两者对比,皇宫建筑比四合院建筑更多,尺度更大,院落更为复杂,但建筑整体形势大同小异。以北京故宫为例,三大殿,乾清宫及后宫建筑都是统一建置;另一方面体现了传统建筑的通用性、灵活性。中国传统建筑大部分为梁柱结构,柱子承载了建筑的所有重量,柱子中间的隔墙只是起到间隔作用并不承重。这样一来建筑内部空间的划分就更灵活,空间的灵活划分就使的功能的通用性,皇宫可以作为住宅,寺庙也可以用作书院等等。

2 “以中为贵,以正为美”的禮制表达

《易经》:“形而上者为之道,形而下者为之器”,建筑属于“器”的范畴。中国古人并不认为建筑是一门艺术,只是提供人类居住的“器”,就要受到礼的约束,自古以来礼器的使用代表一个人的地位的高低。例如,在商周时期贵族陪葬规定:“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鼎的数量越多代表身份越尊贵。建筑受传统礼制的影响形成了“以中为贵,以正为美”的建筑理念。西方所谓城市的中轴线一定是一条大街,如胜利大道、皇家大道、中央大街等等。但从北京的地图上我们可以看到一条贯穿南北的建筑群中轴线,这条长达7.8公里的中轴线南起永定门,北到钟鼓楼,汇集了北京古代城市建筑的精髓,其中太和殿坐落在紫禁城对角线的中心,皇帝宝座也处于太和殿的中心,太和殿前台阶中间的丹陛石通道也是皇帝独享。故宫的设计者认为这样以显示皇帝的威严,震慑天下,所以建筑建在城市的“中正”位置显示了主人的尊贵地位。民间建筑也受此思想影响很深。例如,山西乔家大院,正房一定住的是家里的男主人,厢房是儿子的住所,妾住在正房的耳房里,但凡家庭地位高的人一定住在院子的正北方,建筑也比其他建筑高大,装饰也更为复杂。

3 建筑的防御型特点突出

中国自古以来朝代更迭战乱频繁,所以宋朝以前城市普遍施行“里坊”制。里坊,是中国古代居住区组织的基本单位,也是城市规划建设的基本单位。在先秦称为“里”、“闾”或“闾里”。从北魏开始,出现了“坊”的称呼。唐长安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全城共建108坊,坊与坊之间是宽阔平直的街巷,犹如棋盘,坊间都是围墙隔断,窗户都是朝里开,晚上实施宵禁。直到北宋才出现像《清明上河图》描绘的市井林立的繁荣景象,受此影响,传统建筑外围开窗较少。以北京四合院为例,北京胡同两边除了大门就是高墙,很少有冲着街道开窗的建筑,但推开每家的大门又是另一番景象,建筑大面积开门、开窗,院内绿树成荫,鸟语花香,室内与室外浑然一体。更具代表性的是福建土楼,土楼是客家文化的代表,当地先民为躲避中原战乱迁徙到福建成为“客家人”,土楼的出现代表了客家人与当地人之间的矛盾激化,为了生存才出现这一特殊建筑形式。土楼一般分几层,中间是家族的宗祠,往外一层是厨房,厨房外面是猪圈或者仓库,最外面也是土楼的主体是人居住的卧室,卧室都几层,每层房间一个挨着一个围成一圈,外围墙面厚达三米,开有少量且尺寸较小的窗户,建筑入口尺度窄小,且层层防护。徽派建筑虽地处江南富饶区域,建筑一样是高墙深院,建筑与建筑之间距离很近,外立面的开敞也非常有限。从以上例子很容易看出传统建筑防御性的典型特征,也是影响建筑发展的重要因素。

4 风水理念的深刻影响

今人称风水,一般认为语出晋人郭璞传古本《葬经》,谓:“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之不散,行之使之有止,故谓之风水。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又云:“来积止聚,冲阳和阴,土厚水深,郁草茂林”云云。天地生阴阳,阴阳生五行,五行生八卦,貌似封建迷信实质是古代先民朴素宇宙观、自然观、环境观、审美观的具体体现。传统建筑经常显现出一种阴阳和合、寓意深永的“宇宙图案”性质的美。风水理念贯穿建筑建造的每一个层面,选址要拿罗盘来定方位,建筑结构的裁定有鲁班尺,建筑装饰、纹样、色彩等无不遵守五行相生、相克的基本原理。风水不但在建筑建造方面作为准绳,而且在水文、日照、风向、气候、景观等一系列自然地理环境因素,做出或优或劣的评价和选择,以及采取相应的规划设计的措施,从而达到趋吉避凶的目的,创造一个良好的居住环境,同时达到很高的艺术境界。这是在于风水理论汲取了传统哲学的智慧,并作为中介,将哲学的理论思维、特别是其科学和美学成分,具体而微地贯彻其中。

5 院宅一体化的布局形式

中国传统园林主要是模仿自然,即用人工的力量建造既然景观,达到“虽有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境界。参与建造者有当时的文人、画家等知识分子,体现了如诗如画的精神追求,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在传统建筑布局中,只要有条件必有园林,建筑受传统礼制影响庄严端正,园林反而以灵动活泼的面目示人,一般作为建筑群的重要组成部分,提供了给人休闲,放松,陶冶情操的私人场所。

建筑又是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山、水、植物有机结合,情景交融,构成优美的风景画卷。而建筑正是情景交融的结合点,在传统园林中,其建筑一方面要可行、可观、可居、可游;一方面起到点景、隔景的作用,使得园林移步换景,渐入佳境。建筑与园林两者相辅相成构成了中国传统建筑群院宅一体的布局形式。

任何建筑形式都不会凭空产生,更不是孤立存在的,必然与所在地区的自然环境与文化背景息息相关。找到建筑之间的共同点,探究建筑背后的历史背景,其中必然有规律可循,这个规律就是建筑的文脉。了解到建筑的文脉就等于了解了建筑的前世今生,有助于更深层次的领会中国传统建筑的精髓,使其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 李允訸.中国古典建筑原理分析[M].天津大学出版社,2005.

[2] 王其亨.风水理论研究[M].天津大学出版社,1992.

[3] 百度百科[DB/OL]. baike.baidu.com.

作者简介:贺雷(1982—),山东莘县人,武汉大学工程硕士,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艺术设计系副主任。

黄粤荻(1986—),广西柳州人,广西师范大学研究生。

猜你喜欢
风水文脉住宅
保护“文脉” 吸引“人脉”
二十四节气的历史文脉
Jaffa住宅
设计的文脉 第一季
设计的文脉 第1季
挂在“树”上的住宅
MHS住宅
A住宅
一个家庭的好风水来自哪里?
风水——环境感应心理学 换一个角度看风水(中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