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慕课”成为课程重修的“主战场”

2015-05-30 06:23张兵令
大学教育 2015年6期
关键词:重修慕课自主学习

[摘 要]高校推行学分制改革后,学生实行弹性学制,不及格的课程可以通过重修完成。由于重修学生人数较多,时间难以统一,涉及课程多,师资相对较少,单独安排此类教学班存在困难。“慕课”的出现,对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挑战,以教为中心的课堂将转为以学为主。“慕课”以知识点为单元,将课程“碎片化”,适合学生合理利用“碎片时间”。将“慕课”应用到课程重修中,是必要且迫切的。

[关键词]慕课 重修 教学过程信息化 教学管理信息化 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 G434[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6-0178-02

我国高校推行学分制改革,以学生为主体,实行选课制,允许学生跨学科、跨院系、跨专业、跨年级选课,给学生充分机会熟悉各个专业,进而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专业方向。学生要完成学业,必须修读并获得该专业指定模块的课程学分,但是部分学生因为基础偏差,或者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等原因,在课程考核中不及格,这时就需要通过重修来完成毕业学分的修读要求。

一、组织不及格课程重新学习面临的困难

目前,上海杉达学院不及格课程的重新学习主要采用三种方式:单独开设重修教学班、跟随下一届教学班重修、个别辅导形式完成重修。虽然,重修方式可以选择,但是实际操作还是存在很多挑战。从表1中可以看出,参加不及格课程重修的学生人数逐年递增,涉及的课程不断增多,重修的组织和管理工作压力越来越大,主要存在以下几个瓶颈:

表1   上海杉达学院金海校区近四年课程

重新学习情况统计表

(一)教师难请

学校一般都是提前安排任课教师的教学工作,等到开学要安排单独重修班时,教师工作量已满,没有了积极性。另外,因为参加课程重修的学生普遍基础较差,积极主动性不高,任课教师感觉吃力不讨好,也不愿意开设重修课。

(二)课程难排

因为学生平时自己正常要上的课程比较多,每学期约10门课。另外,需要重修的学生分散在各专业、各年级,能够找到共同的时间上课几乎不可能。如果是跟随下一届教学班重新学习,就更难做到上课时间不冲突。

(三)学生厌学

参加课程重修的绝大多数学生基础比较薄弱,学习主动性不够,学习方法欠妥,对课程不感兴趣,存在应付心理。

(四)课堂难管

单独开设的重修班学生来自各专业、各年级,且人数较多,同学之间互相不熟悉,任课教师管理课堂比较困难。有的教学班人数多达到300人,上课点名几乎不可能,只能靠学生自觉参加教学活动。另外,学生上课时间冲突的情况无法避免,学生缺勤、缺作业等情况不容乐观。

二、“慕课”送来“及时雨”

(一)什么是“慕课”?

“慕课”(MOOC)是Massive(大规模的)、Open(开放的)、Online(在线的)、Course(课程)四个词的缩写,是新近涌现出来的一种在线课程开发模式。通俗地说,慕课是大规模的网络开放课程,它是为了增强知识传播而由具有分享和协作精神的个人组织发布的、散布于互联网上的开放课程。

“慕课”以知识点为单位,把课程切分成若干个模块,每个模块约15分钟的视频,供学生在线学习。同时结合网上提问、线下答疑、定期研讨、阶段测验等手段,完成课程学习。“慕课”时代已经来临,其在教育技术上的根本突破在于实时交互和大数据,这使得“慕课”与此前的远程和在线教育有本质上的差别,从而形成了一场真正的教育革命。

(二)“慕课”的优点

1.利于学生合理安排“业余”时间,学习变得更加主动、灵活。由于“慕课”短小精悍,学生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碎片”时间,自主安排学习时间和学习内容,学生的学习变得更加主动和自由。

2.利于学生查漏补缺,重点消化吸收自己的薄弱环节。利用“慕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需要学习的模块。因为是在线学习,模块的学习次数不做限制,不用担心和别人的进度是否匹配等问题,有利于学生反复学习薄弱模块。

3.利于教研室提高课程的整体授课水平。“慕课”采用的是知识点教学,不同知识点分给不同的教师讲解,利于教师集体备课,取长补短。“慕课”要求老师对教学主题有热忱、有动力,对学生有热情。

4.利于学生提高自我管理、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

“慕课”是自由灵活的,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度和时间安排做好计划并经常做好自我检查,从而完成学习,无形中提高了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和自我监督、自我反省的能力。

