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文化梦工厂

2015-05-30 10:48本刊编辑部
齐鲁周刊 2015年11期
关键词:杨家埠民间工艺农民画

本刊编辑部

农民画的当代“大跃进”

在无数人“消失的故乡”,另一种形式的乡村“梦工厂”正在大量出现:

巨野,有四个绘画专业镇、500多个专业户,常年从事绘画相关行业人员超过1.5万人,拥有省级以上美协会员35人,逐步形成了“经销商(展会)—合作社(画院)—农民画师”的生产销售模式。

日照,与上海金山、陕西户县,并称为中国“三大农民画乡”。1988年,日照被文化部首批命名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之乡”。

平原,腰站镇西咸村,一个只有330口人、70多户人家的小村庄,有七成村民能提笔写字绘画,两名村民荣获首批“齐鲁文化之星”,有人成立了个人工作室,把爱好当成事业经营。

近年来,农民画的经济功能随着农民画产业化、市场化的形成与发展,越来越明显。农民画的称谓有两种,一是自上世纪50年代兴起的一种绘画形式,二是几千年来的积淀,最终形成的“现代民间绘画”。在大跃进、文革等时期,农民画一度产生较大影响,成为一种主流的绘画形式。

农民画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它造型奇特,与一般的国画不同,大都采用夸张的艺术手法;构图不受约束,心里想怎么画就怎么画;风格质朴,表现出浓郁的生活气息和积极乐观的时代精神;色彩鲜艳,大红大绿,对比鲜明;更注重装饰性。

民间工艺走向市场,历史悠久。明代洪武年间,杨家埠木版年画已初具工艺基础,隆庆二年以后,先后创立了恒顺、同顺堂、万曾城、天和永四家画店。目前,杨家埠村每年可生产2100多万张年画,销售至俄罗斯、日本、韩国、新加坡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杨家埠年画的制作方法已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年画也由逢年过节必需品演变为珍藏品。

艺术价值和商品属性的乡村实践

民间艺术的朴素、笨拙,正是其艺术性的体现。马克思主义历史观认为,所有艺术来源于劳动。我国最早的歌谣:“断竹、续竹,飞土、逐肉”,相传是上古炎黄时期的诗歌。民间工艺亦是如此。

如今,民间艺术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挑战与革新,很多民间工艺消失殆尽,很多人也在抢救民间工艺,所谓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业化时代的民间工艺,既有原始的手工特色,又有工业化带来的批量生产的特点,越来越受到当下人的青睐。

乡村自发的“农民画”运营模式之外,还有另一种艺术家对乡村的“拯救运动”。比如欧宁的“碧山计划”。

艺术介入乡村,这是最近几年中国艺术界出现的一个新现象。在我们面临的诸多问题中,如何留住乡村记忆?从艺术的层面进行救赎,是一条可行的道路。

猜你喜欢
杨家埠民间工艺农民画
2012-2022年杨家埠木版年画文献综述
龙门农民画的传承与创新
2012-2022年杨家埠木版年画文献综述
南京六合:农民画绘出“国际范儿”
代县成立农民画促进会
浅析杨家埠年画的品牌设计及应用研究
当农民画“恋”上漆艺
民间工艺保护的困境与对策建议
民间工艺在家居设计中的应用——藤编家具设计
安徽民间工艺大师:杜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