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传移摹写”在初中美术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2015-05-30 15:11曹圆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15年7期
关键词:临摹示范美术教学

摘 要:“六法”是中国古代美术作品的重要品评标准和美学原则,它最早出现在南朝齐谢赫的《古画品录》中。“传移模写”是“六法”中的重要一法,谢赫把它理解为摹写是也,即指临摹作品。临摹是初中美术课堂教学中的一种重要的教与学的方法。同时,作为被传移模写的作品、临摹的对象,本身具有示范性,示范教学也是初中美术课堂惯用的教学方法之一。 因此,“传移模写”是一种互动型的教学方法,在初中美术课堂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美术教学;传移模写;临摹;示范

美术,是义务教育阶段一门必修的艺术教育课程,是进行美育的重要途径。陶冶情操、启迪智慧、促进全面发展。初中美术课堂教学本身包含教与学两面,而连接这两面的便是“方法”,即教的方法和学的方法。所以,整个初中美术课堂教学过程,始终是双向的行为,具有互动性的特点。而与这种特性相吻合的谢赫“六法”中的“传移模写”,在初中美术课堂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

通过“传移模写”、临摹佳作,使学生进行审美认识,完成审美创造,他们最终以美术作品(作业)的形式呈现了从发现美——体验美——改造美——创造美的完整历程。

一、师迹、写形——貌似

由于模仿自然和主观意兴两种不同的艺术思维方式,加之各具特色的绘画工具等因素,使中西方绘画呈现出各自的审美特点和表现方式。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传移模写”、“临摹”绝不是中国艺术家、中国传统绘画及中国美术课堂教学的专利,它同样适用于西方、西画与西方课堂教学。

作为初中美术专业教师,在实施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会感叹、会疑惑——随着他们身理与心理的渐趋成熟、智力水平的逐渐提高、知识广度及深度的加强,兴趣爱好也不断更新与转换。多数学生在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上、作业呈现的质量及新颖度上……初三的学生表现不如初二的学生,初二的不如初一的;为什么我们越教问题越多,学生越学问题越大……画的像不像,成了他们学习美术的焦点,由此而产生的焦虑情绪是初中生学习美术的最大障碍,此时“传移模写”,的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可以适时缓解多数初中生在学习美术过程中的危机。师迹、写形达到貌似,追求画得像。当然这只是美术课堂教学的初始阶段与最基础的教学方法。

随着美术新课改的推进,我们的初中美术课堂已少有单纯以传授技法为主的纯临摹课,代之以“欣赏·评述、造型·表现、设计·运用、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但这并不意味着“传移模写”、“临摹”教学的终结。在具体的美术课堂教学环节中,教师在启发学生思维、创作作品(作业)时……可以出示前辈大师或同龄人优秀的作品、提供形象的教具、甚或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教室与画室,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美术反映现实美,现实中无论人、自然事物或社会事物,只要与人类的社会生活相关,都可以成为美术创造的源泉。作品、教具、自然,宇宙万物可统称为“造化”, 可作为初中生传移模写、临摹学习的对象,起着示范的作用。示范是一种直观的教学方法,“百闻不如一见”。早在唐代,张璪在总结自己的艺术实践时便提出了“师造化”说。对“传移模写”、临摹的“造化”,必须有选择性。它们除了具备示范性、还要具备经典性,可供学生摹写学习与深入探究。

清初“四王”之一的山水画家王原祁曾说“画不师古,如夜行无烛,便无入路”,“师古”与“摹写”有异曲同工之妙,透露着“传移模写”、“临摹”在其艺术历程中的重要作用。传统中国画具有较强的概括性、程式性和技巧性……教与学的过程大都是建立在传移模写、临摹的基础上。

模仿是孩子的天性,他们总是模仿大人的动作、方法,并通过模仿获得的动作和方法来表现自然和自己的想法及情感,对于初中生来说也不例外。美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提供的这些具有示范性的对象,初中生们会不知不觉地模仿、临摹。但他们中的多数人会不假思索地全盘照抄,因为学生们还在纠结画得像不像,临摹得真不真,只顾师古人之迹、写自然之形,追求纯粹的貌似。“师迹、写形——貌似”,这些都符合他们这个年龄段的美术学习特点。可以说,这是“传移模写”、“临摹”教学的初级阶段,掌握的只是第一现实的美——自然美与社会美。但这一教学环节也是深入初中美术课堂教学,把握第二现实的美——艺术美的基础与前奏,是学生创作出新颖的美术作品(作业),完成课堂教学目标不可逾越的一个重要环节。

