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鲍利斯·贝尔曼的《钢琴大师教学笔记》

2015-05-30 06:23廖婧
大学教育 2015年6期
关键词:触键奏鸣曲乐句

[摘 要]《钢琴大师教学笔记》是由耶鲁大学音乐系教授、国际知名的俄罗斯钢琴学派出身的演奏家兼德高望重的钢琴教育家鲍利斯·贝尔曼所著,该书呈现的内容都是针对钢琴家、钢琴教师、钢琴学生会出现的一些问题记录下来的,以自身丰富的教学经验探索了钢琴演奏技巧和音乐诠释方面的问题。认真研读该书受益匪浅,一些曾经在钢琴学习过程中对于音色、触键、演奏技巧、踏板等的问题,渐渐变得豁然开朗,有了全新的感受。

[关键词]贝多芬 《C大调奏鸣曲》op.2no.3 演奏技巧

[中图分类号] J04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6-0182-02

鲍利斯·贝尔曼不仅是一位国际知名的钢琴演奏家,也是一位德高望重的钢琴教育家。贝尔曼这本《钢琴大师教学笔记》是他在自己的教学和演奏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写的,所以内容丰富、生动有趣,既不浅显,也不深奥,无论是对于钢琴演奏家、钢琴教师还是对于一位钢琴学生,都是受益匪浅的。

该书论述了在钢琴学习和演奏中的诸多实际问题,如声音、触键、技巧、运音法、踏板法等等。认真研读该书后,结合笔者正在学习的一首贝多芬《C大调奏鸣曲》op.2no.3的第四乐章,有更多不同的理解和想法。下面本文将从声音与触键、技巧、运音法、踏板法四个方面对这首奏鸣曲某些乐段进行分析研究。

一、音色与触键

《钢琴大师教学笔记》中提到要有好的音色需要学会“进”和“出”两种方法。“进”要求触键时以深挖般的方式进行,然后整个过程持续、“蔓延”,直到力量被“灌移”到该乐句下一个音中。“出”的声音由快速击键产生的,仿佛在声音未听到前手指就已经离开了键盘,演奏时手指不应该垂直向下触键,而应该弧线运动,好像把声音从键盘上“抓住”并带出来。具有内向性格的作品,用“进”的方式更有利于表现,而较为坦率、具有外向特质的作品,则用“出”的方式触键。在贝多芬这首《C大调奏鸣曲》op.2no.3第四乐章中,不是只用“进”或者只用“出”,而是两种类型混合使用。

乐曲开头是活泼的和弦跳音,持续了八小节,这里应该用“出”的方式演奏,才能达到音乐中需要的轻快音色。接着8-18小节音乐形象突然转变,可以把它们分为五个大的句子,音色明朗,层次分明,力度逐渐加强,在演奏时,同样是“出”的方式,同时还应当在速度上补偿重量的不足,用小关节十分快速的运指,再加上手掌的支持,或许还有小臂的参与。第28-44小节,音量渐弱,右手的主旋律变得更具“歌唱性”,此时需要用到“进”的演奏方式,有一种“长手指”的感觉,或者想象所有来自手臂的“果汁”正流向手指。第55-62小节,分为三个声部,主旋律首先在55-56小节右手出现,57-58小节出现在左手低声部,59-60回到右手高声部,61-62小节又返回左手低声部。这种主旋律来回的对答,一定要突出旋律线,用指腹贴键将旋律连贯起来。重复开头部分,指尖绷住,用手腕轻巧的演奏跳音。第77-86小节可分为三个小句子,左手八度音阶上行,要求大指和小指关节站立平稳,手腕灵活不僵硬。

二、演奏技巧

《钢琴大师教学笔记》中提到,在众多技巧中,要重视三个要素:1.独立运动且能够弹出清晰的声音的手指;2.手腕和小臂的回转运动以及身体部位发起的推力;3.把小臂及上臂的重量作为钢琴家肢体活动的基础。

在《C大调奏鸣曲》op.2no.3第四乐章中运用的技巧很多,如28-44小节,当右手在歌唱时,左手的低音伴奏需要运用手腕和小臂的回转较为合适;87-95小节,是一个音程的远跳,左手小指弹完第一个音后手臂要迅速带手指准确的到达高音位置并与右手整齐弹奏和弦,这是个技术难点,演奏者需要身体放松、状态积极下方可完成;96-103小节,这时右手需要运用轻巧的肘向回转能够省力;104-117小节,左右手旋律线交替出现,就像歌剧里的人物对话一般,这里要运用到小臂及上臂的重量,臂肘作为一个支点,力量往下沉,让和弦更好的连接,此处还需突出右手和弦最高音,因为连接起来是一条旋律线。197-206这十小节都需要像《钢琴大师笔记》中提到的第一条重要要素一样,手指能够独立运动且弹奏出清晰的声音。这个第四乐章看起来简单,但是运用的技术很多,很考验演奏者身体、手指技术、注意力等等。正确领悟这三个要领对于任何一首作品都会有帮助。

三、运音法

《钢琴大师教学笔记》中提到“运音法”一词,它被称为是演奏家在音乐情感表达上最重要的工具。它代表了一般演奏的发音方式;用于定义不同类型的触键以及音与音之间分开的不同变化程度;用于确认音乐动机单位,用于构建长句子中的基本组群。

