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美术学学科(教师教育)建设之课程设置刍议

2015-05-30 10:48曹曙东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15年7期
关键词:美术学学科建设课程设置

摘 要:美术专业在国内以学制形式进入大学已有大半个世纪,培养了大批的美术人才。可是随着高校的扩招和艺考热的兴起,地方高校的美术人才匮乏和理念落后,使得新建设的美术学专业在软硬件方面都显得不足,远远滞后于当前的美术发展形势,所培养的美术人才不能有效接轨高速发展的地方经济。从课程设计的角度入手,以历史的纬度探讨地方高校美术学专业建设现状和发展趋势,寻找地方商校美术学学科建设的可行性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美术学;学科建设;课程设置

崇宁三年(1104),宋徽宗创办了最早的中国美术皇家学院——画学。皇帝亲自担任领导和导师,学习科目有佛道、屋木、人物、山水、鸟兽、花竹等;画家分待诏、艺学、袛候、画学生等职称等级,并配置以一套等级的升降制度。画学对技法训练、艺术思想、学识修养制订了一整套详细规范的体系,其建制和教学体系可见现代学制的雏形。

更具体地说,我国最早的学校美术教育体制是直接套用日本的模式,其原型是西方的学校体制,可见,这种“套用”其实是对西方美术教育模式的转化。南京两江师范学堂创立于1902年,创立之初就开设了美术,并与1906年开设了美术师范专科。课程开设有:素描、水彩、油画、国画、器画(平面或立体的实用美术)、图案等。至此,中国画的教学由传统的师徒制转变为近代学校制教学,西方美术教学体系得以在中国确立和实施。

1913年,上海图画美术院成立,也就是后来蜚声国内的上海美术专科学校(1930年更名)。上海美术专科学校首任校长刘海粟拟定了办学宗旨:1,发展东方固有的艺术,研究西方艺术之蕴奥;2,我们要在残酷无情、干燥枯寂的社会里,担负起宣传艺术的责任;3,研究和宣传的诚心。可见,在最早期的中国专业美术学校成立时,就已经明确了中西兼并的办学内容和培养专业美术人才,提高民族审美修养的办学思路。

1918年,国立北京美术学校成立(中央美术学院的前身)。蔡元培在该校开学典礼时提出:“惟中国图画与书法为缘,故善画者常善书,而画家尤注意与笔力风韵之属;西洋绘画与雕刻为缘,故善画者亦善雕刻,而画家尤注意与体积光影之别……”。[1]这里,国立北京美术学校厘清了中西美术的教学体系的差别,为美术学科的教学作了课程设置的方向性指导。

1928年,国立艺术院(中国美术学院前身)在杭州西湖之畔成立。该校成立之初,是要选择一处没有城市的繁华嚣张和政潮纷扰的风景秀丽之所,来安心做纯学术的美术研究和普及。首任校长林风眠提出艺术院的口号是:“介绍西洋艺术;整理中国艺术;调和中西艺术;创作时代艺术。”[2]国立艺术院的成立,高瞻远瞩的提出了中国美术的发展思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创造时代艺术。

从历史的维度观照,美术学科在中国的大学设立已经有100余年,从最初的直接模仿和简单套用,到今天的专业齐备和遍地开花,在规模上和形制上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发展需要变化,变化未必就是发展。美术学在中国确实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只是,相对而言,这种发展还显得滞后,有些变化甚至是一种倒退。从1999年起,我国开始了大规模的高校扩招,从1998年 普通高校招生108万人到2014年的698万人,人数翻了6.5倍,高校进入了高速宽带时期。这必然导致高校在发展中出现了硬件设施跟不上,专业设置概念化,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矛盾,学生就业竞争加剧等等问题,而这些问题,在地方高校体现得尤为严重。仅从课程设置上分析,地方高校的美术学科建设还不够健全和完善。

一、综合课程和专业课程比重失调

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第一条规定:保障学生身心健康,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可见,大学教育虽是高等教育,有其专业性和精英化,但是它是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由此决定,在课程设置上强调一专多能。可是现在的课程设置偏于理想化和形式化,全面的质量标准不可考,只能考察课程配制的指标;专业质量无法确定硬性标准(九百多年前的宋徽宗画学就以“以不仿前人而物之情态形色,俱若自然,笔韵高简为工”为考核标准。[3]),验收的依据是有课可上即可。结果是多能尚可,一专不足。

以贵州某高校为例,美术学学生非专业课要完成军事技能训练、生产劳动、社会调查、毕业论文等共32周的实践教学环节。远高于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指导方案(试行)》(以下简称《方案》)的实践环节20—22周的限定。

公共课966课时,也远高于《方案》的720课时的限定;专业课1554课时,也远低于《规定》的1900—2100课时的规定。这样学生学得全其实是学得杂,学得浅;什么都会就是什么都不精。《方案》培养目标不仅是具备初步美术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合格的基础教育美术教师,还包括社会美术教育工作者。今天随着就业形势的加剧,不少学生毕业不是当教师而是自主创业或从事其他工作。古人说:一招鲜,吃遍天。如果没有较强的一门专业技能压身,学生在未来很难安身立命。

