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唐代仕女画的审美特征及成因

2015-05-30 15:11杨新林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15年7期
关键词:仕女画审美特征成因

摘 要: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在其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经历了许多朝代的更替。其中,最富强、最光辉的朝代就是唐代。政治制度的开明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唐代人物画的发展居于中国人物画发展的高峰时期,而仕女画的成就最为显著。唐代文艺的快速发展造就了大批的艺术家和文学家,他们向世人展现了闲淡的生活状态和复杂的内心世界,其代表画家有张萱、周昉等人。由于仕女画在当时达到了鼎盛时期,从而使唐代的仕女画成为了中国历史长河中不可磨灭的一笔,对中国以及世界艺术的影响直至今日。

关键词:仕女画;审美特征;成因

“仕女画”在我国传统绘画中属于人物的范畴。

唐代“仕女画”又称为“绮罗人物画”,通过描绘优美动人的女性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传达当代艺术趣味和审美观念,具有很强的研究和观赏价值。 “仕女”一词最初出现在唐代,但到宋代才普遍使用,最终确立了“仕女”即“美人佳丽”。

唐代特有的社会风尚和环境造就了一批具有独特审美眼光的画家,他们从生活中发现女性的美,在表现手法上主要运用线条描绘和重彩敷色技法,生动再现了唐代美女那“丰颊肥体,浓丽多姿”的妩媚与时尚。

每一种绘画风格的形成都会有多方面的原因,与当时的历史背景、社会文化、人文因素等方面有一定的关联,这种仕女画风引领了后世人物画的创作模式。

一.仕女画的审美特征

(一)独特的人物造型——从秀骨清像到丰肥艳丽

古代人物画经历了秦汉的纯朴豪放、魏晋的含蓄隽永,到了唐代进入了一个新的迅猛发展的黄金时期,唐代也是“仕女画”走向成熟的重要时期。由于特定的历史、政治、经济原因,唐代社会的审美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最终形成了不同于其他任何时期的艺术特色,由六朝时期“秀骨清像”的虚幻美演变成了“丰肥健美”的写实之姿。

1.丰肥的体态

唐代仕女形象逐渐由唐朝前全无风韵的身影转为丰肥的女性形象。在张萱和周昉的的作品中,无论是《簪花仕女图》中休闲的贵妇,还是《捣练图》中的劳动妇女,她们都有着丰肥的体态,女性的脸庞多为圆润肉感,形体则丰满多姿的艺术形象。唐代仕女的丰肥体态与之前各朝代苗条瘦弱的仕女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彰显出唐代独特的女性审美观。

2.多彩的妆容

唐代仕女题材的绘画作品中,不乏对女性那高耸的发髻精彩描绘。发式是古代女子区别男子的重要特征,尤其是唐代,可以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高耸的发髻首先是给人一种视觉上的美感,其次在古代这也是一种身份地位的象征。周昉的《簪花仕女图》是描写春夏之交时节,一群服饰艳丽的贵族妇女在庭院里嬉戏、赏花、戏犬闲逸的生活场景,她们都盘着高高的发髻,并用牡丹花 、茉莉花、珠翠、绢花和梳子装饰在发髻上,所以称之为“簪花仕女图”,上梳的发髻表现出积极向上的健康美,生动地反映出当时贵族妇女骄奢闲逸的生活。

格外醒目的眉毛在仕女画中也不少见,它与高耸的发髻互相搭配,相得益彰。我们分别可以从早期《弈棋仕女图》、中期《胡服美人图》中看出初唐时流行“娥眉”与“柳叶眉”,中唐时期流行“八字眉”,晚唐时期则有“桂叶眉”,“新生桂叶,其嫩绿之色,如闺人所化娥眉之色”就是形容桂叶眉的,眉毛的表现不仅成为了当时社会的一种审美时尚,同时眉毛的多样化也反映出了唐朝社会浪漫与开放的风气,这些奇特眉型的出现,开辟了中国历史上眉毛造型最丰富辉煌的时代。

