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辽宁高校志愿者服务组织协调管理机制研究

2015-05-30 22:53韦丽娃王恩辉李勇
大学教育 2015年6期
关键词:组织协调志愿者高校

韦丽娃 王恩辉 李勇

[摘 要]目前全国高校志愿者服务开展得如火如荼,辽宁省各个高校的志愿者服务活动形式多样,收效明显。构建辽宁高校志愿者服务组织协调管理机制,需要志愿者服务组织活动深入群众,切合实际;加强志愿者服务团队工作作风;健全完善志愿者组织协调管理制度。

[关键词]志愿者 组织协调 高校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6-0050-02

辽宁某大学积极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通过倡导“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以注册、自愿、有组织服务为主要形式,以全体学生为志愿者,以启动“雷锋精神种子”工程为契机,发扬“用雷锋精神建校育人”的光荣传统,在校园内外开展各种形式的志愿服务活动。服务的宗旨在于立足学校,服务社会,致力于提高志愿者的综合素质,创造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树立高校大学生的良好形象,为构建和谐社会不懈努力。

一、基本情况简介

在校团委的领导下,成立志愿服务总队,下设若干志愿者分队、若干直属组,各分队、直属组在总队的指导下开展工作。总队长、副总队长由校团委指派具有一定志愿服务经验的专人担任。总队下设秘书处、组织联络部、新闻宣传部、项目管理中心、培训部,各部门依托本岗位开展工作,对总队各方面进行管理,统筹全校志愿服务活动。

每个二级学院成立志愿服务分队,学院分队接受总队与学院团委的双重管理,依托学院现有志愿服务社团进行组建,志愿者人数按照学院学生人数自行规定。为确保志愿服务活动优质化、高效化,志愿服务总队将招募常驻志愿者,以总队考核与分队推荐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招募,志愿者人数不超过200人。

直属组是由各级优秀青年组成的志愿服务队伍,由总队直接管理,从各方面开展专项志愿服务,起到先锋表率作用。组由总队按照服务需求临时组织,没有固定组织结构与服务人员,组长由总队指派在专项领域具有一定成就、思想作风过硬的专人担任。

(一)工作范围及职能

1.工作范围。负责协调指导各志愿服务队开展志愿者服务实践活动,提出参与志愿活动的具体工作计划和工作措施;负责协调管理各级志愿服务队的日常工作,组织队伍间的交流活动;负责总结推广志愿者服务活动经验,与各兄弟院校、各级团组织的志愿服务组织进行交流协作。

2.工作职能。校学生会志愿服务总队是全校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唯一的官方认证机构,负责全校大学生志愿服务类型与时长的认定工作;负责整合全校志愿服务资源,为全校志愿服务类学生团体提供咨询、指导等服务,为学校志愿服务工作做战略性规划;负责培养大学生的公民意识、奉献精神和社会实践能力,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负责为具有特殊困难以及需要帮助的社会成员提供服务;负责规划、组织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指导、协调全校各类志愿者组织开展工作;负责表彰和奖励志愿服务先进典型,维护志愿者组织及志愿者的合法权益,推动志愿服务法制化。

(二)组织结构

1.服务基地。辽宁某大学大学志愿服务总队高度注重志愿者素质的提高和服务质量,以系列培训为主要手段,系统地开展了志愿服务基本知识培训、资深志愿者交流培训、文化素养和科学素养培训等活动。学校现有学雷锋基地30多个,与多家单位结成共建单位,通过深入开展“三走进三服务”主题实践活动,号召广大学生党员走进农村、走进企业、走进社区,服务科学发展、服务城乡基层、服务人民群众,使雷锋精神的种子深深扎根于学校驻地。通过开展送文艺到百姓家门口,丰富社区居民的业余文化生活;通过慰问空巢老人,使他们感受和谐社会的温暖;通过开展形势任务和法律专题讲座,为社区居民解疑释惑。

2.志愿者类型及培训。凡具有校学籍的全日制本、专科学生,具备相应志愿服务技能或其余专长,热心公益事业,自愿从事志愿服务,并遵守国家、学校的各项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均可向各级志愿服务队伍提出申请,登记、注册后成为志愿者。

根据服务对象的不同,志愿服务总队志愿者可以分成支教志愿者、助残志愿者、科技志愿者、环保志愿者、社区服务志愿者、老人服务志愿者等8种类型。

建立志愿服务培训中心,统筹全校志愿者培训。类型包括:志愿精神培训、基本礼仪培训、基本业务培训。

二、取得的成果及社会评价

(一)开展的各种志愿者服务活动

1.共青团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行动。辽宁某大学的青年志愿者们与农民工子女学校结对帮扶,围绕学业辅导、亲情陪伴、感受城市、自护教育、爱心捐助等方面开展志愿服务,用爱为农民工子女快乐成长撑起一片蔚蓝的天空。

