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河南农村金融业发展研究

2015-05-30 20:01魏思思
关键词:河南问题对策

魏思思

摘要:发展农村金融业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的一大重要任务,其发展状况制约和决定着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和农民的生活水平,本文从河南省农村金融业的发展历程出发,结合新时期河南省农村金融业的现状加以剖析,从而发现和指出河南省农村金融业存在的问题,并探究其原因,最终,对河南省农村金融业未来的良性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探索其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關键词:河南  农村金融业  问题  对策

金融业的发展是现代经济建设的核心,金融活动的健康有序进行有利于推进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农村金融是新时期农村经济的核心,推进新农村的建设,发展农村经济乃至整体提升全省经济都离不开农村金融业环境的支撑。本文对新时期河南省农村金融业的发展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和研究,首先回顾河南省农村金融业的发展进程,并针对其新时期的现状加以研究最终发现其存在的问题,旨在摸索一条适合新时期河南省农村金融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道路。

1 新时期河南农村金融业的发展现状

1.1 农村金融业体系基本形成

1.1.1 正规农村金融体系。河南农村金融体制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以农村商业性金融机构、农村政策性金融机构和农村合作性金融组织为组成部分的农村金融体系。这个体系实际上是河南省农村金融业的正规体系,同时也是河南省农村金融业的主体,对河南省农村金融业的整体发展起着引导作用。

1.1.2 非正式农村金融体系。此外,除了上述正规的农村金融体系外,随着民间信用日益开放和持续发展,新时期河南省农村也逐渐形成了一套与正规金融体系并存的非正规金融系统,如农村民间借贷、钱庄、合会等都是其组成部分。

①农村民间借贷。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的日益深化改革和发展,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需求不断增长,传统的农村金融机构已逐渐不能满足这种需求,此时农村民间借贷应运而生。民间借贷融资速度快、资金利用率高,同时信息成本低,因此一直以来都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新时期,民间借贷规模不断扩大,使得非正规金融也成为农村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同时需要指出的是,民间借贷仍有其不正规之处,也造成了一定的不良影响,因此必须给予规范和引导。②钱庄。当前,钱庄是除民间借贷以外,另一种较为常见的非正规农村金融组织。钱庄是个人或者少数人成立的为民间借贷双方提供担保的金融组织,是一种中介行为。这种金融形式扩大了金融交易的范围以及规模,因此成为新时期我省农村金融业的非正规体系的一部分。

1.2 农村经济金融化程度有所提高 近年来,随着我省经济的发展,农村金融化的程度已有所提高。首先表现为金融机构有所增加。目前,我省设在县域的银行类机构网点总数约为11748个,截止2012年年末,我省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31648.50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8.8%,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7462.16亿元,增长19.2%。

其次,农村金融存贷规模正逐年扩大。以农村信用社为例,截至2011年年末,我省农村信用社存款总量达到4125.96亿元,同2010年存款总量相比增加521.24亿元,增幅达到14.46%。同时,截止2011年年末,我省农村信用社贷款总量达到2833.54亿元,同2010年贷款总量相比增加130.53亿元,增幅为4.83%。截至2012年9月末,全省农信社涉农贷款余额3324.13亿元,较年初增加411.11亿元,涉农贷款占全部贷款的90.45%。

此外,农村金融产品有所增多。截至2012年9末,我省累计发行金燕卡1791.5万张,受理农民工银行卡取款业务151.6万笔,交易金额22.9亿元,交易量在全国保持领先地位。信用卡、自动取款机、刷卡机等金融产品和金融工具相继进入我省农村,融入农民的生活,极大方便了城乡客户。

1.3 农村金融机构整体经营效率较低 新时期河南省农村金融业服务机构的中间业务及产品尚且较少,除了部分传统的中间业务如结算、汇兑等以外,抵押、承兑、担保、贴现等服务在农村地区还相对较少,此外,诸如咨询、代收代付、保险、证券、信托、基金等业务的需求也不能被满足。同时,现有金融机构的服务和功能缺乏创新和多样化,加之部分现有服务项目的价格过高,利用效率较低,不能充分发挥作用,对我省新时期的农村金融业建设的支持作用十分有限,这些因素都造成了农村金融服务的低效率。

2 河南农村金融业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2.1 农村金融体系不合理,民间借贷活跃 农村民间借贷已成为农村非正规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的民间借贷活动十分活跃,在我省,很多地方民间借贷甚至成为农村资金融通的主要渠道。实际上,民间信贷的活跃归根结底还是由于农村金融体系的不合理,新时期,随着农村经济的逐步发展,贷款需求日益增长,包括农村信用社和各商业银行在内的河南省农村正规金融机构的贷款供给量已经难以满足对其的需求量,一些规模较大、并且资金需求较多的农户、个体或企业的民间借贷资产规模甚至超过了农村正规金融机构可以提供的贷款总量,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我省农村资金需求的缺口。因此,不合理的农村金融体系使得民间借贷的存在和发展在客观上有着一定的必然性和生存空间。

2.2 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欠佳,资产质量较差 河南省作为传统的农业大省,受过去计划经济的历史影响,农民信用意识不强,农村地区整体信用程度较低。同时,河南省农村地区的中小型企业大多经营效益低下,大量的不良贷款扰乱了农村信用的秩序,恶化了农村信用环境。此外,我省城乡一体化进程较慢,农村居民个人的信用信息的采集难度较大,同时缺乏信用评级、信用风险预警和管理等功能,资产质量普遍较差,进一步给农村金融生态环境造成了混乱。新时期,河南省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总体来看,不良资产比重仍较大,资产质量仍普遍较差。