所以,课程设置,在保证公共基础课的前提下,应该确保和增加专业课时,技能课不是纸上谈兵,没有坚实的基本功作为铺垫,没有系统扎实的专业技能作保障,学生不可能在专业道路上走长远。

二、综合课程和专业课程缺少交叉和渗透

《方案》培养规格指明:培养具有人文精神和现代教育理念,具有较高的艺术素养和审美水平,文化视野开阔,具有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艺术的使命感,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和善于探究的学习态度。

何为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而人文学科是集中表现人文精神的知识教育体系,它关注的是人类价值和精神表现。今天的公共课程里有多少人文学科?不去说对人的终极追问的各种西方哲学,就连我们中华古国的从先秦诸子百家到宋明理学及近代的明主思想这一脉络的思想史,身为高等教育中的当代学子,可曾接受启蒙?质疑了多年,考研英语终于降分,英语也要退出高考了,可是大学英语还是必修课,不过就没有学位。中国画讲究诗书画印的整体修养,而画中国画的学生,文言文都读不通,却要花费大量时间学着一辈子几乎不用的英语。

中国文化的两条主线是儒道相济,儒道相济构筑人格两岸。儒,调谐人际关系;道,修心养性,关怀自己的内心。尤其是道家思想,不仅是参悟天地,自扪内省的精神导引,其阴阳理论的辩证思维更是艺术构思的极高法则,可是今天的美术类大学生,对于我们老祖宗留下的国学精粹,知之者廖如星辰。

试比较中国最早的专业美术院校——1913年成立的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其首任校长刘海粟在美专1919年的校刊《美术》上提出了培养目标:“造就纯正美术人才,培养及表现个人高尚风格,造就实施美教人才,直接培养及表现国人高尚人格。养成工艺美术专门人才,改良工业,增进一般人美的趣味。”办学初期,上海美专就延请了著名学者讲演,增进学校的人文性质。如梁启超在该校的《美术与人生》《达芬奇的生平和艺术成就》《论创作精神》的专题讲座。[3]23

所以不以功利性为目的,针对美术学科合理加强人文学科的课程设置,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培养学生开阔的视野和人文情怀,使学生不局限于一时一地的计较得失,以更深邃的思想鞭策自己,关注社会,思考人生。没有思想的艺术工作者只是工匠,我们培养的是文化的传承者和开拓者。

三、部分课程流于形式

以贵州某高校为例为例,第7学期,安排学生12周的实习(笔者还没查找到12周时间的依据),较多学生反映实习期过长。其实现在实习就是廉价劳动,学校和指导老师安排很多事情去做,在备课和上课等环节,其实指导较少。大学期间,学校已经开设《美术教学法》课程,如果学生用心专研,老师尽心指导,8周的实习期磨练足够。

课程设置不能只停留在形式上,比如,对于现在的教师招考中普遍采用的“说课”,学校开设的《美术教学法》没有涉及,这就是严重的和现实脱节,学生一无所知,在招考竞争中,竞争性大打折扣。学校开设的《大学生职业发展规划和就业指导》沦为纸上谈兵的鸡肋,只是宏观上空论,不解决任何实际问题。比如招考中普遍采用的“结构化面试”,其流程、注意事项、技巧等,给予相关培训,解决实战能力,比望梅解渴来的实际有效。

四、美术师范生的专业应该侧重美术

专业课与“基础课”相对。指高等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根据培养目标所开设的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的课程。专业课是规范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要求,以保证人才质量的核心依据。使学生掌握必要的专业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了解本专业的前沿科学技术和发展趋势,培养分析解决本专业范围内一般实际问题的能力。建立系统、科学、特色的专业课,这一切才能成为可能。

地方院校的美术学是综合性的,其专业有双重性,即师范和美术。就是既要懂美术,更要懂得如何教美术!所以《方案》说明里包括这两条原则:(一)突出课程的师范性,立足于为提高国民文化素养和审美水平,培养高素质的基础教育美术教育工作者。(二)强调课程设置的综合性,克服专业面过窄、分科过细的弊端,把相关的学习内容加以整合,建构具有综合特点的课程。

这里的综合性和师范性就是指在专业课设置上要区别于专业美术院校的美术专业课。简言之就是不要在美术上过于专业和精深。看似合情合理,其实是一种理想化的方案,实际操作后的结果是学生被边缘化,毕业生在师范生和美术生中都不被看好。美术专业知识薄弱,技能不突出,这就不能称之为“高素质的基础教育美术教育工作者”。这里面有四个问题没能理顺:(一)《方案》培养目标是具备初步美术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合格的基础教育美术教师和社会美术教育工作者。《方案》的“合格”和“《方案》说明”里的“高素质”是两个层面的专业要求。(二)今天随着学校教师趋于饱和和就业形势的加剧,不少学生毕业不是当教师而是自主创业,专业技能不强的学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难以胜出,这也有悖于“培养服务于地方经济的应用型人才”的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三),教师招聘是一个开放的平台,任何专业美术院校的学生,只要通过考试取得教师资格证,就可以同等条件竞争教师岗位。而招考单位普遍青睐这些专业院校的美术毕业生,师范院校的“师范”性反而因此变得不专业,学生被边缘化。(四),指导原则要求学生尽可能了解美术的各个领域和层面的知识和技法,诚然初衷是好的,然生之有涯而知之无涯,美术概念的范畴比较大,我们在短短的四年里,不可能全面涉猎所有美术领域。《方案》培养规格指明培养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和善于探究的学习态度,而一味的求量必然导致质的下降,养成学生对学习不求甚解的习惯和思维,这对学生贻害无穷。