3.华丽、开放的着装

唐代仕女画的作品中,有不少描绘华丽、暴露的服饰,女性的颈部、胸部和手臂裸露在外,或于轻薄的纱衣下若隐若现,尽显女性的柔媚。周昉的《簪花仕女图》中人物衣着“薄”“透”“露”的程度足以令当今人们为之惊叹。“粉胸半掩疑暗雪”、“二八花钿,胸前如雪脸如花”就是对这种服饰的形象描绘。在一千多年前的封建社会里,出现这种大胆表现女性形体美的服饰,说明唐代是一个极其开放的社会。

唐代还流行女性穿胡服,有文献记载“开元初,从驾宫人骑马者,皆著胡帽,靓妆露面,无复障蔽……或有著丈夫衣服靴衫,而尊卑内外,斯一贯矣。”由此可见,唐代妇女服饰是受到外朝影响的,体现了唐朝的不拘小节、豪放的审美观。

(二)表现手法的多样化

魏晋时期的仕女画就已经有写实的特色,如顾恺之的《女史箴图》《烈女仁智图》等都是对当时烈妇和孝女的描写。到了唐代,以仕女画为代表的人物画发展到了顶峰,从张萱的《虢国夫人游春图》《捣练图》和周昉的《簪花仕女图》等中都可以看出唐代仕女画的绘画题材具有较强的写实性,如春游、织布、挥扇、对镜梳妆、手捧瓶盆等各种生活场面,这些绘画题材都来源于唐代女性的日常生活。虽然周昉师承张萱,但由于他们一个生活在唐朝繁盛的时期,一个生活在唐朝衰败的时期,因此他们的作品风格不同。张萱的作品注重骄奢,而周昉的《簪花仕女图》《挥扇仕女图》就分别生动地反映了贵族妇女生活的寂寞与无聊,正是宫廷生活的真实写照,这种表现手法对后世人物画产生了很大影响。

(三)完美的绘画技法

1.线条

唐代仕女画运用灵动的线条、艳丽的色彩描绘了仕女的日常生活状态,其中包含了很多的审美元素和艺术特征。

线条是中国画最主要的造型手段。因唐代崇尚女性的肥胖、丰腴、雍容之美,所以当时仕女画大多采用圆润的“细线描”,以更好地表现女性的这些特征。唐代纺织业发展迅速,织造水平较高,人物衣服质地很是轻盈,画家描绘时则多采用了“游丝描”,以便更加生动形象地勾画出衣纹的飘逸之感。盛唐时期,张萱在此基础上增加了自己的特色使得线条更具有凹凸感,如《虢国夫人游春图》,图中红色的马鞍、华贵的服饰都与盛唐的审美观相符合。作者用线细劲流畅,疏密得当、下笔稳重准确,富有弹性,转折处若细若断,从图中骑马的女性柔美背部的弧度可看出作者用笔的简洁流畅、粗细变化。

色墨浓淡、线条粗细搭配相依共同表现出具有华贵之气的女性美。画中优美的线条就仿佛是跳跃的音符,而这种流畅的线条又突出了唐代女性的曲线美,让观者真正感受到唐代女性之美。通过线条灵动细致的刻画,把仕女们的自然美、现实美充分地表现了出来,为进一步的着色做了很好的铺垫。

2.用色

色彩是绘画艺术流动的生命,南朝谢赫提出的“随类赋彩”更是对中国画色彩应用的概括和总结。唐代仕女画很注重颜色的运用,作者主要通过对仕女的衣着深浅,面部颜色,发饰的明暗着色来表明她们的身份地位。设色浓艳柔丽、艳而不俗,用色变化多端却不繁杂,整体感觉富丽大方,单从色彩就能感受到当时的环境和氛围,而且更能准确地表现出人物肌肤和服饰的质感,给人以真实美。如周昉的《簪花仕女图》,整体色调比较浓重,用艳丽的色彩来表现仕女的高贵与华丽,用色别具匠心,逗狗的那一贵妇衣着轻纱,皮肤自然地透过飘渺的轻纱,而轻纱又与手臂上的红绫有着鲜明的对比,高超的着色技艺完美的凸显仕女的柔美风韵。灵动的线条与多种颜色的完美结合使得唐代仕女画达到了生动传神的艺术效果,产生了无穷的艺术魅力。

