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计量与应用的思考

2015-05-30 20:01冉琪铃刘源
关键词:公允价值会计准则计量

冉琪铃 刘源

摘要:目前,对于公允价值的确立与运用,我国尚未形成统一的说法。本文主要就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计量与应用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指出了公允价值计量运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关键词:公允价值  会计准则  计量  问题

1 公允价值的内涵

从本质上来看,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坚持以市场为基础,综合进行市场信息评价,实现了资产和负债的统一认定,它反映的是一种现值。而要想做好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的计量与应用,我们首先应该明确公允价值的定义和基本内涵。公允价值,即按照市场价值或未来现金流现值进行的资产和负债价值认定和评价的计量属性。目前,我国已在新会计准则中明确规定了公允价值的定义和内涵,指出了其计量范围:“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 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下,交易双方通常会根据其对资产和负债的熟悉程度自愿进行交换或清偿活动。该金额计量方式提高了市场交易的安全性和真实性,有利于企业的资本保全。从广义上来说,公允价值包含交易活动中公平、公允的价格。从狭义上来说,公允价值仅仅代表一种独立的计量属性,是一种以市场发展为依据的模拟价格,是在交易和清算前进行定价评估,最终得到的相对公允合理的价格。狭义上的公允价值反映的是一种静态价值。

2 公允价值计量的应用

国家财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正式发布了新会计准则。其中,新会计准则主要包括一项基本准则和三十八项具体会计准则。新会计准则明确了公允价值的计量属性和地位,规定其为一项正式的会计计量属性。同时,在其他几项具体的会计准则中,国家也提出了明确的会计要素计量要求和规范,将公允价值广泛运用至17个初始计算和后续计算中,有效提升了其在会计计量中的地位和作用。

3 公允价值计量的优点

3.1 充分满足了信息使用者的决策需求

与其他计量工具相比,公允价值能够较为准确全面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从而极大地提升了企业管理者的财务信息使用效率,为其科学决策奠定了扎实基础。例如,当价格上涨时,公允价值能够准确地反映出企業的现金流量、交易信息、资产负债等情况,进而为企业管理者、债权人、投资者等利益相关者的决策行为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保障了其经济利益。

3.2 全面客观地反映了企业经营成果

企业利润的计算是一项较为复杂的工作,主要涉及经营成本、费用配比、经营收入等。但由于收入和费用存在计算属性差异,二者存在一定的价差,最终影响了企业经营成果的正确评价。企业的收益变动是普遍存在的,企业要想提升其会计信息的相关性,防止信息不对称情况的出现就必须在财务报表中推行动态计量。公允价值计量统一了收入、成本、其他费用支出等的计量属性,较为全面科学地反映了企业的经营成果。

3.3 公允价值是与无形资产联系最为紧密的计量属性

一般地,一个企业往往拥有众多资源,如商标、专利、人力资源、研发科技等。这些无形资产为企业创造了大量财富,直接推动了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但在传统计量模式下,这些无形资产无法客观真实地出现在财务报表中,导致报表信息的相关性下降。而公允价值则可以准确把握这些无形资产提供未来经济效益的能力,是与无形资产联系最为紧密的计量属性。但目前我国在新会计准则中没有特别强调对无形资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

4 公允价值计量运用的障碍

在运用公允价值计量工具时,企业面临着重重障碍,直接影响了其公允价值计量的准确性,同时还损害了会计报告的信息质量。具体来看,目前企业在公允价值计量运用中存在着以下障碍:

4.1 公允价值计量中的假设前提十分严苛

首先,目前我们很难判断出市场交易中双方的交易行为是否公平合理。在市场交易中,双方的最终结果有盈有亏,难以确定哪一方公平,哪一方不公平;其次,交易双方的身份可能是不确定的。市场交易中普遍存在着信息不对称问题,交易双方所获得的交易信息是不均衡的,存在一方掌握信息量多于另一方的情况。此外,熟知的定义和程度比较方法难以界定;再次,交易市场主体的参与权是不平等的,强者拥有的资源多于弱者。在现实的交易市场中,公允价值计量模式难以反映理想市场交易环境下的公允价格。

