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西融合”看吕凤子《四阿罗汉》与民国第三届全国美展

2015-05-30 10:48丁梦玲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15年7期
关键词:中西融合

摘 要:从民国美展入手,通过比较林风眠、徐悲鸿等艺术家的艺术观点,从“中西融合”的角度看吕凤子及其作品《四阿罗汉》与民国第三届全国美展的关系。

关键词:吕凤子;中西融合;《四阿罗汉》;民国美展

新文化运动兴起以后,中国画的衰落成为文艺界和知识界议论的焦点。各界文人画士都主张改革,但是关于怎样改革他们却争论颇多。“中西融合”成为当时中国画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徐悲鸿、林风眠、高剑父等都是“中西融合”的倡导者和践行者,但在民国第三届美展中,同样主张用“中西融合”改革中国画的吕凤子获得本届展览唯一的第一奖。吕凤子是中国现代重要的艺术家和美术教育家,但在美术史上却鲜有提及。他的美术观对中国画的改革产生了重要影响。徐悲鸿的中国画有着太浓的素描色彩,林风眠放弃中国画,用西方改造东方。与二者相比,吕凤子找到了其中的契合点,他既能从理论观念上,又能从实践能力上“融化中西”。《四阿罗汉》就是这一艺术观念的真实体现。

一、美术教育家吕凤子

吕凤子先生(1886—1959)是我国现代早期杰出的美术教育家和中国画家,毕生从事中国画创作和美术教育工作。他的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而且还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吕凤子于1931年创作的《庐山云》在法国巴黎世界博览会上荣获中国画(山水)一等奖,人名被收入《大英百科全书》,为现代中国画蜚声国际艺坛迈出了具有突破性的一步。他的罗汉画也被公认为画坛一绝。吕凤子于1942年创作的《四阿罗汉》在民国第三届全国美展上荣获一等奖,将中国画表现人民性和政治思想性的功用,发挥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南京两江优级师范学堂由李瑞清创办于1902年,是较早采用日本绘画教学体制的一所学堂。甲乙两班共67人,毕业之后被分配到江苏、安徽、江西、四川、山西、湖南、贵州、广东、浙江等地从事师范美术教育它培养的学生是“我国第一辈的艺术教育师资”。潘天寿在他的《中国绘画史》附录部分《域外绘画流入中土考略》中关于南京两江优级师范学校的教学情况有明确的说明:所聘西画及中画教授,为日人盐见竞、亘理宽之助及萧至泉等,如凌直支、文渊、吕凤子以及姜敬庐先生辈,皆该校毕业生也。查该科办法,约略与东京高等师范之艺术科相仿。吕凤子毕业于南京两江优级师范学堂,是较早一批接受现代艺术教育的艺术家。

二、民国美术展览会概况

(一)民国第一届全国美展的举办

1929年由教育部主办的“第一届全国美术展览会”在上海举行盛大开幕仪式,展期到4月30日为止。这次展览受到舆论和画家的肯定,普遍认为它给沉闷的中国艺坛带来了新契机和转机。在此次美展中,留下最丰富的资产应该是当时文艺界人士针对这次展览所做出的各项评论。这些评论包罗万象,且形成两派交锋的局面,尤其以徐志摩与徐悲鸿的“双徐”之争备受瞩目。首先发难的是徐悲鸿所写的《惑》,随之徐志摩马上回应《我也“惑”》,双方之间论战数回,争执的焦点是对于写实主义与印象派以降西方美术的理解,更关键的是涉及中国引进西方美术的途径与西风选择的问题,二人的论战让我们看到当时中国对于艺术评论与文化现象的解读方式。