(三)如何推动校内“慕课”与重新学习的结合

1.以单独开班形式,给任课教师计算工作量,推动线上学习与线下讨论相结合。学生的不及格课程如果采用“慕课”方式重修,单纯在线上学习,学生在遇到问题时,就无法得到及时的反馈。“慕课”线下学习部分以单独开设重修班的形式开设,一般安排4次线下辅导答疑和讨论课。线上线下相结合,利于学生完成学分修读。

2.注重平时的“听课”记录,将平时考核与期末考试相结合。“慕课”的出现使得课堂管理成为新的挑战,虽然我们可以“记录”学生打开视频的起止时间和进度,但是如何确保学生是在“播放”视频,还是在用心“学习”视频?在制作“慕课”时,要求教师在视频中插几个小问题或者小作业,要求课后学生将自己的答案上传到网站,便于平时成绩的考核。

3.聘用高年级同学协助做好线上讨论和问题收集工作。高年级的学生如果某门课程的成绩绩点是4.0,且愿意做本课程小导师的,学校可以聘其为重新学习的学生做好线上讨论、问题解答和汇总、上传作业的批改等工作。学生之间沟通起来更加方便,理解问题的角度相类似,可以有效地做好课上、课后的辅导工作。

三、“慕课”引入重新学习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设想

(一)如何管理学生和课堂的问题

与传统的课堂教学不同,学生的学习过程变得难以监控,学生需要自觉制订学习计划,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并做好自我监督和管理。可以利用网站现有的视频播放记录、学习进度记录,查看学生的学习进度,同时,也可以在视频中加入小题问或者小作业。

另外,线下讨论课需要教师精心准备,结合知识点的要求和学生在网上的讨论和作业情况,做好讨论主题的设计,确保线下讨论有效进行。

(二)学生成绩的公平性问题

由于“慕课”的平时成绩记录方式有别于传统课堂,平时成绩所占比重值得思考,在实践过程中根据具体情况要不断改进和完善,尽量做到“慕课”与普通课堂的考核结果相一致。总评成绩的构成应该综合考虑学生线上学习、讨论、作业、线下互动和期末考试成绩等因素,尽量使成绩正态分布,趋于合理。

(三)知识点的“串烧”整合问题

“慕课”使课程“碎片化”,那么,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贯通也很重要。为了更好地指导学生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去学习和理解知识点,可在每一门“慕课”加一节导学课,讲解本门课程的知识结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先后顺序。

(四)任课教师的工作量问题

制作“慕课”是一个团队,但是落实到具体的学年学期参与重修线下讨论的教师只能有一个,那么,教师的工作量如何计算?建议制作“慕课”时拨出专门经费,假设每门课程学校补贴5000元,这笔经费怎么分配由制作团队来制订。参与线下讨论和答疑的教师则每学期根据实际的工作量计算,不做限制,服务学生的次数越多,工作量就越多。

“慕课”以知识点为单元,将课程“碎片化”,适合学生合理利用“碎片时间”。将“慕课”应用到课程重修中,是必要且迫切的。但是,“慕课”并不是“万金油”,也有自身的缺陷。学生的学习过程难以监控,线下讨论如何保证学生积极参与互动,学生成绩如何测算,校内教师如何适应新型教学方式等问题如影随形,这使得教学管理更为复杂,更有挑战性。另外,课程被“碎片化”,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贯通也是问题。有些课程注重实践,并不适合开设“慕课”。因此,如何合理、恰当地使用“慕课”,进一步推进她在课程重修中的“影响力”值得我们思考和进一步探索。

[ 参 考 文 献 ]

[1] 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 / view / 10629886.htm?fr=aladdin.

[2] 郝丹.国内MOOC研究现状的文献分析[J].中国远程教育,2013:42-50.

[3] 苏芃,罗燕.技术神话还是教育革命——MOOCs对高等教育的冲击[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3(34):6-21.

[责任编辑:钟 岚]

[收稿时间]2014-12-10

[作者简介]张兵令(1973-),男,河北南宫人,本科学历,工程硕士学位,讲师,研究方向:高校教学管理,计算机应用。

猜你喜欢
重修慕课自主学习
学分制下高校重修工作持续改进路径研究
敦煌写本《曹议金重修开元寺功德记》考释
莫高窟第61窟甬道北壁西夏重修供养人像蠡探
大学生对慕课的了解和利用
“慕课”教学的“八年之痒”
慕课环境下的学习者
中职学校“生本课堂”的调查研究与实践
践行少教多学,构建高效课堂
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探索
元认知策略在大学非英语专业自主学习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