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公麟《免冑图》的用线特色

2015-05-30 10:48卜燕翔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15年6期
关键词:李公麟线条特征

摘 要:《免冑图》是北宋画家李公麟的纸本墨笔白描画卷,长223.8公分,宽32.3公分,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该作品画面场景宏大,人物布局疏密有致,动静结合,作者用多变的线条来表现画中人物形态面貌和骏马的结构特点,节奏变化明显。从整幅画中可以看出,李公麟通过《免冑图》把其中的刚柔、虚实、疏密这三个用线特征运用得恰到好处。其画以线写型,以型塑意,布局简单,疏密结合,从中体现出李公麟对生活的观察细致入微。他用不同的线描合理安排画面,使整幅图具有很强的观赏性。李公麟在画中能够把不同线条所具有的特色充分地发挥出来,丰富了民族绘画的形式技巧,对中国画线条综合运用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关键词:《免冑图》;李公麟;线条;特征

李公麟,字伯时,自号“龙眠居士”或“龙眠山人”,北宋著名画家,他开创了“白描”画科,是继唐代吴道子之后在人物画上卓有成就的画家,并对工笔人物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北宋时期佛家、道家思想流行,当时的社会流行“众生平等,复归自然”。李公麟的画风也深受这种风气的浸染,如《宣和画谱》中收录他自己的话:“吾为画如骚人赋诗。吟咏情性而已,奈何世人不察,徒欲供玩好耶?”这就表现了他对画中意蕴的重视。李公麟在人物画表现形式和技法上,特别注重形象表现的现实性和真实性,运用“铁线描”“高古游丝描”等白描手法来塑造形象,以取得“寓意于物不可留意于物”的画面效果。这种只以单纯的线条特征来表现物象的画法十分注重作者的绘画技巧和深厚的文化修养,体现出作者全面而扎实的功底。

《免胄图》又名《郭子仪单骑见回纭图》,属于纸本墨笔白描,是一幅历史故事画卷,长223.8公分,宽32.3公分。此画取材于唐代名将郭子仪争取回纥军,击败吐蕃入侵的史实,《资治通鉴》中详细记载了这次著名的战争。此画经清宫收藏,并有乾隆的题记 “至诚昭揭 ”。所谓免冑, 即去掉盔甲,免除武装的意思,此画尽显其中的真意。《免胄图》场景宏大,人物布局疏密有致,动静结合。从画卷整体看,左边是郭子仪所率领的兵将战马,他们仪容镇定,伫立于旁边;画卷中间则是郭子仪身着便衣,俯身援手以礼相见,回纥统帅下马跪拜的场面;画卷的右端是阵容庞大的回纥大军,他们军容雄壮,神情肃穆。作者用多变的线条来表现画中人物形态面貌和骏马的结构特点,节奏变化明显。此画是以“战争与和平”的历史事件为创作题材,李公麟发挥了自已的绘画才能,真实地再现了宏大的历史场面并赋予其意境,体现了他很高的艺术水准。

《免胄图》的用笔继承了晋唐以来优秀的绘画传统,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著名画家在中国美术史上创造出很高的影响力,如顾恺之的用笔为“高古游丝”,有行云流水之势,吴道子的“吴带当风”艺术风格和兰叶描的创新,陆探微和张僧繇的密体疏体。直到北宋时期,李公麟独创性地把线条作为画面造型和表现的唯一元素,其线条简练而具有气韵。他的个人创作多以墨笔在纸上作画,把这种不着彩色完全以墨笔线描塑造形象的画法称为“白描”。《免胄图》这幅作品以墨笔单线条进行勾勒,作者着重运用了“十八描”中的铁线描、兰叶描和高古游丝描这三种描法。整幅作品不仅凸显了形态各异的骏马,而且把各地域人物面貌也描绘得惟妙惟肖,且不附以色彩的表现形式对物象进行描绘,明快而又高度简洁,仅凭墨线的刚柔、虚实、疏密等变化对物象进行描绘。

李公麟以高度洗练的线描集中地概括表现出既真且美的生动形象——人物和动物,人和马之间有了呼应,极为生动,达到了高超的艺术境界。铁线描法生动再现了骏马的神韵,粗硬劲道而有力。线条根据马的结构需要,精细刚柔变化各得其所,各显健劲之处和不同风采。线条虽细,但细而不弱,笔锋之间衔接紧密,按照马之骨骼进行浓淡染韵,使马的形态健劲生动,流畅洒脱,转弯处顿折和提按,显示出战马风趋电疾之势,把千军万马之势表现得淋漓尽致。李公麟把个人的艺术修养融入到绘画中,作为其提高自我的一种手段,他在线条的运用上朴素洗练,刚柔相济,把画中用笔与事物密切相连,达到超越事物的形象描绘而又给人以独立存在的感觉。