二、师心、写意——神似

康斯泰勃尔认为,形成美术表现的个性有两种方式:一是有选择的摹仿别人的作品,一是从对自然的观察和表现中形成。完成了“师迹、写形——貌似”阶段的教学任务后,“传移模写”、“临摹”教学的主要任务转向了引导学生在面对优秀的美术作品时,如何去观察、分析、研究画面上线条的组合、明暗的处理、造型与构图、设色的规律以及创作者的创作背景、艺术风格等,这是一个“读画”的过程,也是一个走入创作者内心,摸清其艺术思维,并与艺术家及其作品产生共鸣,进而进行深入交流探索学习的过程,这也是一个“师心”的过程。

宋代理学家朱熹说:“书读百遍,其意自见。”通过“读”、品味,才能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确实读懂了,便能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为我所用。从具备示范性的优秀美术作品、形象的教具、生动的大自然场景等“造化”中,学习如何观察、认识客观现实,如何运用相应的艺术技巧来表现现实,最终与自己已有的艺术经验、知识储备及表现技法融会贯通,得到启发与感悟,并以此来表情达意,形成独树一帜的艺术特色和风格,成就独具个性的美术作业(作品)。虽笔笔是自家写出,但笔笔从古人得来。

美术作品(作业)是学生对社会生活或世界——“造化”的一种认识的物化形态,在这个物化的过程中,创作者经过取舍、加工、改造,按照自己的审美认识和美的规律,并为着美的目的而创造出第二现实的美——艺术美,这个过程可以用“师心、写意——神似”来概括。至此,初中美术课堂教学已完成了从“师迹、写形——貌似”到“师心、写意——传神”的过渡与飞跃。此刻美术作品(作业)中的“心、意、神”不仅指具有示范性的对象——创作客体,所包含的“心、意、神”,同时也指“传移模写”人、临摹者——创作主体的“心、意、神”。简言之,它是融合了主客体双方的“心、意、神”。这一教学环节的“传移模写”、“临摹”符合美术自身绵延发展的内在机制——继承与创新的辩证统一关系。

三、继承、创新——表情达意

“传移模写”在初中美术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最终是要使学生创造出能表情达意的美术作品(作业),完成教学目标。由于表达的是学生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所以作品(作业)具有独特性、生动性与个性。

美术创作是一种复杂的精神活动和生产制作活动,它包括两个相互依存、互为表里的方面:一是对社会生活的观察、体验和审美认识;二是运用物质媒介材料和技艺手段将这种审美认识表现出来,使其物化,即郑板桥所说的“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的转化。创新、变革是一切艺术创作的灵魂,是形成独特艺术风格和新颖美术作品(作业)的必由之路。当代初中美术课堂,极为重视学生创作的主观性、个性化和多样化。然而,这一过程的实现是建立在继承和借鉴之上的。

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美术的形式、技巧、内容、审美观念和创作方法等方面加以批判的继承。继承是个基础、是个前提,通过继承可以发扬民族的传统艺术特色,总结前人的创作经验,为我所用。但这种继承必须是有所选择、有所批判,才有所吸取。同时,革新创造是继承的目的和方向。后代不仅要继承前代的美术遗产,还应根据时代的发展、审美需求的变化,对美术的内容、形式等都要进行改造、加工、锤炼、发展,创造出适合时代发展的美术精品。所以,继承与创新是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没有继承就不能进行革新创造,没有革新创造艺术创造就失去了意义。

中国人从不重模仿,初中美术课堂教学也必须遵循此规律。“传移模写”是一种互动型的教学方法,是课堂教学的手段而不是目的,是学生进行美术创作,完成美术作品(作业)的桥梁。唐代张璪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便是对“传移模写”在初中美术课堂中运用的最恰当诠释。“师造化”不是单纯的模仿自然,必须同时“得心源”,即有所思,有所寄意;反之,“得心源”也不是凭空而得,一味以意为之,而是建立在“师造化”的基础上,二者协调,便会有好的作品(作业)产生。

谢赫“六法”中的“传移模写”是中国古代美术作品的重要品评标准和美学原则,在面对具有示范性的对象时,我们不能把它简单理解为依样画葫芦的复制。“传移模写”、“临摹”教学,在初中美术课堂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引导学生学习创作时,实现了从“师迹、写形——貌似”到“师心、写意——传神”到“继承、创新——表情达意”的完美蜕变,并创造出独具个人风格的美术作品(作业),促进了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实现了教学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黄宗贤.中国美术史纲要[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2] 王大根.中小学美术教学论[M].江苏: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3] 王宏建,袁宝林.美术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4] 周增炎,余琳玲.中小学美术课题研究与论文写作[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作者简介:

曹圆,中学一级,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煤山中学,初中美术教师。

猜你喜欢
临摹示范美术教学
高中美术课堂临摹训练研究
浅谈北京十度之行对中国山水画写生与创作的感受
浅谈英语教学中的听力训练
如何培养一年级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搞好幼儿美术教学,促进幼儿智力发展
幼儿美术教学回归生活探究
平行文本在旅游翻译中的示范作用
一种便利型的红外临摹绘画辅助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