(二)民国第二届全国美展的举办

1929年举办了第一次全国美展之后,美术界以为年年有此盛会。但是直到1937年,第二次全国美术展览才在众人期盼之下于“国立美术陈列馆”揭幕。较第一次相比,这次美展通过审查的作品数量要少了许多,因为这次展览的主要任务是检验美术界发展的情形,并促进美术的大众化。这次并没有产生第一次全国美展像徐悲鸿和徐志摩那样的对个人理念的论战,也没有引发在第一次全国美展的写实与现代派的争论。关于第二次全国美展,笔者在这里想借简又文对现代书画和西画部分的分析,并以此来观察中国画坛从第一次全国美展到第二次全国美展风气的变化,以及美术创作的实际成果。首先,以现代书画创作来说,简又文将其分为新旧二派,旧派指的是传统画法为主的国画家,新派指的是广东高剑父、陈树人、高奇峰三人所倡导的折衷画法。旧派国画家中,在山水画部分,吴湖帆的作品《云表奇峰图》,模仿元代画家赵雍(1289——1360)的风格。花鸟人物方面,齐白石《雨后焦蛙》挥洒而就的蕉叶,几笔而成的青蛙,自然流露笔墨趣味,以朴拙为尚。这次展览,传统国画作品已经比第一次全国美展少了许多,再者,陶冷月、冯超然、肖俊贤、汤定之、金章、吴青霞、贺天健等人,都没有作品参展。所以,就整体而言,仍是“属于临摹的居多,而属写生创作还是少数”。

而简又文所谓的新派即指岭南画派,主要作品有高剑父《红棉白鸠》、《随王》、《碧柳烟沉》,陈树人《紫云》、《黄龙潭秋色》、《秋色》,高奇峰《山水》、《狮》、《鹰》,张坤仪《比洁》、《风妒红花却倒吹》,方人定《葡萄》。相对来说,“新派”又称“折衷派”,是将西方的写生与中国的笔墨纸张结合起来。新派大多留洋海外或到日本学习日本画,在艺术上主张“折衷东西方”。

总而言之,这次展览使得国画部分因现状分成了“新、旧”两派。两派包含不同的画法,参以外法者为新派,继承传统中国笔墨者则纳入旧派。面对西画的冲击,国画家无法视而不见。这种现象在第三届全国美展上得到继承,中西画的对比更为强烈,更为重者则是中国画家参以西洋画法的“中西结合”。

三、《 四阿罗汉 》与民国第三届全国美展

抗日战争爆发,导致战火未曾歇息,但是随着国民政府大举内迁,民众生活也逐渐恢复。在这样的环境下,终于在1942年12月于重庆举办“第三次全国美术展览会”,虽然许多省份都已经沦陷导致无法参展,但是仍然有1374件出品。此次展览所展出的作品以现代作品与古物为主。

在西风东渐的背景下,为了提高国民的审美意识,促进美术事业的发展,民国政府共举办过三次全国美术展览会。前两届展览均未评奖。吕凤子的《四阿罗汉》在民国第三届全国美展中,被评为唯一的一等奖,而当时的西画部分一等奖为空缺状态。这在当时有着怎样的特殊意义?《四阿罗汉》凭何能夺冠?这些都要从当时的社会环境以及当时的审美状态来看,因为任何一件艺术品必须要将它放入美术史的上下文关系,才能更准确的解读它。

首先,从当时的审美机制来看,审查委员会主任由张道藩担任,副主任委员为陈树人。

评审委员由以下构成:国画组:陈树人、吕凤子、顾树森、傅抱石、黄君碧、徐悲鸿、许士骐;西画组:林风眠、汪日章、吕斯百、唐一禾、秦宣夫、吴作人、常书鸿、李瑞年;工艺美术组:李有行、唐义精、陈之佛、赵畸、马衡、王献唐、卫聚贤。从评审委员来看,既有在第二次全国美展中被简又文归为“旧派”的传统主义画家,也有被划为“新派”的折衷主义者。所以,此次展览继承了前两次展览的“中西融合”。其中,国画组的徐悲鸿是一位坚实的写实主义画家,他对莫奈、马蒂斯等现代主义绘画厌恶至极,且不主张学习西方现代主义绘画。西画组林风眠的绘画是以固有文化为基础,把中西绘画的长处加以调和并赋予其独特风格,无论他在“以中为主”还是“以西为主”的画面上都得到了相当完整的体现。在当时的环境下,虽然很多国人都保持着“中西融合”的想法,但是实际上却是延续清季“中体西用”的观念,能够全盘接受西方现代主义艺术的西画家,只出现在30年代昙花一现的决澜社和中华独立美术协会等少数人身上。真正的西方现代美术并没有在中国生根,其问题的症结在于中国缺少西方现代美术发展的思想背景和文化资源,就连政治和经济条件都付之阙如。这也许就是在1942年举办的第三届全国美术展览上未有西画获第一奖的原因。