2.大型赛会志愿者。2008年以来,共青团组织动员广大青年踊跃参与大型赛会志愿服务。辽宁某大学青年志愿者的身影出现在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沈阳全运会的赛场和上海世博会的会场。

3.坚持定期开展志愿服务主题活动。学校坚持利用每年“3.5”学雷锋日、重阳节、建军节、“12.5”世界志愿者日等传统节日,开展全校范围的主题奉献日活动,以家政、医疗、环保、慰问等形式为社区居民、老年人等社会群体提供志愿服务百余次。以“弘扬雷锋精神,做文明使者,树时代新风”为主题的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月已连续开展5年,志愿者参与人数达8万人次,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主力。

4.围绕突发事件和大型社会活动开展志愿服务。在2007年特大暴雪、2008年特大地震灾害和2010年舟曲泥石流、西南地区特大旱灾中,某校大学生青年志愿者反应迅速、积极行动,在校团委的带领下,自愿捐款,自发报名参加抢险突击队,参与抢险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

(二)效果及社会评价

辽宁某大学团委的志愿服务工作在如火如荼开展的同时,也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先后荣获“全国五四红旗团委”、“第八届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组织奖”、辽宁省“雷锋号”等荣誉称号,连年被评为辽宁省志愿服务先进单位;校思源社团、校阳光青年志愿者协会、校大学生学雷锋理论与实践协会等社团分别获得“辽宁省大学生学雷锋先进集体”、“辽宁省大学生志愿服务先进集体”等荣誉。校、院两级志愿服务类社团成员及共青团工作者曾先后多次获得“辽宁青年志愿者行动”优秀个人奖、“辽宁省大学生学雷锋先进个人”、“辽西北计划”先进个人等荣誉。

三、构建辽宁高校志愿者服务组织协调管理机制的几点建议

(一)志愿者服务组织活动要深入群众,切合实际

增加大学生志愿者与地方各级团组织以及各种社会服务团体的合作,建立青年服务网络,充分利用大学生志愿者所掌握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不失时机地组织与开展各种形式的志愿活动,重点帮助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将临时活动与长期服务相结合,将“一助一”模式与群体扶助形式相结合,通过大学生志愿者们的实际工作,提升志愿者的形象,增强大学生志愿者社会影响力。志愿者应及时针对改革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社会问题,大胆创新,不断探索,在实践中寻找服务社会、完善自我的最佳结合点,不断开拓青年志愿服务的新方法、新途径,树立自我形象,吸引社会各界对大学生志愿者事业的重视和支持,吸引社会上对志愿者事业有用的资源,使志愿者活动得到一定的物质和资金的支持。另一方面,注意合理运用动全社会现有的资源,将其注入于志愿者事业之中,为青志活动提供各种方便。这样有助于解决青志活动所遇到的困难,加快大学生志愿者的发展速度。

(二)加强志愿者服务团队工作作风

志愿者服务要外化于形,不断加强和改进志愿者服务团体的工作作风。一是要加强学习,学习理论知识,更要学习和找到用理论指导实践的具体方法和途径,团干部要力争多做事、做难事、做成事,这样才是最好的学习。二是加强调研,从我做起,真正深入到基层团组织,到青年学生中去,了解他们的困难和需求。三是求真务实,要力戒形式主义,讲实话、办实事,这样才能让青年信服、响应。

(三)健全完善志愿者组织协调管理制度

志愿者服务要固化于制,不断完善志愿者服务体系。一是固化志愿者服务实践基地;二是固化志愿服务机制;三是固化经费支持;四是固化先进典型培养模式。

健全完善管理制度,继续做好会员登记、年审、培训等管理工作;强化会员的组织观念,提高会员的责任感;在现有志愿者两证的基础上,设计、印制志愿者手册;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建立完善基层志愿者队伍;吸纳有专业特长的志愿者充实内部建设,以更好地组织、协调、落实协会各项工作的开展,扩大基层志愿服务组织网络覆盖面。

[ 参 考 文 献 ]

[1] 李志.高校志愿者服务组织管理的长效机制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

[2] 沈洁.志愿者組织的运行机制研究——以嘉兴为例[M].上海:海交通大学,2008:167.

[3] 李勃.国内外青年志愿者组织机制比较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09(4).

[4] 丁元竹.充分发挥志愿服务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积极作用[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7).

[责任编辑:陈 明]

[收稿时间]2014-11-17

[基金项目]2013年度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自选课题“创建辽宁高校志愿者服务机制研究”(L13DZZ075)阶段性成果;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一般课题“新形势下创建高校实验技术团队研究”(JG13DB010)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韦丽娃(1962-),女,广西柳州人,辽宁石油化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学士,高级实验师,研究方向:实验教学研究、辅导员管理。王恩辉,男,经管学院工程管理系1201班学生。

猜你喜欢
组织协调志愿者高校
志愿者
我是志愿者
为志愿者加油
我是小小志愿者
试论水利工程建设中的组织协调工作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学生党支部与团支部班委会协同工作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