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集纳

2015-05-30 10:48
对外传播 2015年6期
关键词:亚投行命运共同体

《人民日报》国际部国纪平在2015年5月18日《人民日报》发表的《为世界许诺一个更好的未来——论迈向人类命运共同体》一文中认为:两年多来,基于对世界大势的准确把握,对人类命运的深刻思考,习近平主席62次谈到“命运共同体”。那些深蕴哲理的论述告诉世界,中国人民期盼着同各国人民一起,共同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地球家园。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判断,到“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的感言;从“牢固树立命运共同体意识”的号召,到“让命运共同体意识在周边国家落地生根”的部署;从“共筑亚太梦想”的呼吁,到“迈向亚洲命运共同体”的方案,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主席对命运共同体的不断阐释,把握人类利益和价值的通约性,在国与国关系中寻找最大公约数。这是智者的思虑,也是时代的命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国际研究学部主任张蕴岭在《中国经济周刊》2015 年第5期刊发的《“一带一路”要应对三大挑战》一文中认为:让“一带一路”建设进程顺利,取得预期成效,还是有很多挑战,也有不少风险。第一个挑战是减少与消除对中国倡议的疑虑。中国在继续做工作的同时,重要的是做好一些示范工程,让大家看到好处。第二个挑战是如何规避和化解争端与风险。要加强对沿线国家的政治深入了解,做深入的政治工作,对政局变动有预测、有对策,避免因政局变动而使建设受到影响。第三个挑战是算经济账,减少投资风险和损失。“一带一路”建设、亚投行的建设、金砖银行的建设等开局都不错,良好的开局为今后取得好的发展提供了好的基础,对此,我们还是应该有足够的信心。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金灿荣在《党建》2015 年第5期刊发的《亚投行:机遇与责任的复合体》一文中认为:亚投行的建立不是北京与华盛顿争夺全球经济影响力,而是发展中国家与西方经济体的良性竞争。这一平台的搭建,使中国梦同亚洲梦、世界梦有了对接与落地的抓手。不过,作为亚投行的倡导国,中国还需对今后面临的挑战保持清醒认识。一是建章立制的挑战。二是选择项目的挑战。三是避免低效的挑战。作为亚投行的发起者,中国需要推动亚投行借鉴世行和亚开行的经验教训,努力提高效率,这是中国面临的长期挑战。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翻译协会常务副会长黄友义在2015 年5月7日《人民政协报》刊发的《直截了当地讲述中国故事》一文中认为:在可以预料的时间内,中文很难成为世界第一语言,中国人在国际上打交道,大部分情况下不能指望外国人说中文,而是要中国人说外文。即使一些外国人中文生活用语比较熟练,传达中国的政治理念和文化内涵也还是需要倚重外语。这样一来,对于中国的发展和国家形象,翻译的作用就尤为重要。重视翻译工作,支持翻译产业健康发展;珍视翻译人才,加强中外语言专家的合作;以开放的心态,研究、掌握和运用国际话语体系,都是中国进一步国际化,逐步引领国际话语的重要组成因素。

@ 头条新闻:【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主任委员傅莹:中国的成长与“秩序之争论”】在应该构建什么样的未来世界秩序上,中国学者也进行着务实的讨论。大家可能各持观点,但一个共识是:世界已经发生变化,许多旧的概念失去了意义。首先,在当今世界,不同的秩序像过去那样,在各地区隔绝地共同存在、应对不同的问题,这种可能性已经没有了。今天的秩序需要具有开放性,要逐步调整以适应新的现实和多元的观点。其二,再通过大国之间战争的方式实现“权力转移”,重新决定新的力量平衡,也没有可能了,因为世界各国關系已经如此紧密交织。其三,我们所面对的大量新型问题都是全球性的,超越了主权国家和区域的边界。像埃博拉病毒、ISIS、试图乘船从非洲前往欧洲的人们,需要新的思维和新型全球框架或者说是全球秩序,去应对新型挑战。(2015年5月21日20:32)

@南方理论:【麻国庆:建构区域命运共同体的文化支柱】通过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契机,把中国思想中“和而不同”的文化理念推向东南亚社会甚至全球其他国家和地区,建立人类文化共生的心态观,创造和而不同的全球社会。(2015年5月22日 10:42)

@上海论坛:中国前驻法大使、中国外交部外交政策咨询委员会委员吴建民:今天世界的变化可能是人类有史以来最深刻的,中国来到世界舞台中心,就必须号召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有三个关键因素,第一是世界,第二是中国,第三是中国和世界的利益,所以我们提出以合作共赢构建新型国际关系。(2015年5月23日 11:29 )

猜你喜欢
亚投行命运共同体
爱的共同体
命运的更迭
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共同体的战斗
命运秀
命运
命运是否掌控在你手中
多赢共赢的好事情——“亚投行”探析
关于亚投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