4.2 公允价值依赖的市场管理体制不健全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步伐的不断加快,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但现实中市场环境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动态性,交易的公平性无法得到有力的保障。同时,我国的交易市场相对封闭,缺乏活跃性,交易动力和活力不足,各方面市场要素仍有待完善。此外,我国金融市场的市场化程度不高,金融产品容易受外部经济的影响,这就导致公允价值难以把握,进而影响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因此,在现阶段,我国难以顺利获取客观准确的公允价值,直接影响了其会计计量的最终成效。

4.3 公允价值计量缺乏全面统一规范

目前。我国在公允价值的估算和应用上尚未达成一致意见,具体实施细则差别较大。比如,在公允价值的确定和分析上,一些会计准则认为可以使用估值技术进行分析,而一些公允价值则不允许使用。此外,尽管目前许多会计准则都使用了公允价值,但关于公允价值计量与披露的规定则分散于各个具体的会计准则中,既不全面,也不统一,缺乏实践指导价值。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及相关内容的缺失,不仅会影响公允价值计量的准确性和真实性,还会阻碍其有效运用。

4.4 会计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整体水平有待提升

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下,市场经济环境、风险等级、企业自身信用等都会引起企业财务报表项目的波动变化。而这些反映市场变化的损益变动如果不能及时准确地反馈给企业,则可能对财务报表使用人员产生一种误导。此外,公允价值的获取难度较大,其获取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不足之处,这就要求会计人员不仅要具备较高的专业技能,还要具有极高职业判断能力,能够准确获得公允价值,并及时将相关变动内容增添至财务报表中。但目前我国会计从业人员的整体水平不高,高素质的应用型会计人才较为匮乏,直接影响了公允价值的最终运用成效。此外,还有一些会计人员的责任意识和诚信道德意识淡薄,利用公允价值操纵利润和粉饰财务报表等现象普遍存在。还有一些会计人员迫于压力进行虚假评估,通过欺骗或舞弊等手段公允价值计量篡改结果,从而达到操纵利润的目的。

4.5 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

目前,我国的上市公司中存在着国有股“一股独大”和内部人控制严重等问题。上市公司管理人员基于经营利润考虑,常常与与一些大股东进行非法关联交易。在此情况下,公允价值失去了其公平性特征,成为关联方私下达成的随意价格,违背了其实施初衷。许多上市公司通过资产置换、投资行为变更、债务重组等方式进行利润调节,甚至可以使上市公司在一夜之间扭亏为盈。这严重破坏了我国资本市场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不利于资本使用效率的提升。

综上所述,公允价值的存在和发展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目前,我国新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计量的引用范围较大,但其限制条件较多,影响了公允价值计量的发展。究其原因,主要是我国公允价值计量运用仍处于初始化阶段,内部经济环境还不成熟,同时各项管理机制和保障机制仍不完善,多数资产和负债的评估缺乏有效市场,企业难以获得及时准确的公允价值信息。因此,为推进公允价值计量在我国的运用,我国必须加强公允价值理论和实务研究,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和监督机制。

参考文献:

[1]孟波,赵亚丽.交易性金融资产的确认及其计量分析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09(32).

[2]吴志超.新会计准则中的公允价值计量分析[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9(08).

[3]尉然.公允价值计量及其应用问题研究[J].会计研究,2010(2).

[4]论公允价值计量:投资性房地产计价的艰难选择与应用[J].会计研究,2009(4).

[5]吕坤,李海宾.基于相关性与可靠性的公允价值计量分析[J].财会通讯(学术版),2008(02).

[6]凌伶.公允价值计量分析——由金融危机引发的思考[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9(06).

猜你喜欢
公允价值会计准则计量
《化学分析计量》2020年第6期目次
关注日常 计量幸福
计量自动化在线损异常中的应用
负商誉与公允价值
论大数据对会计计量属性的影响
关于公允价值本质与特性的探析
新会计准则运用中的若干问题思考
我国会计准则体系的发展、构成及展望
基于因子分析的人力资本计量研究
FASB会计准则汇编及更新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