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姬路城看日本城堡中的中国文化

2015-05-30 02:13姜一楠
艺术科技 2015年8期
关键词:技法形式功能

姜一楠

摘 要:去日本的游人无不会被那些宏伟的城堡所吸引,巨大的石垣之上,造型优雅的橹和天守高耸入云。姬路城是日本最大最壮观的城堡之一,黑色木料和白色灰膏相互映衬,特别引人注目,黑白相间的颜色又与中国南方传统白墙黑瓦的民间住宅类似。然而极少有人知道,类似姬路城这些雄壮优美的建筑的外观,并非单单出于艺术美感,而是军事原则使然。它们中的大部分遭受过战争的洗礼,很多在激烈的战斗中幸存了下来,于是,尽管大多数现存的城堡都被重建过,但仍然可以发现掩映在宫殿外表下的军事堡垒的本质。这篇文章在叙述姬路城建筑规则以及军事功能的同时,也与中国古代建筑做比较,找寻出其中的同异与关系,探究中国文化对日本城堡的影响。

关键词:功能;形式;技法;同異

姬路城(ひめじじょう,Himeji Castle)始建于1601年的日本战国时代,建造于海拔45.6米的姬山之巅,地处日本兵库县南部交通要冲姬路市。因其白色的外墙,也被称为白鹭城。近四百年来,姬路城不但经历了幕府时期的内战、明治时代的《废城令》、二次大战时的美军轰炸,然而,却都奇迹似的三番两次度过灭城危机。因此,又称为“不战城”,意为不可战胜的城池。由于其保存度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是日本一百名城中的代表,同时也被称为“日本第一名城”。有很多时代剧和电影也在这里进行拍摄,或以姬路城作为已不复存在的的江户时代城堡象征。

1 天守楼台

姬路城有着日本城堡中最为精致壮美的天守,天守是一座城池的象征,通常位于日式城郭的中心制高点,是城中的最高建筑,在战时是坚固的军事防御设施,具有观察和指挥的作用。天守还是日式城郭中最重要、规格最高的建筑物,象征着所在地大名或城主的权力与地位。一般将天守称之为天守阁,但实际上天守阁是明治时代前后对天守的一种俗称。建筑学的学术用语称之为“天守”。

天守作为日常的生活空间作用的例子较少。多用于仪式、迎宾等重要场合,或在遭遇突发情况时作为避难场所。

姬路城天守主要为柱梁结构。由三面石墙围起来的地基建筑加上其上面的六层,总共七层,正中有两根从地基建起而直达第六层的大柱(直径为0.95米、高为25米)。整体构造是采用堆积重叠的轴结构,用通柱分别自地基至第二层,从三层至四层,由五层至六层构成三个共同体,然后用横梁来巩固通柱,以形成各层的地板结构;而横梁和通柱上的大梁则插入中央的大柱,如此可使三个共同体得以结合成一体。

中国武汉的黄鹤楼起初也是用于瞭望的“军事楼”,其在柱梁结构、飞檐、檐牙造型、开窗方式等与姬路城的天守有很多相似之处,两者在建筑技法上的大同小异导致了外形上的相似。

2 庭院防御

姬路城给游人的第一印象是一圈圈城墙拱卫着坐落在城堡最高处的天守。这种设计所围成的众多庭院和封闭区域一般称之为“廓”。某些廓处在同一高度上,用通道和楼梯彼此相连,而连接各个廓的路径正是城堡的设计者必须优先考虑的。他们采取了一种称为“绳张”的方法,字面意思是拉绳划界。设计城堡的第一步,就是用绳子量出将来的城堡的大小。

廓的中心区域,经常是许多城堡遗迹中还残存的部分,无论是军事防御层面还是在建筑美学层面上都是城堡中最重要的部分。它的核心区域被称为“本丸”(主要的或者最内层的城郭),天守和大名的其他起居建筑就建在此。外层的庭院称为“二之丸”,再外层庭院称为“三之丸”。“丸”一词作为旧式城下町内的地址用词而存留了下来,很多城市中都有叫作“丸之内”的地方。例如,东京的丸之内就位于皇宫和东京中央车站之间。

