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衡和谐”生态思想研究

2015-05-30 06:23李新元
大学教育 2015年6期
关键词:生态意识启示

[摘 要]《伍尔夫生态思想研究》是申富英教授推出的一部重量级作品。该书深刻挖掘伍尔夫生态意识的内涵与特点,系统阐述了伍尔夫作品中体现出来的以“平衡和谐”为基点的生态意识,对伍尔夫作品中的人物及其本人的生态思想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诠释。从新颖独特的生态学研究视角、科学实用的原型人物研究方法、“平衡和谐”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启示等三个方面,可以分析、论证该书出版的意义与价值。

[关键词]生态意识 人物原型 启示

[中图分类号] I56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6-0162-02

申富英教授出生于1967年1月,现任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主要从事英美现代主义文学的研究,并且在该领域颇有建树,是国内英美文学研究领域的后起之秀。2011年7月申富英教授推出了力作《伍尔夫生态思想研究》,在国内外伍尔夫研究领域引起了巨大反响。该书首先探讨了伍尔夫作品中主要人物的生态意识觉醒,指出重建生态和谐之路的关键是“走出虚无,寻求和谐”;然后从构建精神生态和谐、社会生态和谐、人与社会生态和谐、文明与自然生态和谐、人与自然生态和谐等五个方面系统阐述了伍尔夫作品中体现出来的以“平衡和谐”为基点的生态意识,对伍尔夫作品中的人物及其本人的生态思想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诠释。

一、新颖独特的生态学研究视角

伍尔夫是20世纪最优秀的女作家之一,也是布鲁姆斯伯里文化精英集团的核心人物和女权主义运动的先驱。她的意识流小说构思巧妙、文笔细腻,既有散文的风格,又有诗歌的意境,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意识。许多国内外知名学者对伍尔夫情有独钟,伍尔夫研究一直是英国文学或现代主义文学等学术讨论会上的焦点与热点话题之一。我国著名学者瞿世镜、伍厚恺、易晓明等深入研究了伍尔夫的生平传略、创作思想与表现手法,以及伍尔夫作品中所揭示的社会主题与主要人物的性格分析等,先后出版了《意识流小说家伍尔夫》《弗吉尼亚·伍尔夫:存在的瞬间》《优美与疯癫:弗吉尼亚·伍尔夫》等专著,从文本与文学批评的角度对伍尔夫本人与她的作品,以及她的意识流小说理论等做了详尽的解读,涉及女性主义、心理学研究、美学意义探讨等多个角度,重点集中在伍尔夫小说理论研究、创作实践研究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研究等三个方面。[1]而申富英教授在近二十年讲授和研究伍尔夫作品的基础上撰写的《伍尔夫生态思想研究》一书,独辟蹊径,以伍尔夫的杰出作品《达洛卫夫人》《到灯塔去》《海浪》《奥兰多》等小说为例,深入挖掘了作品中包含的关于自然生态、社会生态、人际生态以及自我微观生态危机方面的信息,阐释作品中主要人物的生态意识,指明了重建和谐生态世界的途径;进而总结出伍尔夫生态意识与当下生态思想理论的共同之处:相互渗透性、时空延续性和动态平衡性。[2]

在解析伍尔夫的生态意识时,“恐惧”是一个贯穿始终的关键字眼。人类是自然界中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改造自然、保护自然最能动的因素,但是在人类的内心深处却隐藏着对自然的恐惧。这种恐惧首先来自于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因为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贪婪的人类侵占了大量的土地,疯狂地砍伐森林,无休止地开采煤和石油等不可再生资源,甚至为了掠夺更多的财富而自相残杀。人类在获取了巨额利润的同时,也招致了大自然的无声报复。地震、海啸、暴雨、干旱每年都会夺去数以万计的生命,而在肆虐全球的自然灾害面前,人类显得那样的渺小和无助。其次,人类不得不遵循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无论是曾经叱咤风云的英雄,还是平凡如草芥的小人物都无一例外地慢慢走向生命的终点。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也不会因为国家或者政权的更替而改变,在滴答作响的时钟面前人人平等。尽管这种朴素的生态主义思想在伍尔夫的作品中尚处于萌芽状态,

但对于一位生活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知识分子来说,生态意识的觉醒标志着她的社会价值已经远远超越了作家本身。面对饱经第一次世界大战蹂躏的满目疮痍的世界,强烈的危机感和责任感使伍尔夫陷入了对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人的精神生态失衡问题的思考,平衡、和谐、与大自然友好相处的思想越来越清晰地体现在她的作品中。在《伍尔夫生态思想研究》一书中,申富英教授将伍尔夫与生态学研究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填补了国内外伍尔夫研究的空白,具有极强的开拓性和创造性。

二、科学实用的原型人物研究方法

作为一名女性学者,申富英教授以其特有的敏感和细腻的笔触,加上缜密的思维和严谨的治学态度,把伍尔夫作品中的人物分析得入木三分。她从小说的一个个细节中捕捉、发现人物潜在的生态意识,提炼、升华他们的生态思想,总结、归纳他们的和谐生态自然观。通过解析伍尔夫笔下的人物,申富英教授揭示了作者隐藏在文本中的强烈的生态意识,并对其生态思想的内涵和特点进行了详细的解读。

