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漫步”的审美文化内涵

2015-05-30 09:39秦闻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5年7期
关键词:文化内涵漫步审美

秦闻

内容摘要:在古希腊,柏拉图的“学苑”公共步行道、亚里士多德潘神庙步行道上的“学园”,或拱廊或屋顶的步行道,都成为师生共度闲暇时光,传授哲学或讨论各自的见解的去处。拉斐尔的《雅典学院》鲜明地展现雅典青年在步行道里或交换观点,或消磨时光,或争论、空谈的场景。“漫步”这一基本的承载形式富于存在价值。

关键词:“漫步” 审美 文化内涵

中国传统的私塾教学方式,以“坐”作为接受教育的主要形式。禅宗也提倡“坐禅”,在达到一种恬静、澄明的精神状态时参禅悟道。在古希腊,柏拉图的“学苑”公共步行道、亚里士多德潘神庙步行道上的“学园”,或拱廊或屋顶的步行道,都成为师生共度闲暇时光,传授哲学或讨论各自的见解的去处。拉斐尔的《雅典学院》鲜明地展现雅典青年在步行道里或交换观点,或消磨时光,或争论、空谈的场景。“漫步”这一基本的承载形式富于存在价值。

在急剧扩张的现代性城市和日渐流动的乡村,“漫步”者逐渐成为社会文化的独特符号。城市流浪者、生活底层的闲暇百姓,他们以漫步的方式为生活涂底色。漫无目的的流浪者不但闯进都市的符号里,而且成为作家们关注的焦点。如夏尔·波德莱尔眼里的巴黎,以及瓦尔特·本雅明笔下的“游手好闲者”。书写与被书写,在他们的作品里,漫步于城市的流浪者占有重要地位。此后,游荡者逐渐在影视、艺术、广告等领域出现踪迹。他们身上所表现的现代性是对当下转瞬即逝的事物的感性把握。随着旅游事业的发展,“漫步”,这种流动姿态又一次升华。田连波认为“旅游是一种‘寻美求乐的活动”。旅游者以漫步的方式,游览山水世态,园林建筑,从而引起感情上的愉悦。中国古代的辞官远游,做官漫游,更可以说是依托漫步的方式,文人墨客才得以留下许多像《游褒禅山记》、《醉翁亭记》等脍炙人口的名篇。在“运动疗法中”中,福柯提到卡缪为使各种忧郁症患者“放松大脑”而提出的医治方法就有散步、旅行等。“恬静多姿的乡间景色能使忧郁症患者远离引起痛苦回忆的地方,使他们摆脱偏执的困扰。”而时装表演是以身体独特的运动形式来展现“漫步”的美。米根·莫里斯说:“对于每个观赏者而言,普通的漫步是用来展示身体、服装和行动中的观念的。”时装秀中的“猫步”则是对“漫步”的一种精心包装,展示人们对于审美时尚的追求。它是身体的审美化,服饰的审美化,漫步的审美化。漫步作为都市公共生活的一部分,是市民文化的重要形态。“漫步”以其对生命主体的行为的承载,获得独特的审美行为意义。

漫步又是人的生命自由存在的一种表达,是一种能够产生审美愉悦的方式。漫步中,心神凝视的“孤独”状态给思路打开广阔的空间,由身体的自在轻松引起神思遐想,“是人类生存体验和审美意识萌发的重要境遇”。这种聚精会神的状态,“它可以是人的所有力量和能力的集中,也可以指特定对象化所要求的、为其他能力的简单中止所伴随的一定程度的集中。”当进入审美之境时,内心是平和、自由的,思维是开阔的,驰骋于天地,遨游于沧海。漫步体现着强烈的主体性,带有鲜明的感性特征。“日常生活是总体的人在其中得以形成的活动。”漫步不是单纯的行走,而是具有对于自由,精神享受的强烈需求,在个体审美活动上表现出强烈的主动性。漫步成为人体行为文化活动的特殊符号,成为一种有目的的(寻求身心解放,精神自由)活动。这种无功利性和功利性并存的状态,使得漫步区别了日常行为中的行走意义。同时,漫步是一种带有主观色彩的审美活动,是对于宇宙人生真谛的一种体验,它不关注行走了多少路程,而是关注走过的路上的风景,关注自己的情感体验,自己的愉悦与放松的程度。这种主体性给“漫步”这一日常行为打上人的审美烙印。

胡塞尔说:“身体是所有感知的媒介。”通过我们更敏锐的身体体验,自我意识也得到极大地增强。理查德·舒斯特曼说:“身体美学不仅仅关注身体的外在形式与表现,它也关注身体的活生生的体验。”漫步,是一种独特的身体行为,它具有强烈的主观性和鲜明的情感色彩,是一种愉悦的身体行为。身体美学将身体视为产生愉悦感的场所与中介,漫步则增强了身体的愉悦感。

漫步是产生哲学智慧的温床,又是闲暇之人最好的休闲方式,是人们有幸观照内心,重视身体意识的一种独特体验。赫勒说:“愉快感,从某事中‘获得愉快,实际上只与日常生活有关。”漫步所体现的休闲美的意味,所产生的精神愉悦,是对生命个体生存的关注,是人的自由的表达。当下,在急剧扩张、纷繁喧扰的都市生活里,由漫步聆听内心,找寻诗意的栖息地。

参考文献

[1]林同华.审美文化学[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2

[2][澳]约翰·哈特利.文化研究简史[M].季广茂译,北京:金城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文化内涵漫步审美
海边漫步
漫步春天
月下漫步
忆中伞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及其现实意义
发扬艺术之光,让美术涤荡灵魂
浅谈法语习语的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