日本城堡中的“二之丸”、“三之丸”类似于与中国城墙体系里的瓮城,但是中国的瓮城通常只在城门外构筑一圈而已,日本城堡的“丸”往往由高至低、由内而外设置数层,层层防守,大大增加敌方攻入本丸的难度;另一方面,“瓮”取自于”瓮中捉鳖”,当敌人攻入瓮城时,将主城门和瓮城门关闭,关门打狗,瓮中捉鳖;而日本城堡的“丸”主要是分批次、阶梯式防守。中国城池中的瓮城高和宽均有十数米,而“丸”中的倭墙仅相当于加厚的院墙,两者体量上的巨大差距导致了功能上的细微区别。

一层层的“丸”又犹如中国传统庭院文化里的几进几重,如迷宫一般,也可以称之为“庭院防御”。日本城堡最重要的防御手段之一就是千方百计使敌人难于接近天守。姬路城中由21道城门和蜿蜒曲折错综复杂的通道所组成的巨大迷宫就是典型代表。敌人在这个巨大的迷宫中晕头转向,向着天守的每一步路都处在守军居高临下的监视和围攻之中。

3 绝对权威

姬路城的设计有一个主题,就是要渲染,强调大名和城主一人的绝对权威。不光是姬路城,几乎所有日本城堡都有一个共同的设计指导思想,就是要用建筑的语言在人民和敌人的心理上造成一种在大名绝对权威前面的威慑感、崇拜感、恐惧感。

我们今天仍然能够在城中体验一把当年进攻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感觉。城门按照日本的五十音系统“いろはにほ へ”的顺序命名,虽然有几扇水门已经不存在了。这里有这样一段描述:“穿过三之丸,我们来到了宏伟的菱(ひし)门,但这只是进入天守前的漫长旅途的开始,在此期间我们得沿着螺旋形的路线前进,时刻都处在守城兵的视线之中。直直前进,稍向左转就是第一道门——い门,从这里向前直走,稍向右转就到了ろ门。从ろ门可以遥望は门,如果直直走去会发现那是一条死胡同。所以我们得先左转,来到一个三岔路口。左边的路通向西之丸,最后从い门外绕回来。而我们要走的是通向は门的右路,从は门望去天守近在咫尺,仿佛伸手可触。但是这才是迷宫的真正起点,因为从は门走到に门,需要在一堵墙的尽头处拐个180度的大弯,穿过一条非常窄的通道。に门是一个大考验,比起它高大的城门楼,城门显得非常小,与之不相称。过了に门之后,一定要走ほ门,否则就会拐进另一条死胡同。过了ほ门,在天守的一角右转穿过へ门,然后穿过一道现存的水门,才最终到达了本丸。”

始建于15世纪的紫禁城是中国近五百年明清王朝的权力中心。紫禁城也有很多门,午门就有左右五个门。紫禁城还有很多的桥,这一切就是要通过体量极其巨大的建筑语言,把普天下所有人从精神上压垮,从而在所有人的心理上树立皇帝的绝对权威。

从汉代起,日本就深受中国深厚文化的影响。到公元8世纪的奈良时期,日本开始大量吸收中国的盛唐文化,中国文化也从各方面不断刺激着日本社会,日本城堡也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影响。也许在功能和体量上有差,但是建筑技法和表现形式上都有着浓浓的中国风格。日本城堡没有中国城池和欧洲砖石结构城堡的雄浑大气,但其中的精致与典雅,恰是中国古代建筑的精髓,也是功能与艺术相结合的佳作。

参考文献:

[1] Stephen Turnbull,Peter Dennis . Japanese Castles 1540-1640[Fortress ][M]. United Kingdom:Osprey Publishing,2003 :1-64.

[2] 叶郎,朱良志.中国文化读本[文化评述 ][M].中国: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1-302.

[3] 三浦正幸.城のつくり方図典[日本の城 ][M].日本:小学館,2005:1-255.

猜你喜欢
技法形式功能
小议过去进行时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关于非首都功能疏解的几点思考
精通拍摄技法
技法只是书法的一部分
发现“形式” 践行“形式”
荒诞化叙事的荒诞技法
中西医结合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31例
辨证施护在轻度认知功能损害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