(四)绝妙的“形神兼备”

人物画是特别注重“意蕴”的,从古至今中国绘画就注重“意蕴”也就是“神”,在仕女画中尤能体现。顾恺之早在东晋时就提出了“传神写照”的著名论点,“传神“不仅可以反映出人物的体貌特征、行为举止,还可以反映出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人物的思想态度与精神世界是仕女画作品的内涵。

唐代是仕女画发展辉煌时期,画家描写的人物的内心世界及其外在形象,严格遵守了“形神兼备”这一表现手法,逐渐形成了好的作品必须“形”“神”兼备的主流观点。就拿《虢国夫人游春图》来说,画中描绘一女与虢国夫人交谈,那脸上的神态可以看出她对虢国夫人的崇敬之心,张萱通过对女子神情的塑造尽显了虢国夫人的自信与威仪,整幅画面极具韵律感,把游春者悠闲自得的状态描绘得非常“传神”。《捣练图》主要是表现贵族妇人们织布缝衣的场景,从画卷的右端起按先后顺序依次为捣练—理线—熨烫,从图中女性的神态来看,作者并不只是表达单一的劳动情形,而是想通过简单的劳动场景的绘画来表达出作者的主观情绪,其中熨布的一小女子在一旁半蹲,神情煞是可爱,还有用袖子遮住脸在一边煽火的小女孩也透着一脸的稚气,最后,那挽起袖管捣练的人,脸则面向一侧仿佛在闲谈,图中诸多女性乍一看好似雷同,但是进一步观察就会发现他们神态各异,都拥有丰硕的体态,画家的细致描绘使得人们对画中人物的内心世界一目了然。

由此可以看出,“形神兼备”在当时仕女画中被表现得淋漓尽致。

二.仕女画审美特征的成因

仕女画是对美女画的一个传承用词,是通过画家之手描绘出拥有自然美、现实美的女性形象,来反映当时社会的审美特征。一种艺术风格不是凭空产生的,两晋时期,中国的仕女画就已经形成,其形成伴有一定的环境因素,唐代仕女画也不例外,它独特的审美特征也一定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

(一)政治开明与经济繁荣

唐朝国力强盛,政治稳定,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文学和艺术得到了长足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统治者对待文人知识分子采取兼容并包的政策,放宽了对文人思想的控制,使得人们思想开放自由,这在绘画上也有比较明显的体现。唐代仕女画是开朗而华贵的,《虢国夫人游春图》《簪花仕女图》中的仕女丰颊肥体,设色浓重艳丽,显得雅致富丽,反映出的是一种亲近自然,回归人性的风貌。

(二)儒家思想的影响

唐代仕女画形成丰硕健美的风格特征与儒家思想也有着一定的关联。唐以前,在儒家思想伦理观念主导下,女性转化为男权社会权利辐射下的产物。这阶段女性对于男性配偶是“服从”与“服务”,绘画中多有描绘“贞节烈女”题材的作品。盛唐时期,男权社会进一步成熟,女性渐渐转变为“被欣赏的对象”,画家笔下的仕女多表现女性的美丽多姿以及有着浓郁生活气息的真实形象。

(三)观念的开放

唐朝统治者有少数民族的血统,因此生活习惯上比较开放,这种开放很快影响到民间,使得人们服装上有了一定的变化,导致民间散发出一股很浓的异族文化氛围;同时唐代也是一个全方位开放的朝代,与世界各国开展经济贸易,吸收各国的文化,使唐代人的审美眼光发生了变化,不再那么拘束于传统;另外,唐代的丝织品发展快速,而且丝织品高产高质,对唐代女子服饰逐渐形成华丽的特点有着重大的影响,再加上各民族的广泛交往,从而产生了新奇亮丽的女性服饰,使得女性的穿着有着独特的异族风情。

