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花鸟画创作中色彩的情感表达

2015-05-30 10:48赵艳玲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15年7期
关键词:情感表达色彩

摘 要:色彩自身并无情感可言,而是画者主观赋予它生命。在名画创作中的色彩也是画者情感的色彩,它充分展现出画者自身创作的意图,心灵体验和情感寄托。同时它还是引起观者情感共鸣的重要因素。画者在创作中要珍视触动心灵的创作冲动,将色彩融于自身体验、生命感受之中,探索出专属的色彩风貌。以求达到色彩情感的延续。

关键词:花鸟画创作;色彩;情感表达

色彩自身并无情感可言,而是画者主观赋予它生命。这也恰恰验证了马奈曾说过的“色彩完全是一种趣味性和情感问题”。运用到绘画领域中,这种情感源于画者的创作意图,而后赋与它个性化的体验,最后以色彩形式呈现于眼前。因此,它便如同文学中的语言、音乐中的旋律、舞蹈中的身韵一般。花鸟画创作拥有了画者情感的调和,而绽放光芒。当观者欣赏时,情感便无形地在画者和观者的心灵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引起双方的情感共鸣。

一、色彩的情感表达及意义

(一)色彩的情感表达释义

色彩,作为视觉符号语言,拼接了山石草木、组合了花鸟鱼虫、构成了天地万象。人们对色彩的认识主要是通过感官来体悟。简单来说,人类借助独到的抽象思维能力,将大自然中直接感受到的纷繁色彩印象给予规律性地揭示,形成最基本的色彩理论和法则。所以,不论是万里风沙中的一粒沙土,还是万绿丛中的一点微红,人们都需用心珍视,发掘出每一种色彩的魅力。

纷繁的色彩引起画者无限的联想,这就是色彩的情感。从心理学的角度看,长期积累的色彩经验与外来信息产生共鸣,它便从直接的刺激转变成间接的联想,在潜移默化之中左右着人的情绪。而在视觉艺术的范畴中,色彩拥有先声夺人的魅力。它时刻刺激着人们的大脑神经,唤起视觉注意,从而引起情感上的振动。譬如:红色唤起激情与活力;绿色展现着生命与希望;暖色洋溢着热烈、兴奋;冷色流露着清凉、舒畅。

当画者情有所感,并运用色彩语言将其所感表现于图纸之上,那该色彩便超越了自身的功能,体现着个人对生活的体验与态度。它给观者以启迪,引发出双方共通的情感体验。从而达到画者与观者心灵的沟通,观者可从中窥探出画者的内心世界。

(二)缤纷的色彩表现中折射出的人文情怀

缤纷的色彩因为情感的渗入而具有较为浓烈的人文情怀列宾的名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以淡绿、淡紫、暗棕等色彩勾绘出纤夫头顶上的天空,营造出一种惨淡的气氛。梵·高的油画《向日葵》中,金黄的色彩像闪烁的熊熊烈焰,满怀着炙热的运动感。三国时期的《洛神赋图》带给人偏偏欲仙的色彩意境,唐代杰出画家周昉描绘的《簪花侍女图》展露出富贵华丽的色彩风貌。现代画家汪钰元灵巧多变的运用笔墨,追求色墨的结合,在色助墨、墨显色中,色彩统一于斑驳水墨背景的画面意境中,彰显一种清丽明亮、艳而不俗的艺术情趣。在作品《暖月亮》中,现代画家陈孟昕采用、绚丽斑驳的色彩渲染出如梦如幻的意境效果,让观者对苗族的民族情无限向往,表现出了一种“诗意的栖息之地”。在作品《夏夜》中,现代画家陈白一运用夜景的黑色及芦苇的银灰色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气氛,而星星点点的萤火虫又为这静谧的黑幕带来了微光,使观者仿佛置身于夏夜的美好和诗意般的画境之中,充分表达了画者的情感,让观者引起共鸣。这一个个鲜活的个体折射出了“色彩缤纷”的人文情怀。

二、花鸟画创作中的色彩情感表达

(一)花鸟画创作中的“随类赋彩”

“随类赋彩”是谢赫“绘画六法”之一,即根据客观物象的种类划分,以五种基本色为之赋彩,使颜色立足于形式感的建立和画家的情感表达[2]。五代的黄荃工细勾线、赋色柔丽,彰显富丽堂皇之气。而徐熙粗笔浓墨、略施淡彩,流露朴实无华之貌。时过进迁,画者的意向思维赋予了“随类赋彩”新的界说。它是画者意图与观者达成对话,而后经由心灵触动,明晰这份情感,为之赋彩,最终使情感浮游于纸上的转换过程。画者郭怡宗大胆借用色彩的强烈对比彰显富丽堂皇的视觉效果,淋漓的笔墨直抒心中意趣。林风眠先生追求色彩光影的变化,创作出孤寂中不失热情,萧条中蕴含生气的艺术氛围。所以,无论是“随类赋彩”的富贵堂皇,还是“水墨为尚”的清新脱俗,皆是画者在特定历史阶段中为达成自身的审美之需,而完成个人与社会的情感交融。

(二)花鸟画创作色彩表现中的意境营造

在花鸟画创作中,色彩已超越了自身的功能,画者以色彩的明度、冷暖、纯度作为意境营造的表现方式,寄托着画者的情愫,宣泄着自身的情感和对社会的体悟与深思。

高明度显露明朗、轻快的意向;低明度则暗含沉闷、压抑的深意。如朱理存的《生命之歌》中,母亲和婴儿的明度最高,进而逐层向四周减弱、变暗,如舞台照射的灯光一般烘托出中心人物,营造出和谐与对比并存的艺术氛围。