根据范建华《从<四阿罗汉>获民国第三届全国美展第一奖看当时绘画评价标准》一文中关于第三届全国美展的评价标准:第一等奖:具有领导时代之独创性,而造诣甚深者列第一等奖,名额一人; 第二等奖:具有独创性,而造诣程度次于第一等者,列第二等奖,至多四名;第三等奖:艺术造诣程度甚善,而次于第二等者,列第三等奖,至多八名。

《四阿罗汉》创作于1942年10月,是吕凤子先生根据佛典上的故事而作。罗汉,是梵文“阿罗汉”Arhat的略称,原意是指依小乘佛教修行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即“阿罗汉果位”。罗汉在古代绘画中已成为最常见的艺术形象。画家们从各自的理想和想象出发,进行多种多样的艺术创造。吕凤子的罗汉,似乎有着唐末五代时期四川画家贯休的影响,状貌古野,深目高鼻,但是比较起来,却没有贯休那种“超凡入圣”的气度,而较多憨厚可爱的泥土气息。他的罗汉所赋予的内涵也不完全一样,在一定程度上成为讽刺时政的武器。这和他所处的环境无不相关。因为四川民间风俗喜欢罗汉画,而凤先生对佛学又有研究;又因为他对国家危亡郁结的疾愤和对未来的希望交错碰撞的感情,囿于当时的环境得不到直抒胸臆的宣泄,于是创造性地借用佛典故事,运用讽刺的手法创造罗汉的艺术形象,隐喻地、曲折地来反映现实众生愿望,讽刺、抨击旧社会的罪恶统治者。这种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相结合的创作,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四阿罗汉》创作了四个极为生动的半身罗汉像。画的题词分为两个部分,右侧写了四个罗汉的名称,并指出了梁朝张僧繇是第一个画罗汉的人。左上角的几句话才是这幅画的主要内容。“朅来闻见,弥触悲怀,天乎?人乎?”这三句话是说,近来所闻所见,令人悲愤至极。闻见的内容作者没有说,但是此前几年他就画过《逃难图》、《敌机又来了》、《如此人间》等揭露抗战以来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作品,所以他相信观者是能体会到的。据吕凤子估计,他在璧山逐日不停地画了数百幅画。右手因而患了颤抖症,也正由于颤抖,罗汉像的面型、衣纹,更显得老辣古拙。

《四阿罗汉》是表现佛教的常用题材,它并未直接表现抗战。从这点说,它并不十分契合第三届全国美展的主题。但是,这件作品却能在最后成为本届美展的唯一第一奖,势必具备独创风格。

参考文献:

[1]王震,徐伯阳.徐悲鸿艺术文集[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4.

[2]刘瑞宽.中国美术的现代化:美术期刊与美展活动的分析[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

作者单位:

丁梦玲,四川美术学院。

猜你喜欢
中西融合
在具象中写意
浅谈《再别康桥》的中西融合之美
“中西融合”的意象油画
郎世宁绘画中色彩语言的变迁研究
穆旦中西融合诗学思想的嬗变与审视
浅谈对中国画笔墨的认识
多元文化格局下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潘玉良油画的艺术特点
用符号三分法分析中国旗袍文化之美
移位与定位:林风眠不同时期对“中西融合”艺术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