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院校英语专业模块化课程群的建设与思考

2015-06-01 12:22闵玲
西部中医药 2015年3期
关键词: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大学英语专业

闵玲

山东中医药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 济南 250355

中医院校英语专业模块化课程群的建设与思考

闵玲

山东中医药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 济南 250355

分析高等中医药院校英语专业模块化课程群的建设现状,对北京和山东两所中医药大学英语专业的模块化课程群进行比较,指出不同的专业方向使得模块化课程群的建设存在明显差异,同时分析了模块化课程群建设中的专业特色问题、分阶段教学中的衔接问题以及师资问题等。

中医院校;英语专业;模块化课程群

中医药有着数千年的历史,是中华民族长期以来认识生命、维护健康、战胜疾病宝贵经验的总结,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晶。随着人们对健康的日益重视,中医以其独特的诊疗技术和良好的疗效而逐渐受到许多国家的关注,中医药对外交流日益频繁,出现了“中医西传”的现象,成为展示中国独特文化的一个窗口。随着中国国力的日益强盛和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越来越重视自己的传统文化价值,文化外交在中国整体外交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1]。而作为最能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医药势必成为重要的文化传播媒介。《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指出,中医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体现,要加强中医药知识和文化的对外宣传,促进中医的国际传播。然而,在中医对外交流和传播的过程中,语言成为制约其传播效果的瓶颈,既能熟练运用英语又有一定中医药知识的复合型人才较少。因此,培养一批懂中医药文化和知识的英语人才对中医的对外传播和交流工作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 中医院校英语专业发展现状

在全国23所高等中医院校中,共有贵阳、陕西、长春、成都、北京、南京、山东、浙江、广州、河南、湖南、湖北、江西等地13所院校在2000年至2006年间相继申办了英语专业[1]。这些中医院校的英语专业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突显自己的中医药特色,旨在培养“英语+中医/医学”的复合型人才,因此课程设置必须服务于该培养目标。但是,高等中医院校开设英语专业的历史约10年左右,课程设置没有成熟统一的模式可循,各院校都经历了探索-实践-调整-再实践的过程,逐步实现了模块化课程群的课程建设模式。

2 中医院校英语专业模块化课程群的建设

中医院校的英语专业培养的是复合型人才。《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指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内容和进程必须因地、因校、因专业而异,应鼓励各校闯出各自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的道路,力求办出特色[2]。王璁等[3]曾对9所中医院校的英语专业进行调研,将这些院校英语专业的专业方向归纳为以下6种:中医药对外交流、翻译、医学、医药、中医药、中医药贸易。由于专业方向不同,尽管都进行了模块化课程群的建设,但存在明显差异。北京中医药大学和山东中医药大学同在2003年开设英语专业,由于专业方向不同,其模块化课程群的建设不尽相同。

2.1 北京中医药大学英语专业模块化课程群建设 北京中医药大学英语专业的专业方向是医学,学制5年,实施“语言模块+医学模块+医学英语模块”的“112”人才培养模式,采取了E MM ER课程设计原则,即E n g l i s h(英语),M ed i c in e(医学),M ed i ca l E n g l i s h(医学英语)和R esearc h (研究能力),其中英语类占专业主干课程的68.75%,医学类占18.75%,医学英语类占12.5%,见表1。

表1 北京中医药大学英语专业课程群[5]

2.2 山东中医药大学英语专业的模块化课程群建设 山东中医药大学英语专业的专业方向是中医药,学制4年。学校和学院根据社会需求、办学条件和生源的实际情况于2003年制订了本专业的培养方案,并于2009年和2012年分别进行修订,确立了实施“英语模块+中医英语模块”的人才培养模式,采取“三个课程群”的课程建设模式,即英语专业课程群、中医英语课程群和实践课程群,其中英语专业课程约占主干类课程的70%,中医英语类课程约占20%,实践类课程约占10%,见表2。