暖色透露出阳光与温柔;冷色暗含着消极与冷漠。在作品《清秋》中,画家叶华以漫天纷飞的橘黄色的梧桐叶为背景,两位身着橘红色服饰的少女身处其中,背景与少女恰如其分地融为一体,给人带来绚烂的金秋之景。在《七月盛开的三棱剑花》中,画家苏百钧采用大片蓝色枝叶与错落有致白花构成画面,使整个蓝色调韵律生动,流露出宁静、幽深之感。

高纯度彰显热情、活力;低纯度蕴含淡雅、清新。画家沈宁在《流言之二》以高纯度的蝴蝶与低纯度的人物构成鲜明的对比,暗含着一种焦躁的情绪。使观者在虚实间产生莫名的惶恐和孤独感。

三、个人的色彩观

(一)“淡化”色彩的个性表达

随着时代的发展,“淡化”的色彩观念被现代人所推崇。它看似单纯,却是深思熟虑下以淡泊的意象营造出雅致情趣的作为。画者的色彩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观者的情绪。当色彩产生变化,这样的情感也会相应发生微妙的改变。譬如:纯净的蓝给人以清新、超脱之感,但浑浊的蓝色便流露出忧伤、抑郁之态。

经过长期的花鸟画学习和实践后,已经熟知写生创作需要对色彩独具慧眼,领悟其本质,而后主观升华个性,形成自己特有的色彩风貌。所以,笔者选取自然界中最为柔和优雅的一面,来塑造出画面中专属的色泽与优雅,并以灰色调淡淡地诉说着忧伤,抒发着对生命的感叹。先用淡墨打底,花青上色,画至七八分,然后用淡墨稍作渲染。有机融合了色与墨的关系,以求达到色不碍墨、墨不离色的韵味,产生高雅、朴素的视觉效果。这也是效仿了当代画家陈之佛“不求色浓”的绘画理论。

(二)主观色彩是花鸟画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花鸟画重在情的流露,色彩恰恰又是最具情感表现的因素。身处绚丽色彩画作之中能瞬间引起观者的心灵对话,亦是最动人之处。所以在创作中,笔者首先以大面积的蓝色块的渲染营造出幽远之境,在竹节处用墨花青来熏染,由此强调竹节的硬挺。竹竿的边缘根据画面需要来决定深浅的变化,由此塑造梦幻的感觉。风竹在蓝灰色的笼罩下,朦朦胧胧地影现,光影游离其中,产生了光雾晕化中的意象。其次在林中零星点缀几小块纯白色的鹅,蓝灰调背景衬托着洁白无暇的鹅,使之成为画面的焦点,营造出一种冷寂下不失浪漫的艺术氛围。最后借鉴了前人绘画之法,由山水画家李思训在《江帆楼阁图》中,绿松林间隐约显现着楼阁廊柱的红色受到启发,主观处理鹅喙的暖色,一小块暖色在整幅冷色调中展现出了“万绿丛中一点红”的意趣,从而突显了鹅“寻幽”之“寻”的中心思想,也是整幅画的点睛之笔。

四、结语

身处色彩纷繁的实景中,画者以敏锐的观察捕捉到清新浓丽的色相,而后便沉浸于思索与联想之中,感悟出具有时代性的精神内涵。心有所触,情有所感,而后领悟精神将其画之,它表现的不止是宣纸上的雅致,墙壁上的涂鸦,而是精神的色彩谱写,情愫的绚烂描绘。因此,每一幅触动人心的画作无不赋带着浓郁的情感色彩。充分展现出画者自身创作意图、心灵体验和情感寄托,吸引观者的情感与自身的体悟达成共鸣。随着时代的发展,花鸟画的色彩语言愈加丰富多样,这便需画者更加珍视触动心灵的创作冲动,将色彩融于自身体验、生命感受之中,探索出专属的色彩风貌,以求达到色彩情感的延续。

注释:

[1]库克.西洋名画家绘画技法[M].北京:人们美术出版社,1981.

[2]周春华.中国画赋彩初探——谈“六法”中的“随类赋彩”[J].天津:天津美术学院出版社,2007.

参考文献:

[1]李泽厚.美的历程[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2]孔新苗.中西美术比较[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8.

[3]罗宾·乔治·科林伍德.艺术原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4]约翰内斯·伊顿.色彩艺术:色彩的主观经验与客观原理[M].杜定宇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78.

[5]李广元.色彩艺术学[M].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0.

[6]周春华.中国画赋彩初探——谈“六法”中的“随类赋彩”[J].天津:天津美术学院,2007.

[7]彭丽.浅谈工笔画色彩的传统及其现代发展[J].艺术探索,2006.(04):73-74+76+143.

[8]叶丽美.传统工笔画色彩式微初探[J].书画世界,2012(03):26-29.

[9]范玲.浅谈工笔画色彩的运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32):110.

作者简介:

赵艳玲,西华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研究生。

猜你喜欢
情感表达色彩
秋天的色彩
缤纷夏日
神奇的色彩(上)
浅析咏叹调《我怀着满腔热情》旋律特点及情感表达
谈朗诵对歌唱的作用
图形创意在平面广告中的情感表达
刍议绘画艺术中色彩的情感表达
儿童戏剧文学中的游戏元素对幼儿情感表达的影响
春天的色彩
色彩当道 俘获夏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