所以在课程设置上,应该以代表性的课程为依托,系统的学习,形成深刻的认识和扎实的技能,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专业的高度会形成融会贯通的理解能力,一通百通。我的研究生学习期间,我们导师强调专业要求精,不可贪多,用“缺啥补啥”的思想指导我们学习和研究,收益颇多,这一思想为学生毕业后的自我发展和成熟指明了方向。“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只会教学那是表演,学不高难为人师,技能课要求良好的师范性,专业精深就是“范”。

五、专业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和均衡性

以素描为例,地方院校的素描教学体系一直沿用前苏联的契斯恰科夫的全因素素描教学体系,它对油画专业还能起到一定的专业深化作用,可是对于设计和国画专业来说,没有多大的技术支撑,甚至是一种束缚。设计的手绘和国画的线性素描都各有自己的特点和功用。我们应该给每一个专业配备以循序渐进的、系统的技法训练体系,而不是和稀泥一锅端。

“反右”期间,国画家们对主持文化部直属南北两所美术院校的江丰推崇油画,贬低国画的观点提出了反对意见,同时开始了国画的改革和发展,教学和创作的讨论。潘天寿在其中成就最高,影响深远。浙江美院在1962年举行了“素描教学问题讨论会”,潘天寿做了题为《关于中国画的基础训练》的发言,否定了契斯恰科夫素描体系普遍适用于中国画教学的观点。契氏的理论归结为三点:(一),西洋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二),绘画来自于自然;(三),西洋素描是模拟自然最科学的方法。潘天寿针锋相对的逐一驳斥:(一)中国画不同于西洋画的明暗,而是以线造型——要建立适合中国特色的素描体系;(二),自然的形色只是素材而不是画,画家必须提炼艺术语言,作品才能有艺术性和创造性;(三),艺术不同于科学,科学没有个人特性和民族性,中国艺术不追求科学的真实而在乎心理的真实。他的观点是对从石膏到僵化的模特的那套陈腐的学院派教学方式的有力批判,他提出以宋代的现实主义精神和写实方法为借鉴,树立了李公麟的榜样作用。后来的方增先结合结构素描推出了一套适合国画教学的线面结合素描,发展了潘天寿的理论和实践。一系列的举措最终产生了良好的局面,潘天寿开创了“浙派”写意人物的新风格,这成就了他美术教育上的最高成果。

以素描为例,在大一首次专业技法课就是素描,而学生连基本的透视都不懂,何以谈形的认识?以后可能是设计方向的学生也按部就班的画着全因素素描,在光影迷惑里一点一点推动和挣扎,却完全没有建立起画面的主动构成和创意意识,对结构的认识和表现能力也没有得到有效提升。

解决的方案是:在课程设置上,大一为专业基础课,解决基础造型能力和常识性美术知识,大二尽早进行专业方向分化。在大一阶段应该以解刨和透视两门理论课为先导,解决视觉上的理解问题;随后辅之以平面构成,解决画面的结构问题和培养抽象思维能力。(设计方向的必修课,设计意识应该贯穿于他们的一切专业课;抽象意识不是最终导向抽象绘画,绘画方向的学生应该懂得构成基础,这是绘画作品里的形的本质属性。)再以静物素描练习学生的深入能力和画面的掌控能力;以速写培养学生的拳不离手的习惯和快速捕捉物象的能力。在大二期间,专业方向选定。素描以专业限定选修课的形式安排,以全因素素描、结构素描、设计素描的类型安排,供油画、国画、版画、设计等方向的学生结合自己专业选择。

课程设置是高层设置,解答了为什么学,怎样学,学什么的问题。美术学课程设置中诸多问题,应该在实际操作中,多问学生的意愿,多调查毕业生的工作境遇,以实际情况为依据来设置,否则,就谈不上为学生服务,为地方经济服务的宗旨。

参考文献:

[1]高平叔.蔡元培年谱长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89-90.

[2]林风眠.我们要注意[J].国立艺术院周刊,1928-11-03.

[3]潘耀昌.中国近现代美术教育史[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

曹曙东,安顺学院艺术学院教师。

猜你喜欢
美术学学科建设课程设置
湖州师范学院美术学学科简介
外国语言文学、美术学学科简介
作品赏析
作品(七)
武警院校应急救援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高职物流专业课程设置与物流岗位职业证书的有效对接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