李公麟的线条的提按、转折、刚柔使白描的用笔实现了一种独特的存在价值,他的开创性画法使得与之前的顾恺之的繁密而单一,吴道子的笔劲泼辣,锋芒毕露区别开来。在对人物的刻画上,李公麟通过对线条曲直、轻重和韵律的变化,以线造型,以形传神,使线条从形体的附属中解放出来,使整个图的内容与形式达到了高度统一。特别是在对士兵身上的软质盔甲和迎风飘动的旗帜的描绘中,体现了高古游丝描行云流水之势。作者运用线条的勾画使骏马和人物的不同质感跃然纸上,尽显其民族地域风采,人物众多而面目各有不同。例如画卷中部是郭子仪与回纥首领相会的场面,他一身儒袍,头戴纶巾,气度雍容大方,表情温和而严肃,旁边人物或跪或站,形成强烈的对比。其局部描写中,郭子仪的衣纹褶皱处运用了柳叶描法,笔尖虚起虚收,线条圆润、婉转、流畅,衣纹的虚实感与战马铁线条的刚劲感也产生了强烈的对比,同时重点体现了郭子仪从容大度的名将风范,与免胄之意相呼应。

在人物画的表现上,李公麟的白描手法尤其注重人物的个性和神态,依据不同的人物,展现了不同的阶级特点,运用疏体和密体的表现手法,使意境通过艺术刻画表现出来。这幅画中的线条在疏体和密体上灵活多变地运用是精妙之处,画中右端的密集和中间的疏散,郭子仪的轻装与迎风飘动的旗帜和盔甲的复杂纹理之间又相互衬托,趋于统一。《免胄图》虽然在刻画战马、兵器、人物中用笔较细,但是笔线之间强劲有力,顿挫明显,配合双方人物和战马的不同之处的描绘来体现实物的质感,在线条转折中来表现人物的微妙变化。纵览画卷整体,集中的密体和大片的空白,而局部刻画之处线条细而连贯,笔锋转折之处又有抑扬顿挫之意,对比之意强烈,疏体和密体之间展现自如。画中线条简单朴素,用单一的线条变化来表现画中的意境,使画中意境生于形象,能直截了当让观者进入状态,并主动把更多的想象空间留给观者。

李公麟追求细致观察,生动刻画,特别是他的线条有别于顾恺之的“雨润柳条”和吴道子的“苍劲古松”的笔锋味道,其独创的运用线条的变化来展现人物风貌意蕴,使白描在表现力上更加丰富,运用更加广泛,把这种艺术形成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从描绘实物的传神到意境突出这一变化,反映了李公麟在白描这一艺术表现形式方面的创新,也符合了谢赫《画品》之“六法论”中的“气韵生动,骨法用笔”。他把单一的线条赋予不同的意味,将线条的骨感揉入到画面的人和物中,由线写型,由型表意。这种白描手法的变化使线条极富韵律,能依据不同的人物和背景,把线条的表现力发挥得淋漓尽致,将画中之“意”突显出来,把“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这句话用到极致,从而达到以意书画,画显方意的统一。

总之,从整幅画中可以看出,李公麟通过《免冑图》把其中的刚柔、虚实、疏密这三个用线特征运用得恰到好处。其画以线写型,以型塑意,布局简单,疏密结合,从中体现出李公麟对生活的观察细致入微。他用不同的线描合理安排画面,使整幅图具有很强的观赏性。正如文献记载:“大抵公麟以意为先,布置缘饰为次。”这种独特的艺术创造,拓展了中國的传统绘画形式,是李公麟对中国画的发展的巨大贡献。唐代张彦远说:“夫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必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这句话充分肯定了线条在中国画中的重要性,线条是贯穿于国画艺术创造的始终,纸本白描的创新在画坛上作为一个重要的艺术形式也在不断地推动着中国绘画艺术的蓬勃发展。李公麟在画中能够把不同线条所具有的特色充分地发挥出来,丰富了民族绘画的形式技巧,对中国画线条综合运用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参考文献:

[1][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7.

[2]俞剑华.中国古代画论类编[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2005.

[3]于安澜.宣和画谱[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

[4]薄松年.中国美术史教程[M].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

[5]李泽厚.华夏美学[M].合肥: 文艺出版社,1999.

[6]云告.宋人画评[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4.

[7]王朝闻.中国美术史·宋代卷[M].济南:齐鲁书社出版,2000.

作者简介:

卜燕翔,西华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李公麟线条特征
宋 李公麟 五马图卷
李公麟《五马图》首度公开亮相
本期拉页
线条之美
如何表达“特征”
不忠诚的四个特征
坚持不懈的李公麟
抓住特征巧观察
大可:把线条玩到极致
烧脑的线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