(四)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

唐朝对各民族文化的接纳与吸收,使女性的社会地位得到了很大提高。妇女可以广泛参加各种社会活动,日常生活中有机会享有和男性一样的权利,女性还可以穿男性的服饰进行出游、踏春等活动。张萱的《虢国夫人游春图》描绘的就是虢国夫人等一行人身穿男服骑马游春的景象,随着女性地位的提高,这种开放的女性服饰更着重体现在美观奢华的服饰图案上,改变了以往那种庄严繁琐服饰,改用真实的花、草、鱼、虫进行装饰,就比如当时流行的外国服饰“胡服”,其服装装饰活泼灵动,也能显示出女性丰肥的形体美,衣着领口大开,坦胸露乳,反映了这个时代的时尚潮流。“绣履娇行缓,花筵笑上迟。 身轻委回雪,罗薄透凝。”就是形容周昉的作品《簪花仕女图》的,从画中可以看出,女性内衣外露,衣着性感的特色,同时表现出作者对人物细致的描写已有了西方绘画明暗的变换,增加了人物的立体感。

(五)民间画风的影响

据史料记载,唐代民间画工和画匠创作了大量的绘画作品,用来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但遗憾的是卷轴画没有流传下来,一些墓室壁画和绢本残片还保留着当时的特色。如现藏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的《仕女图》绢本,这幅画表现的是几位女性,其特点就在于她们的“大红脸”与唐代“红妆”的审美风尚相类似,而且画面中的人物体态敦厚,面颊丰润,体现了唐代仕女丰肥之姿的这一特点;还有出土于吐鲁番阿斯塔纳墓的《舞乐屏风》绢本,图中女性发髻高高挽起,它们的这种“曲眉凤目、面颊丰腴”是唐代仕女的典型特征。

墓室壁画和绢画虽为王权产物,但一般墓室中的绘画都是为民间画工所创作,这些作品印着民间绘画的烙印,再现了唐代民间绘画艺术的风貌,所以民间画风对唐代仕女画的审美特征形成有一定的影响。

(六)外来文化的影响

唐代文化兼收并蓄,“开放性”和“包容性”是其显著特点。当时与唐朝交往的国家有130多个,丝绸之路畅通无阻,大批外国人定居国内各个城市。许多具有异域特色的文化传入中原并受到唐人的喜爱,如胡乐、胡舞。唐人也乐意学习异族的生活习惯,胡衫、胡帽、胡饼、西域酒等在长安极为流行。同时唐人也善于吸取借鉴,从事国际贸易的商人以及远道取经的高僧带回的异域文化,也被接收。各民族文化汇集一堂,相互融合,推陈出新,使得唐代文化呈现多姿多彩、博大开阔的面貌。

唐代的绘画也同样吸收外来理论、技法,唐之前的绘画多为平面,不分明暗,西域画法的引进,才有了明暗画法。西域于阗画家尉迟乙僧善用“凹凸法”,用线或紧劲如曲铁盘丝,或潇洒有气概,用色则沉着浓重,有明显的体面感。

三、结束语

唐代是一个民族生命力最旺盛的阶段,唐代的审美具有独特的韵味,尤以仕女画最为突出。一方面,唐代仕女画不仅给我们后人带来了美的享受,而且还传递了开拓进取、欣欣向荣的时代气息,可谓是我国绘画史上的精髓;另一方面,仕女画的审美风格对后来的艺术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其独特的生命力和审美价值在历史的长河中从未间断过,所呈现出的大国之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淀与延续。

参考文献:

[1]薛永年主编.中国美术简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2]何建国主编.唐代妇女发髻[M].香港:香港审美有限公司出版.1987.

[3]薛莉·论唐代仕女画中的女性形象及审美观的形成[J].时代文学.2009,(02):200-201.

[4]朱继美、金开成主编唐代仕女画[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9.

作者单位:

杨新林,泰州学院美术学院

猜你喜欢
仕女画审美特征成因
中国传统仕女画与当代陶瓷仕女画之比较研究*
说说两种『白气』的成因
苏州博物馆藏仕女画精品展
闺阁红粉 千秋佳人 故宫博物院藏古代仕女画
晕纹石成因解读(上)
苗族蜡染艺术的审美特征
试论动漫艺术的审美价值
辛夷坞青春小说的审美特征
新世纪贵州苗族题材电影的审美特
翻译实践问题及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