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领袖和他们的“小伙伴”

2015-05-30 15:10王一
党员文摘 2015年2期
关键词:史沫特莱李政道悼词

王一

亲民重情一直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在开国领袖中,不少领导人都很注重深入基层,与普通群众交朋友,同各界人士交朋友。

毛泽东与农民杨步浩

杨步浩老家在陕北横山县,1929年陕北大旱,为了活命,全家逃荒到延安县石家畔落户。1935年,红军来了。杨步浩在土改中分了地,分了窑,彻底翻了身。

1943年,杨步浩听359旅王震旅长说,在大生产运动中,毛泽东、朱德都以普通人的身份参加生产,而且要完成一定的任务指标。杨步浩寻思:毛主席、朱总司令为咱操碎了心,我咋不能代他们完成生产任务呢?在杨步浩坚决请求下,县委同意了,并报告给了毛泽东。

第二年麦收后,毛泽东会见了杨步浩。毛泽东亲自给杨步浩端水、敬烟。当问他为什么要为自己代耕时,杨步浩讲了他的苦难身世,最后说:“吃米不忘种谷人。我过上了幸福生活,不能忘了共产党的恩情呀!”从此,他们间的来往就频繁起来,像亲戚一样。

全国解放后,虽然毛主席进了北京,同延安远隔千山万水,但毛泽东同杨步浩在战争年代建立起来的情谊并未中断。

1952年,杨步浩作为延安老区的代表去北京参观国营农场时,写信给中央办公厅,要求见见毛主席。很快,毛泽东就把他接到家里,对多年不见的老朋友给予了热情招待。临走时,还给杨步浩换了身崭新的灰布棉衣。

1961年,毛泽东工作繁忙,仍惦记故人,托人给杨步浩捎去几斤白糖和两瓶酒。杨步浩见物更思人,给毛泽东写了一封信说:“主席,我很想念您,可否去北京看看您?”不久,毛泽东回信说:“我同意,你跟地方上商量一下,只要地方上同意,我没有意见。”

杨步浩的愿望得到延安县政府的支持。他高兴得几夜没睡好,同老伴精心缝制了几个白布小口袋,装上了延安最好的小米、炒面、绿豆、红枣、干菜等,于9月底赶到北京。

當年10月1日,在天安门城楼上,毛泽东亲切会见了杨步浩,并把他介绍给观礼的外国友人。

周恩来与科学家李四光

早在抗日战争时期,周恩来就多次会见李四光,向他介绍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分析当时形势的发展前景。李四光深受感动,情不自禁地对家人说:“我在同周恩来的相处中有一个最大的感觉:中国有了共产党,中国就有了希望。”

新中国建立后,李四光决心早日从海外归来报效祖国。1950年5月,他辗转回到北京。

第二天,周恩来就去看望他,高兴地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久,我们就打算召开第一次全国地质工作会议。我想,没有个挂帅的不行,一定要等你回来。”

在“文化大革命”初期,为了保护受到冲击的李四光,周恩来想方设法采取措施。他不仅让北京卫戍区派几名指战员住在李四光家附近,防止发生意外,还在有关会议上讲话,充分肯定李四光“是个好同志”。

1971年4月29日凌晨,李四光的动脉瘤破裂,被送进医院抢救。周恩来得知后,立即派自己的保健医生赶到医院,一直守护在手术室旁,直到李四光停止呼吸。

由于当时中共中央组织部和国务院办公厅的代表说,中央决定在追悼会上一律不致悼词,因此,有关负责同志在李四光的追悼会上没有准备悼词。5月2日,周恩来赶来参加李四光的追悼会,发现没有准备悼词,非常生气,严厉批评有关负责同志。周恩来沉痛地当场宣读李四光女儿李林写给他的信,以此代致悼词。在讲话中,周恩来称赞“李四光同志是一位卓越的科学家”。

朱德与作家史沫特莱

1937年,八路军在山西平型关获得大捷,朱德在延安接待了许多慕名来访的国内外人士,其中就有美国女作家艾格妮丝·史沫特莱。之后,朱德与史沫特莱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你来延安准备做些什么呢?”朱德问史沫特莱。

史沫特莱说:“我希望你把一生的经历讲给我听。”

“为什么?”朱德感到惊讶。史沫特莱的回答更有意思:“因为你是一个农民。中国人十个人中有八个是农民,而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人向全世界谈到自己的经历。”从此,朱德和史沫特莱就有了“君子协定”,朱德每周抽两三个晚上的时间同史沫特莱交谈,史沫特莱一边听一边记。

不久,朱德奉命率领八路军开赴山西抗日前线。史沫特莱眼看对朱德的采访被迫中断,十分苦闷。“我要去找朱总司令。”史沫特莱不止一次地在心中说。

1937年10月,史沫特莱毅然背起行装,随八路军后续部队来到山西五台县的八路军总部。

在以后的几个月里,史沫特莱一直留在那里,白天采访、行军,夜晚打字、整理。

随着日军不断地向华北增兵,山西的形势越来越严峻,八路军总部也经常转移。朱德考虑史沫特莱的安全,劝说她离开山西。史沫特莱不愿意,执拗地说:“不管你们到哪儿,我也要到哪儿!我在八路军里度过的日子,是我有生以来从未有过的幸福日子。只有同你们这支军队在一起,我才找到了思想上和精神上的安宁。”

朱德显得很耐心,又说:“你先走吧,以后再回来嘛!用不了多长时间,一定能回来的。”

史沫特莱再也无法控制自己的感情,伤心地哭起来,一边哭一边说:“既然这样,那我只好走了。”

1938年1月,史沫特莱依依不舍地向朱德告别。从此,她再也没有见到朱德,但却永远铭记着这位珍贵的朋友。

邓小平与物理学家李政道

自1979年以后,邓小平几乎每年都要会见李政道。邓小平认真地听取这位世界顶级科学家的每一个建议,只要能做到的都会马上落实。李政道也不愿辜负这位老人的慧眼识珠和厚爱,他每年回国都力图提一两个解决实际问题的建议,这样做才让他感到安心。

1984年,李政道在人民大会堂受到邓小平接见时,建议在中国建立博士后流动站制度。

邓小平虚心地向他请教:“什么叫博士后啊?”李政道就通俗地讲给他听。邓小平笑眯眯地听着,不断地点头表示同意。不久,中国建立了博士后工作站制度。在一次会见时,邓小平真诚地对李政道说:“谢谢你,考虑了这么多重要的问题,提了这么多好的意见。”

李政道提出的一个最重要的建议,就是在北京建立正负电子对撞机国家实验室。

1981年12月22日,请求批准建立正负电子对撞机的方案被正式提起。邓小平认真阅读了专家提出的方案后,当即批示:“我赞成加以批准,不再犹豫。”

1984年10月7日,中国第一台正负电子对撞机工程在北京西郊破土动工。

(吕丽妮荐自2014年12月5日《文化艺术报》)

猜你喜欢
史沫特莱李政道悼词
李政道先生画中的科学元素
画说铁军:陈毅和史沫特莱
国学大师笑谈身后事
史沫特莱与她的新四军女翻译
李政道和秦惠箬的芝城之恋
你想写一写自己的悼词
人生一辈子
史沫特莱的故事
儿子的悼词等2则
李政道的幸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