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材料越真实越好吗

2015-05-30 10:48沈心燕
幼儿教育·教育教学版 2015年10期
关键词:擀面杖替代性半成品

沈心燕

小班下学期,我们准备对娃娃家的布局加以调整。通过和班里孩子的讨论,我们大概了解了他们的想法,孩子们希望娃娃家里有睡觉、梳头、吃饭的地方……因此,我们调整了娃娃家的空间布局,将娃娃家划分为客厅、厨房、餐厅、卧室等。为了进一步激发幼儿动手的兴趣,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我们在娃娃家投放了制作奶茶、棒棒糖、荷包蛋等食物的半成品,同时提供了面粉以及擀面杖、模具等原料和工具。一时,娃娃家的孩子们对“制作面点”活动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许多孩子喜欢自己揉面粉或围在揉面粉的孩子旁边观看,而对其他材料视而不见,类似情况频繁出现。于是,我们开始介入幼儿的游戏,一方面试图引导围观的孩子操作其他材料,另一方面增加投放了一些低结构材料,比如一些彩色纸条,以期能引发孩子们产生制作奶茶、面条、饺子馅之类的游戏活动。然而,观察发现,相对于那些替代性游戏操作材料,孩子们似乎对面粉、擀面杖之类真实的原料和工具更感兴趣。对此,我们感到十分困惑:在投放娃娃家的材料时,是不是应更多地考虑提供真实的原料与工具等,以还原真实的生活?或者说,类似娃娃家的投放材料是不是越真实越好?

(浙江杭州市下城区东新幼儿园 杨伟丽提供)

答:娃娃家是小班幼儿最喜欢的游戏活动。案例中的教师在组织娃娃家游戏时有以下几点值得肯定:首先,她非常关注幼儿游戏的兴趣与需要,注意了解幼儿对娃娃家的想法,并能依据幼儿的想法调整娃娃家的布局,丰富幼儿的操作材料。其次,她通过提供面粉、擀面杖等引发了幼儿的自发性游戏行为。再次,她在提供材料后能注意观察幼儿对游戏材料的兴趣与行为反应,进而对如何投放娃娃家的材料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在案例中,教师发现幼儿对制作奶茶、棒棒糖、荷包蛋等的半成品以及替代性材料如彩色纸条等似乎无甚兴趣,而对面粉、擀面杖、模具等真实的原料和工具等十分感兴趣。面对这种情况,教师的疑问是:孩子是否对真实的生活材料更感兴趣,教师投放的娃娃家材料是不是越真实越好?案例所提出的问题,我想应与幼儿的年龄特点、游戏材料的性质以及教师投放材料的方式有关。

一、幼儿为什么更喜欢面粉、擀面杖等材料

游戏是幼儿自由、自主、自发的活动,游戏材料会对幼儿的游戏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幼儿为什么对半成品及替代性材料无甚兴趣,而对真实的材料有着浓厚的兴趣呢?

●源于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

小班幼儿的思维特点是,越是形象逼真、贴近其生活经验的材料越容易引发他们的游戏兴趣和游戏行为。面粉、擀面杖之类材料是幼儿在家庭生活中常见的、熟悉的物品,可以直接引发幼儿玩“做饭”的游戏,而“做饭”又是孩子们在娃娃家游戏中最爱模仿、再现的活动。

虽然小班幼儿对材料的逼真性、情境性依赖程度较高,但如果游戏情境贴近幼儿的生活经验与兴趣需要,即使替代性材料也能激发幼儿的游戏行为。笔者一次在某幼儿园观察娃娃家游戏时,发现小班一位当“妈妈”的孩子在很投入地“做饭”,她先在锅里放了一些用棕色橡皮泥做的大小、形状不一的“肉”,接着用铲子来回扒拉。过了一会儿,她又拿起旁边的报纸撕成一条一条放入锅里,嘴里还念叨着“放点粉条应该很好吃”,然后继续用铲子在锅里扒拉,一会儿又将锅里的“粉条”一一拿出来剪成一块一块的。当时,我曾忍不住好奇地问了她一句:“你这是干嘛呢?”她不加思索地回答:“粉条太长了,我把它剪短点。”只见她剪完后又盖上锅盖,开始擦灶台、摆放好用过的厨具、扫地等。一切收拾停当后,她开始关火起锅,把烧好的“牛肉炖粉条”盛在碗里……这个孩子之所以玩得这么尽兴与投入,我想关键还是她有浓厚的游戏兴趣和这个游戏所需要的已有经验。在没有真实材料的情况下,为了玩“做饭”的游戏,她用颜色相近的橡皮泥替代牛肉、用报纸替代粉条,尽可能用适宜的替代性材料再现自己的已有经验,实现了自己的想法。

虽然面粉、擀面杖之类材料更具真实性,更容易引发幼儿的游戏兴趣,但我认为幼儿是否乐于使用相关材料开展游戏,并不取决于游戏材料的真实性高低,而是取决于幼儿对游戏内容的兴趣和经验的多寡。如果幼儿缺少相关的游戏兴趣与经验,他们对真实的材料也可能视而不见。