2.3 金融业组织形式简单,农村资金外流 由于风险较大、同时盈利较少,农村金融业的发展前景一直不被各种金融机构看好,因此长久以来农村金融业组织形式简单、机构较少,长期处于弱势地位,运营资金不足,服务质量不高,产品种类不够。目前,河南农村金融体系中,银行业稳步发展,较为有代表意义的典型性问题即保险业起步较晚并相对落后。

2.4 对农村金融业的风险缺乏监管和引导 首先来说正规农村金融体系的风险,新时期我省农村的正规金融组织如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合作社等主要面临三方面的金融风险,即不良资产率过高、资本充足率过低以及经营利润率过低。其次,就非正规金融来讲,农村民间借贷是新时期我省农村非正规金融的主要存在形式。然而民间借贷行为没有一个规范的法律形式加以约束,形式自由,缺乏对借贷双方的有效保护,金融监管难度较大,因此一直以来非法集资等不良事件时有发生,不但严重影响新时期我省农村金融业的安全和健康发展,同时也使农村的金融结构发生了“二元”性的分化,增加了农村正式金融机构的流动性,干扰了我省农村金融业的正常秩序。

2.5 一定程度的农村金融政策缺失及不当 新时期河南省农村金融机构尚未真正建立起来一个有着科学有效的贷款质量监控和风险防范制度的经营机制,贷款质量普遍较低,同时对金融风险缺乏制度监管和防范,因此导致了农村金融机构的经营效率低下。同时河南省农村金融业并没有一套完善的担保制度,使得贷款很难真正到位,不良贷款率一直居高不下,严重制约了我省农村金融的良性和健康发展。

3 河南农村金融业的持续发展对策

3.1 积极拓宽融资渠道 新时期河南省农村金融业融资渠道仍相对单一,直接融资的条件较为严格,以银行业为中介的间接融资是我省农村融资方式的主体,因此,要积极拓宽融资渠道,增加诸如债券融资、信托融资等方式的多渠道融资体系。此外,河南省地方政府对农村金融业的扶持力度不足, 对金融业发展缺乏战略性规划。当今,在原有农村金融体系不能充分满足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河南省农村金融业发展的新时期, 政府要加大支农力度,比如制定一些诸如财政补贴、税收减免等的支农政策,优化资金使其合理配置,支持地方产业的发展,从而加快资本市场发展,积极拓展直接融资渠道,使农村金融业的融资渠道真正做到多元化。

3.2 加大农村金融创新力度 金融创新对金融业的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是金融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新时期我省农村金融业有创新但不足,传统的农村金融机构、体制、业务方式、金融工具、金融技术等创新滞后,金融抑制现象比较严重,难以充分满足当今农村多样化的金融需求。因此,金融创新是新时期农村经济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

3.3 加强农村金融业组织创新 加大金融组织创新,为金融业发展提供新的动力。首先,结合新时期河南省农村金融业的实际情况,探索适合当今我省农村经济发展的具有自身特色的、个性化强的新型的、可持续的金融组织形式,如中型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等,建立多元化的金融产业主体。同时,鼓励借鉴和引进省外甚至国外先进的农村金融业组织的运作模式、操作经验、经营理念以及组织形态,从而与时俱进、因地制宜地发展和建设新时期河南省农村金融业。

3.4 加强农村金融业服务创新 新时期,河南省农村经济对金融服务的要求趋向多样化。当前河南省农村金融产品形式仍较单一,缺乏对具有专门性和针对性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不能充分地满足新时期河南省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河南农村金融机构要积极实施服务创新、产品创新,发展除现有传统贷款、存储、资金汇兑外先进的专业农村金融产品,如保险、基金、股票、信托、外汇等新兴金融产品,同时,也要积极实现农村金融领域进出口结算、保险、证券、代理等业务的从无到有。此外,更要开发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优、人优我特的创新品种,逐步提高自身经营绩效,努力为河南省农村金融业的更好更快发展提供新的动力。

3.5 加强法律和制度监管 金融业是一个特殊的行业,受外部不确定因素影响较大,因此风险在金融业中普遍存在,我省农村金融业也不例外甚至尤为突出。新时期,我省农村金融业的风险主要表现在不良贷款率严重偏高、资产质量差、金融运作不规范等。因此,农村金融业的良性发展就要求加强法律和制度的监管,实施风险防范,尽快建立一系列结合河南省农村经济发展具體情况的、具有河南特色的支农风险管理长效机制、风险防范机制、风险补偿机制以及贷款担保体系,从而有效地控制和减少包括信贷支农资金在内的我省农村金融风险,最大程度的规避金融风险,降低损失。

3.6 加强金融生态建设 良好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会促进农村金融体系功能充分发挥,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从而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快速的发展。我省农村经济基础薄弱、农村金融活动缺乏保护、农村金融主体信用意识淡薄等都恶化着金融生态环境,制约着我省农村金融业的发展。

因此,首先要加强立法工作, 维护正常的金融秩序。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政策, 切实规范农村金融行为, 防止以重组、分立、股份制改造、破产等方式逃废金融债务,及时制定与金融生态建设相关的地方性法规,严厉打击逃废金融债务行为。同时,要不断推进农村信用建设,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新闻媒体进行宣传、教育,并通过对诚实守信的农民、企业公开表扬和对失信的居民、企业公开曝光等方式, 增强农民和企业的诚信意识, 营造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

参考文献:

[1]徐德富,周凌峰.我国农村金融现状分析[J].决策探索,2007(9).

[2]聂娜.河南省金融业发展现状研究[J].当代经济,2010(12):80-81.

[3]赵书茂,张秋云,王仕豪.河南省农村金融发展对策研究[J].河南社会科学,2012.11.

[4]张承惠.推进农村金融发展需要加快创新步伐[J].中国农村金融网,2011.02.

猜你喜欢
河南问题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出彩河南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河南:过大年,逛庙会
河南:走进就业的春天
放歌河南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