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陪都”萨洛尼卡

2015-05-30 11:52黄凌
当代人 2015年6期
关键词:陪都海滨希腊

黄凌

繁星渐渐隐去,东方露出淡淡的晨曦,萨洛尼卡笼罩在一层薄薄的晨雾中。它宛如一位淡妆素裹的少女,背倚青松堆翠的赫蒂斯山,安详侧卧于轻柔平滑的萨洛尼卡海湾北侧,希腊神话中宙斯和诸神居住的奥林匹斯山与它隔海相望。

萨洛尼卡是希腊的第二大城,它古老而又年轻。我沿着市中心的埃葛娜蒂亚大街自西向东漫步,映入眼帘的是一幢幢高楼大厦,鳞次栉比的商店,繁花似锦的街心公园。宽阔的林荫道,古老的房子,新古典主义的建筑,现代的公寓……历史和现代在这里交汇,却又那么和谐。

漫步萨洛尼卡寻胜,宛如叩访历史的大门。这里有许多经过千百年风雨侵蚀和兵燹之灾后幸存下来的古迹:气象森严的古罗马建筑,金碧辉煌的拜占庭式教堂,巍然屹立的中世纪城墙,都记录着萨洛尼卡的古老文明。

位于城区中心的加莱利斯凯旋门堪称希腊古代建筑的杰作。拱门高约15米,巨大的大理石壁上饰有象征胜利的花冠和歌颂古罗马帝国首领的人像浮雕。这是三世纪末统治希腊的罗马帝国皇帝加莱利斯在击败波斯人后修建的。如今,拱门的南半侧已经不复存在,顶上野草萋萋,扶壁四周的雕像也显得黯然失色。但这座凝结着古代希腊人民的智慧和血汗的凯旋门正是萨城当年曾经盛极一时的见证。

谈起萨洛尼卡这个名字,有一段历史传说。相传,它在古代是一个荒凉的小镇,人称塞马。公元前315年,马其顿国王卡桑德洛斯为了加强统治,把塞马周围的25个小村镇全部并在一起,并以他的爱妻、亚历山大大帝妹妹的名字命名,改称它为“萨洛尼卡”。

在其后2000多年的漫长岁月里,萨洛尼卡曾经多次出现过繁荣,成为马其顿地区的政治文化中心。耶稣的十二门徒之一的圣保罗从亚洲第一次去欧洲传教时,最先访问了这座城市,并在这里创建了欧洲的第一批基督教堂。也许正是它的繁荣兴旺引起外族侵略者的垂涎,使它屡遭兵燹,饱受欺凌。萨洛尼卡曾经先后成为罗马、拜占庭和奥斯曼帝国的属地;在近代,它又先后遭到意大利和德国法西斯的占领。

战后,勤劳智慧的萨洛尼卡市民在废墟上重建家园,使城市的面貌发生惊人变化。在城市建设方面,萨洛尼卡和很多欧洲城市一样也崇尚以旧为贵,市区大多数建筑都只有六层。街道上的古建筑随处可见,更令我惊讶的是,很多现代建筑在设计和建设前也充分考虑到了古建筑的风格,整个城市现代建筑与古建筑相映成趣,显得古朴有加。

今天,萨洛尼卡已经是一个有百万人口的城市,主要发展港口,它是巴尔干地区和东南部国家前往该地区的一个天然海路口岸。作为巴尔干地区的门户,萨洛尼卡已成为巴尔干半岛的经济贸易中心,成为北部希腊的中心,许多国际和地区组织都在这里设立了外交机构,这座美丽的海滨城市人们称它为希腊“陪都”。

萨洛尼卡还有一些著名文化设施,位于赫蒂斯山麓的亚里士多德大学,共有三万多名学生,它的哲学、神学和考古专业在世界上颇负盛名。萨洛尼卡考古博物馆中的亚历山大大帝展览厅展出的珍贵文物,就充分反映了这位古代希腊著名君主在建立东起印度河、西至尼罗河的庞大帝国的复杂经历,以及他对希腊罗马文化艺术的深远影响。置身萨洛尼卡,今天希腊人尊崇文化、努力保护古迹以及继承灿烂文化——淡定从容、悠闲自足的乐观态度,都给我留下深刻而美好的印象。

希腊在欧洲算经济欠发达地区,但进入萨洛尼卡,仍能感觉到当地人的悠闲和生活的富足。尽管城市的街道并不宽广,却十分整洁,生态环境也格外好,海滨是萨洛尼卡的主要风景区。海滨广场,宽阔平坦,风光绮丽。它是40年前由人工填海而成的,如今早已成为萨洛尼卡的文化娱乐中心。无论是霞光曦微的清晨,还是夕阳残照的傍晚,这里的景色都是令人陶醉的。南望,广阔无垠的萨洛尼卡海湾平滑如镜,一片湛蓝;北看,连片的绿色草坪中点缀着簇簇鲜花,像一块五彩缤纷的嵌花地毯。

广场的亚历山大大帝铜像手执长矛,头戴盔甲,英姿勃勃地骑在一匹骏马上。他的双眼注视着远方,仿佛正在挥师远征。傍晚,海滨广场游人如织,熙来攘往。希腊人素有晚间散步的习惯,他们三五成群地在这里悠悠漫步,以消除一天工作的疲劳。人群中时而传来清脆悦耳的叫卖声,流动食品车上边烤边卖的夹肉面包发出阵阵诱人的香味。

在这里的日子,我常爱在广场呼吸新鲜空气,领略海滨之夜的情趣。有时,希腊人会邀我到附近的露天咖啡馆聊天,给我讲他们这里的生活趣事。

(责编:刘建蕊)

猜你喜欢
陪都海滨希腊
夏日海滨
Structural Reliability Analysis Based on Support Vector Machine and Dual Neural Network Direct Integration Method
从“碰碰船”到希腊火
寻找最美一抹蓝——希腊纪行
希腊Baiser餐吧
国民政府迁都重庆的决策与实施
海滨书简
论陪都语境下萧红的重庆书写
金诃 希腊浪漫之旅
评介:丁海斌著《中国古代陪都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