表2 山东中医药大学英语专业课程群

两所学校的英语专业都开设了《高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中要求的英语专业技能课和英语专业知识课,差异体现在相关专业知识课程的开设方面。山东中医药大学英语专业除开设中医英语类课程外,依然保留了餐饮英语、新闻英语、旅游英语、商务英语等传统英语专业的相关专业知识课程;北京中医药大学英语专业开设了医学英语类课程的相关专业课程,但没有保留传统英语专业的相关专业知识课程,而增设了医学类课程。

3 中医院校英语专业模块化课程群的问题及思考

我国高等教育中外语+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已有40余年历史,但高等中医药院校的外语+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培养起步较晚,至今不过10年左右历史,其课程设置和课程建设尚无统一的科学范式可遵循,学科建设相对滞后。目前,13所高等中医药院校英语专业普遍实行的模块化课程群的模式依然有很多问题需要思考和探索。

3.1 突出专业特色还是弱化专业特色 高等中医药院校的英语专业是在中医药对外交流和传播需求的大背景下兴起的,办学时间短,缺乏历史积淀和经验积累,没有传统专业英语院校成熟的模式可用,也没有强大的语言环境,唯一的优势是立足于中医药的明确的专业特色。13所高等中医药院校英语专业的中医药对外交流、翻译、医学、医药、中医药、中医药贸易等的专业方向也可反映出大部分院校把英语专业和中医药特色紧密结合起来。但是,在办学实践中,依然会有疑问:是突出专业特色还是模糊专业特色?这种疑问往往迫于学生的就业压力,因为学生的就业是衡量办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从长远看,国家大力提倡把中医药文化作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向国际传播,既有扎实英语能力又懂中医药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就业前景较好,但目前对于每个学生个体来说,这样的就业机会并不多。北京中医药大学英语专业突出专业特色,在模块化课程群中有超过10门的医学类课程和医学英语类课程,减少了英语专业类课程,舍弃了传统英语专业常设的一些其他相关专业知识课程,而山东中医药大学英语专业的模块化课程群中却只有5门中医英语类课程,开设了21门英语专业类课程,其中保留了传统英语专业常设的一些其他相关专业知识课程,这和北京中医药大学英语专业突出专业特色有明显不同。吴青等[1]指出北京中医药大学英语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前景良好,英语加医学方向的专业课程设置帮助学生拓宽了职业发展空间。山东中医药大学英语专业的毕业生除了保送本校研究生的学生选择学习中医文献、中医妇科和针灸等专业外,考取其他院校大部分研究生的专业和医学无关,应届学生的就业方向涵盖了英语教学、翻译、编辑、外贸、英语培训等。

3.2 分阶段教学中的衔接问题 高等中医药院校英语专业的教学基本遵循分段教学、各有侧重的原则。一、二年级时主要开设精读、泛读、视听、口语、语音、语法等专业技能课,对学生的听、说、读、写等技能进行系统性训练,培养学生扎实的英语基本功;三、四年级时开设高级英语、英汉互译、英美文学、英语语言学等英语专业知识和英语文化类课程,同时从三年级开始增加专业方向的课程。根据王璁等研究者对北京、成都、广州、湖南、长春、陕西、湖北、南京和浙江等地9所中医院校英语专业的调查,医学类课程占总学时的15.5%,医学英语类课程占总学时的8.1%[3]。这种课程安排使得学生在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由低年级的纯英语学习突然过渡到高年级大量的医学类课程和医学英语类课程。毛和荣等[4]指出这种课程安排一方面导致了学生的厌学情绪,另一方面不利于其他实际有用的课程的开设。首先,英语和医学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学科,可以在低年级开设中医基础理论课,既可以培养学生对中医的兴趣,巩固学生的专业思想,又可为高年级的中医英语类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在分段教学中另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是高等中医药院校英语专业培养的学生不是医生,是能够为中医诊疗、中医药对外教学、中医药对外贸易、中医药对外出版等服务的口译和笔译人员,是中医药对外传播与交流环节中的桥梁,因此,首先要有扎实的英语专业知识,能够熟练运用英语,其次要懂一定的中医药知识,需要做到正确理解即可。连接英语和中医类英语的课程除了中医类课程外,更重要的是翻译教学的过渡和衔接。笔者以为可以按照以下顺序过渡:在低年级进行英语专业技能课学习,同时开始中医基础理论课;三年级学习英语专业知识课,其中要增强英语互译和口译课的教学,让学生了解翻译理论、策略和技巧,并进行翻译实践的训练;四年级开始学习中医英语翻译、中医基础理论(英语)和中药学(英语)等中医类英语课程。