●源于教师投放材料的方式不同

我们知道,幼儿的游戏有赖于材料,材料的自由度、开放度越大,幼儿的游戏性也就越强。虽然面粉、擀面杖等原料与工具和制作奶茶、棒棒糖等的半成品都同属于低结构材料,然而从案例描述中我们得知教师对两种材料的投放方式不同,导致了幼儿所获得的游戏体验不同。

教师对面粉、擀面杖这类材料采用的是开放式投放方法,每个幼儿在游戏时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与需要决定玩什么、如何玩,这种投放方法可以支持不同幼儿的游戏兴趣,或满足幼儿多样化的游戏需要。材料开放、活动空间开放,有助于幼儿自主使用材料,从而成为环境与材料的主人。

用于制作奶茶、棒棒糖等的半成品及彩色纸条等替代性材料虽然也具有一定的开放度,然而由于这些半成品或替代性材料与制作奶茶、棒棒糖、面条等建立了直接联系,使得材料具有了明确的指向,于是,材料变得高结构化,投放方式演变为封闭式,从而限制了幼儿的想象和创造空间,教师在物化了教育目标的同时也固化和控制了幼儿的游戏行为,此时的娃娃家游戏事实上变成了幼儿完成教师规定任务的制作活动,由此也降低了幼儿的游戏体验。这或许就是这些半成品和替代性材料无人问津的原因之所在。

二、游戏材料越真实越好吗

在本游戏中,孩子们对真实材料的热衷导致教师产生了“游戏材料是否越真实越好”的疑问。游戏材料真的是越真实越好吗?让我们来分析一下。

●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对材料逼真性的依赖不同

小班幼儿的思维具有具体形象特点,逼真的游戏材料的确更容易引发幼儿的游戏兴趣和已有经验,有助于幼儿象征性游戏的开展。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思维和想象能力的发展,幼儿会不断降低对材料逼真性的依赖,并且可以通过替代物展开想象与游戏。而使用替代物的游戏也标志着幼儿具有了更高水平的假想和创造能力。有研究发现,5~6岁幼儿已经不在乎物体形象是否逼真,也就是说,他们对于“物”的逼真性的依赖降低了,甚至可以不凭借任何外物就做出象征性动作。

●不同性质的材料会让幼儿产生不同的体验

我想,幼儿之所以在娃娃家游戏中更喜欢面粉、擀面杖之类的材料,不仅是出于对材料逼真性的依赖,更是出于对低结构材料的兴趣,因为这类材料更有利于幼儿按照自己的想法展开游戏活动,丰富游戏内容,从而获得游戏体验。幼儿为什么不喜欢选择那些用于制作奶茶、棒棒糖等的半成品及其他替代性材料?主要是因为教师对这些材料进行了高结构化的设计,从而降低了幼儿的自主性体验、兴趣性体验和胜任性体验等游戏性体验水平。

有研究者指出,如果教师想在娃娃家之类游戏区域激发幼儿更高水平的假想行为,就应将幼儿熟悉的真实材料换成积木、橡皮泥等需要幼儿进行更高水平认知加工的材料,因此,真实的材料并非越多越好,教师能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发展需要提供多样化的材料,让幼儿在与材料的相互作用中获得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以及多方面的体验或经验更为重要。

三、游戏材料的投放仅为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吗

最后值得讨论的是,如何看待教师在案例中提到的,为了进一步激发幼儿的动手兴趣,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她才在娃娃家投放了相关的半成品和真实的操作材料的做法。《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发、支持幼儿与环境产生积极的相互作用。的确,幼儿是在与环境、材料的相互作用中学习和发展的。幼儿是借助环境和材料了解世界,寻求答案,表达自己的想法与经验的。如果我们仅从提升幼儿动手能力的角度提供材料,就会忽视材料所隐含的诸如设计与计划、探索与试误、表达与表现、感知体验与发现关系等多重价值。

为此,教师应视环境、材料为幼儿的第三教师,注重研究幼儿的年龄特点与兴趣需要,注重研究材料的功能与暗含价值,注重研究材料对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影响作用,从而为幼儿提供多样化的游戏材料,让幼儿在生动、有趣、富有挑战的环境中进行有意义的学习,获得有价值的发展。

猜你喜欢
擀面杖替代性半成品
美国少年司法替代性教育项目的运行框架与经验启示——以德克萨斯州为例
装饰石材半成品板补胶、定厚技术操作(二)
装饰石材半成品板补胶、定厚技术操作(一)
半成品饭菜成新宠
关于“名角的不可替代性”及其局限——以第五届中国-东盟(南宁)戏剧周为例
巧用擀面杖治落枕
基于分类替代性关系的应急物资储备量分析
自黑达人
最有型的擀面杖
有限责任公司自治与公司法自冶的关系——以替代性条款的司法适用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