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预决算编制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2015-05-30 10:48于慧芳
中国市场 2015年6期
关键词:绩效

于慧芳

[摘 要]高校资金顺利运行是高校教学活动正常运行的有力保障,然而,现在高校中大部分财务管理缺乏科学体系,预决算成为高校管理的瓶颈,其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高校整体的正常运转。本文立足于高校财务预决算实际,通过对财政预算管理的认真分析,为高校财务管理出谋划策。高校应当高度重视财务管理,吸收借鉴政府财政预决算编制体系,建立符合高校实际情况的财务编制体系,为财务管理提供科学的保障。

[关键词]高校财务预决算;收入与支出;绩效

[DOI]10.13939/j.cnki.zgsc.2015.06.057

政府对高校财务负责,教育部门在对高校进行财务拨款时反复强调,高校管理者要高度重视财务预决算的管理,建立符合本校实际的科学的编制体系,促进资金的有效利用。但是,由于高校领导对财务预决算管理的忽视,加之预决算绩效考评机制的欠缺,导致高校财务预决算的地位大幅度下降。高校各部门都应该积极财务预决算,但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只有财务部门参与,这对财务运行而言十分不利,高校资金执行力度难以达到预期水平。笔者深刻认识到这一问题,并将财务预决算运行中具体的症结做出如下分析:

1 预算编制中存在的问题

1.1 收入方面

高校收入由财政拨款、预算外收入以及其他收入构成。财政拨款由政府提供资金支持,每年度资金数量基本一致,相较于其他两项收入具有一定的稳定性。高校学费收入包括学生学费和住宿费,其根据学校招生数量存在一定差异,高校对该项资金收入无法做出准确的资金预算,只能根据往年平均水平做出推测,这种推测与实际收入情况存在一定出入。高校其他收入包括培训收入、捐赠收入、附属单位交费等,该项收入涉及范围较广,项目繁杂资金数量不等,因而高校财政部门很难准确对其收入状况作出有效预算。

1.2 支出方面

针对财政预算管理,目前高校普遍采用基数预算法,指的是将基数和增长率相加。在预算编制过程中,将去年资金支出视为今年资金支出的基数,并加上今年预算支出,得出今年资金支出数目。基数编制法虽然简单易行,方便高效财务人员的工作,但其缺点也是有目共睹的。首先,基数编制法缺乏规范性与科学性。高校人数随着毕业生的离校和新生的入校会发生很大变化,如果机械性的以上一年度财政支出为基础进行财政预算,则会出现很多不公平现象,高校资金执行力难以切实落实。其次,资金管理松散,预算膨胀趋势难以遏制。在原有资金基数上会为资金留下很大缺口,超出本年实际支出的财务预算会被分配到不合理用度中,直接导致资金的浪费,加重了预算膨胀的趋势。在基数预算法的实施中,高校票据很难真实反映高校资金流动状况,过度水分的掺入导致预算资金与实际支出存在很大差距,这造成了高校资金状况的混乱,难以为高校合理配置资金提供科学有效的借鉴。

2 决算编制中存在的问题

2.1 年度预决算存在很大差异

受财政体制的影响,我国高校预决算在涵盖期上存在一定差异,年度预算是从7月到次年6月,而年度决算则按照自然年度划分,时间上的差异直接导致两者的脱节。本来预算和决算是对高校财政资金用度的管理,两者时间上的差异导致在任何时间内都无法比较,因而财务资金执行力度也难以看到,这在一定程度上为高校资金用度带来一定混乱,资金优化配置也受到影响,于高校发展而言是极为不利的。

2.2 有效考核机制缺失

针对高校财政预决算编制出现的一些问题,财政部颁布了相关法规对这一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管理,并从六个方面对预决算的编制提出了要求。但仔细研读不难发现,这些要求集中注意于形式上,对内容涉及较少,针对财务资金的有效利用状况、支出状况以及资金使用效果法规没有明确的意见,因而,该法规难以从根源上解决财务预决算编制混乱的问题。

2.3 核算、管理功能地位倒置

由财政部制定的决算编报系统仅仅将目光聚焦于支出和收入的编制,这直接导致了高校报表填制局限于会计核算。高校将收支状况编制成报表,而对财务成本的涉及却十分少,甚至为实现报表的“美观”,财务人员还对报表进行处理,通过对际金额的调整使得财务报表能顺利通过审核。