3.3 中医英语类课程的师资问题 毛和荣等[4]指出高等中医药院校英语专业师资队伍主要存在师资结构不合理、师资队伍建设后劲不足、外籍教师引进和管理机制不成熟等问题。在中医英语类课程的教学中,这些问题更加突出。中医药院校从事中医英语教学的人员分为两部分:从事中医药翻译研究的英语专业教师和有一定英语运用能力的中医药专业毕业的教师。前者没有受过中医药学的专业系统训练,在授课时往往从翻译的角度授课,侧重于如何译;有一定英语运用能力的中医药专业毕业的教师没有受过英语和翻译的专业系统训练,在授课时往往把课堂变成双语教学,侧重于医学知识的讲解。因此,可以安排从事中医药翻译研究的英语专业教师教授中医术语翻译,中医英语翻译理论与实践等课程安排有一定英语运用能力的中医药专业毕业的教师讲授中医基础理论(英语)、中药学(英语)和针灸学(英语)等课程。

4 讨论

高等中医药院校英语专业的办学时间较短,在“英语+专业”的课程建设方面不断摸索,虽然不够成熟,但已经历了从无到有、并稳步发展的过程,虽然暴露出一些问题,但也积累了许多经验。在我国政府越来越重视中医药对外交流与传播的大背景下,培养能够熟练运用英语又懂中医药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既是中医药院校的历史使命,也是自身发展的机遇。因此,要不断优化课程设置、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并改革教学模式,使高等中医药院校英语专业能够实现科学和可持续的发展。

[1] 吴青,都立澜,林建平.关于中医药院校英语(医学)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问题的探讨[J].中医教育,2010(4):31-33.

[2] 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41.

[3] 王璁,吴青,陈铸芬.谈中医药院校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J].中国大学教学,2009(8):38-40.

[4] 毛和荣,李德俊,文惠.湖北中医药大学英语专业学科建设刍议[J].鄂州大学学报,2013(2):52-54.

An Analysison theM odular Curriculum of English Major of TCM Universities

MIN Ling
Foreign Languages Departmentof Shando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Jinan 250031,China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ofmodular curriculum of TCM universities were analyzed,and Beijing University of TCM and Shandong University of TCM were selected to compare themodular curriculums of their Englishmajor and point out that differentmajor directionsmake difference in theirmodular curriculums.The influence ofmajor direction on themodular curriculum,the continuity between teaching phases and teacher issuesare discussed.

TCM universities;Englishmajor;modular curriculum

R197.6

A

1004-6852(2015)03-0064-03

2014-03-11

闵玲(1974—),女,硕士学位,副教授。研究方向:英语教学及中医英译。

猜你喜欢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大学英语专业
山东中医药大学科研创新团队介绍
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肾病二科简介
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肾病二科简介
交互式教学在英语专业阅读课改中的应用研究
论英语专业语法教学中三种思辨能力的培养
ESL Learners’ Semantic Awareness of English Words,Semantic Transfer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Vocabulary Teaching in a Second Language
西方修辞教育传统及其对我国英语专业教育的启示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院长 王耀献
论通识教育视阈下大学英语课程体系的构建——以北京中医药大学为例
英语专业泛读课教学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