《伍尔夫生态思想研究》的第一章以伍尔夫的代表作品《达洛卫夫人》中的几个主要人物为原型,从四个方面探讨了他们生态意识的觉醒。小说的女主人公达洛卫夫人举止从容,衣食无忧,但她在大本钟敲响前会感到提心吊胆。从这个细节中,申富英教授读出了人类对自然的恐惧,因为大本钟是时间的标志,而“时间的无情流逝是大自然无情的最好体现,也是人类对自然敬畏的主要原因”。[2] 另一位主人公赛普蒂默斯·史密斯害怕医生威廉·布雷德肖爵士,甚至为了躲避他跳楼自杀。病人敢于直面死亡,而害怕面对治病的医生,因为医生代表着权威,是权力的象征。申富英教授把赛普蒂默斯和布雷德肖之间的关系看做是当时英国社会上层权威和下层平民之间关系的缩影,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与社会生态关系的恶化。[2] 小说中的彼得是一个不被人认可的典型人物,尽管他对生活充满热情,但由于他一事无成,周围的人都把他看成是“失败者”。这种人与人之间信任与理解的缺失恰恰是申富英教授所描述的“人与人生态关系失衡”的表现。达洛卫夫人表面上优雅体面,但内心深处常常充斥着不满与仇恨。申富英教授把这种“本我”与“超我”的矛盾与冲突归结为“人与自我生态关系失衡”或“人类的微观世界的生态失衡”[2] 造成的恶果。综上所述,申富英教授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和超凡的理解力,从伍尔夫小说的字里行间,特别是从人物原型的举手投足、言谈话语、心理活动中,找寻生态意识的闪光点,同时对伍尔夫的生态思想做出了积极与肯定的评价。

三、“平衡和谐”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纵观国内外的伍尔夫研究不难发现,学者们更多的是聚焦伍尔夫的创作主题与表现形式,对她高超的写作技巧、别具一格的时空结构与行云流水般的意识流语体倍加推崇,普遍认为她的作品缺乏政治性,对社会问题漠不关心。申富英教授勇敢地对这一观点提出了挑战,她在《伍尔夫生态思想研究》一书中指出,尽管19世纪末20世纪初生态观念尚未成形,但伍尔夫等具有超前意识的知识分子已经意识到西方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人类精神生态失衡的问题,开始在作品中有所体现;她同时指出,伍尔夫与同时代的其他现代主义作家的区别在于,她在作品中不仅关注了生态失衡的问题,而且她致力于探讨建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人与自我之间生态和谐的途径,[2] 以期结束混乱局面,重建人类社会的新秩序。因此,申富英教授高度评价伍尔夫的生态思想“具有现代性、超前性和深刻性”[2],其核心内容就是“平衡和谐”。[2]

21世纪的今天,随着人口增加,环境污染日益加剧,我们不得不咽下生存环境逐渐恶化的苦果;随着手机、互联网等现代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淡漠;随着物质财富的增加,人们的精神生活愈加空虚,没有信仰,道德水平低下,社会责任感缺失等。这一系列问题从表面上似乎毫无关联,但究其本质我们发现,它们都是生态失衡或生态危机的突出表现。如何平衡生态或如何摆脱危机?申富英教授通过《伍尔夫生态思想研究》一书告诉我们,伍尔夫已经利用她的作品给后人指明了重建生态和谐的道路,那就是“走出虚无,寻求和谐”,其最终目的就是达到人与人、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平衡和谐共处的境界。这种认识与我国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是一致的,因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都要以和谐为基础,以和谐为条件。因此,《伍尔夫生态思想研究》一书中总结的“尊重个性,珍视自我”、“广施仁爱,追求融合”、“众生平等,师法自然”、“反对战争,专气致柔”等构建生态和谐的原则依然具有现实意义。

国内外的伍尔夫研究历时八十余载长盛不衰,新的观点和阐释方法层出不穷,方向涉及生物科学、心理分析学、后现代和后殖民主义等。这种多学科、跨视角的综合性研究不仅使伍尔夫研究向纵深方向发展,而且进一步稳固了她在英美文学乃至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3]《伍尔夫生态思想研究》一书是申富英教授二十余年心血的结晶。它在系统总结前人的伍尔夫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当下较为流行的生态批评的角度,深刻挖掘伍尔夫生态意识的内涵与特点,为后来的学者们探索了一条新的研究道路。该书的出版发行意味着我国的伍尔夫研究又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在推动国内外伍尔夫研究的发展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 注 释 ]

[1] 高奋,鲁彦.近20年国内弗吉尼亚·伍尔夫研究述评[J].外国文学研究,2004(5):37.

[2] 申富英.伍尔夫生态思想研究[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11.

[3] 潘建.国外近5年弗吉尼亚·伍尔夫研究述评[J].当代外国文学,2010(1):131.

[责任编辑:钟 岚]

[收稿时间]2014-12-11

[作者简介]李新元(1972-),女,副教授,硕士,山东科技大学英语教师,长期从事大学英语教学,研究方向:英国文学。

猜你喜欢
生态意识启示
人对自然的暴力
解析小说《白鲸》的生态意识和德性伦理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生态意识渗透
国外跨境电子商务税收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商业银行受余额宝的影响和启示
如何提升公民生态意识
《白噪音》小说中的生态意识分析
论壮族山歌的生态意蕴与民族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