这首奏鸣曲属于贝多芬早期的作品,所以在主旋律与和声区分上很明显,只需哼唱出主旋律即可。在分句上,首先用铅笔标出大乐句从何处开始,何处结束,这首《C大调奏鸣曲》op.2no.3第四乐章是ABA的大乐句。确定完大乐句的头尾后,下一步确定组成它的小乐句,并分析它们的音乐角色。乐曲的开头与再现部分是一样的音乐素材,所以再现部分是对音乐的延续,并且加大紧张度。B部分与A部分形成强烈的对比,在乐句的呼吸上,A部分气息多是急促、轻快,B部分则气息绵延、深沉,像是大提琴的诉说。

四、踏板法

《钢琴大师教学笔记》中提到踏板的作用多样,如:可以延长手指不能实现的持续声音,协助手指产生优美的连音,将音符混合成和声,或是加大节奏重音渲染气氛等。所以无论是在18世纪还是在19、20世纪,踏板都是作曲家、钢琴家所喜欢运用的。在乐谱上,作曲家会根据自己要达到的效果在乐谱中标出踏板记号,而钢琴家通常不可能、也不应该生搬硬套,而是根据演奏场所的不同,对踏板的运用有所改变,假如在一个干燥、听众多的环境时,钢琴家必须用多一点的踏板润色,而在过度共鸣,听众少的场合,使用一点点踏板就可以了。

贝多芬早期的钢琴,声音比现代钢琴消逝得快,因为那一时期的钢琴音槌又薄又轻,持续踩下踏板既能产生高度共鸣的音响效果,又不会产生令人厌烦、不和谐的厚重感。但是在现代的钢琴演奏时,应该根据乐曲的情况和作曲家的本意来对踏板进行适度调整。

《C大调奏鸣曲》op.2no.3第四乐章没有标注任何一个踏板记号,但这并不是意味着在演奏过程中不用踩踏板。前面提到在第8-18小节的时候,可以大致分成五个句子,那么这里的踏板应该根据句子呼吸每一句踩一段,在连接下一句时,应该迅速放掉前面的尾音,与每一句的开头一个音同时踩下,换踏板时要彻底干净,不需要拖泥带水。到B部分时,笔者认为开头应当两小节踩一次,经过8小节后则应该四小节换一次,这里也要运用到手指踏板(第一个音弹下去以后,手指延迟放开,直到弹奏下一个音,这种重叠的触键方式可以制造出踏板的效果)。

五、结语

德国著名作家、思想家歌德曾经说过:“理论是灰色的,只有生命之树常青。”通常大家觉得技术应高于音乐,其实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没有音乐只弹技术,只是一个弹琴匠;没有技术只弹音乐,只是随性而起;技术和音乐同时具备的人,才是钢琴大师。

《钢琴大师教学笔记》第一篇“在琴房”的内容丰富,它使笔者在看待一首曲子的时候,产生了与以前不同的看法。首先要知道这首曲子属于作曲家在他哪个时期写的,风格如何;其次再决定弹奏的时候应当用什么样的触键才能达到需要的音色,用什么样的乐句划分和运音法才能与作曲家本来意思相近;最后遇见的技术问题,我们应该寻找最简单、实用、省力的技术满足演奏的需要,用踏板进行最后的润色。其实这些都需要一双好的耳朵来听辨,这就要求演奏者在品味、思想、审美、价值观等方面有良好的习惯,这些也许都与生活的环境、所处的时代息息相关。

就贝多芬《C大调奏鸣曲》op.2no.3第四乐章来看,这首作品创作于贝多芬年轻的时候,因此还继承着巴洛克时期的风格特点,精致、短小。通过分析第四乐章的声音、触键、技巧、运音法、踏板法,对于学习其他贝多芬的作品起到了融会贯通的作用。想要获得好的音色就要手指各个关节既灵活又独立,在不同音乐素材面前要学会变换不同的指尖触键方式,是“进”还是“出”,都需要演奏者根据作曲者的真实乐思改变。音色的完美还需要脚上功夫的配合,延音踏板和弱音踏板需要根据作品标记的ff、pp、fp等强弱记号来使用,延音踏板的深浅把握也需要在不断磨炼中体会。完整的演奏一首曲子就像阅读一篇文章一样,虽没有像阅读文章一般一目了然,但通过对音乐史、艺术史的认知和研究,可以准确的知道每个时期、每位作曲家的创作背景和作曲习惯,并能合理的划分乐段、乐句,这对完美演绎一首作品非常重要。

[ 参 考 文 献 ]

[1] 鲍里斯·贝尔曼.钢琴大师教学笔记[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4.

[2] 弗雷德里克·拉蒙德.贝多芬钢琴奏鸣曲集[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1.

[3] 杨晓旭.浅析在音乐教育中实施爱国主义教育[J].大学教育,2013.

[责任编辑:钟 岚]

[收稿时间]2014-12-13

[作者简介]廖婧(1990-),女,江西赣州人,研究生,研究方向:音乐与舞蹈学。

猜你喜欢
触键奏鸣曲乐句
一生为客恨情多
手机上的奏鸣曲
春天的奏鸣曲
钢琴演奏与教学中的触键技巧探究
该丘斯曲式学之乐句式研究
钢琴演奏中划分乐句的方法及表现乐句的策略
饥饿奏鸣曲
试论钢琴演奏中触键对音色表现的影响
浅谈钢琴演奏中歌唱性触键
板式变奏原型结构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