3 解决预决算编制问题的对策

3.1 实现编报时间的统一,规范预决算的编报

高校应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以学年为基础统一预决算编报日期,因为学校的财务支出主要集中于学年内,时间的统一能有效加强高校财务管理。预决算涵盖期间的统一方便财务部门的工作,同时还可以实现预决算的纵向比较,通过比较能很快发现资金用度中存在的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高校要提起高度重视,及时制定跟进措施,为预决算运行提供良好的保障。此外,预决算最佳编报时间应为新生入校后,因为这时学生缴纳学费已经入账,财务部门能真实记录高校资金收入状况,这能为高校预决算提供科学的编制依据,同时还能有效提出学费中存在的“水分”。

3.2 基本预算模式实现由基数预算向零基预算的转变

零基预算全称以零为基础编制计划和预算的方法,指的是,预算不以往年财务支出为根本出发点,而是将注意力集中到今年各项活动中的财政支出,通过对项目的社会在零的基础上科学推测今年资金用度,进行预算编制。零基预算模式是对传统预算的变革与创新,其打破了传统预算模式的局限性,提升了财政部门对资金的管理力度,保障资金流动的顺畅性,同时提升了资金执行力,实现资金的优化配置。

3.3 实现高校预决算与上报财务部预决算的统一

高校财务管理应秉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对资金用度做出科学合理的编制。高校财务部门要认真管理高校资金,实现高校预决算与上报财务部预决算的统一,这是其良性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只有这样财务部门才能对高校财务有真实的了解,对高校资金流动进行有效监督,同时对下一年度高校拨款做出适当调整。因而,高校为进行预算编制时,需要打破传统以自己为中心的模式,要广泛收集信息,激发各个部门的工作热情,制定符合高校实际情况的、高效合理的预算,并在此基础上根据财务部门的要求上交报表。高校财务报表要与上交于财务部的报表在内容上保持一致,如此才能实现预决算功能。

3.4 加强管理,制定预决算绩效体制,实现高校管理者业绩挂钩,拓宽管理者的绩效考核范围

高校管理者对于财政工作以及财政人员的重视不够,这导致高校财务工作者在高校中的地位较低,这一情况的解决需要教育部和财政部的通力配合,在两者配合监督下,实现财务人员管理效果与绩效的挂钩,高校提升绩效高员工的重视程度,如此,财务人员的管理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财务管理也会更上一个台阶。

3.5 财务报表要在财务核算的同时格外重视对财务的管理

高校的管理者要对资金用度熟悉,不仅要知道资金收支状况,也要知道资金的来源以及资金花费去向和多少,通过对资金花费与项目效益的比较计算资金的执行力度。报表的范围也应随着时代的发展有所拓展,在收支项目外还应增设资产运营质量、偿债能力以及发展潜力等方面的数据指标,全方面提升高校财务管理水平,为高校资金顺利流动创造良好条件。

财务部已经充分认识到了高校预决算编制体制中存在的问题,其从实际出发对预算编制方法进行了符合时代潮流的变革,强化了绩效评价和项目管理功能。高校也积极响应财政部的号召,对财务管理进行了适时的改革,通过建立会计核算中心,对全校收支状况做出了整体的核算,这种成体系的管理对高校资金顺利运转大有好处。高校财务工作是财政部门预决算体制的一部分,应该接受财务部门的监督,积极进行预决算编制的创新,提升资金执行力。高校要重视财务管理,建立科学的财务预算管理长效机制,为资金良性运转提供保障,进而提升高校资金的合理配置,促进高校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小巧.浅议高校财务的预算管理与执行[J].会计师,2010(4).

[2]李英.关于深化高校部门预算改革的探讨[J].会计之友(上旬刊),2009(4).

[3]凌艳平.高校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经济视角(下),2009(4).

[4]刘霞.对加强报社收入支出管理的思考[J].中国市场,2012(40).

[5]龚敏.浅析利息支出在土地增值税筹划中的运用[J].中国市场,2012(14).

[6]项典典,李洪,范新河.企业协同文化对营销绩效的影响研究[J].中国市场,2014(43).

猜你喜欢
绩效
2015年度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专项资金绩效评价报告
“营改增”对水上运输业上市公司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