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科型小学教师培养模式下的美术技法教学

2015-06-01 02:48张冉
文教资料 2015年5期
关键词:范画表现形式国画

张冉

(台州学院,浙江 临海 317000)

全科型小学教师培养模式下的美术技法教学

张冉

(台州学院,浙江 临海 317000)

在全科型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模式下进行美术技法教学时,不仅要运用直观的示范性教学方法,分析讲解表现形式,还要针对个别问题进行个别指导,利用技法的相通性进行归纳、整理,进行技法的单元式和集中式教学,拓展教学内容,并采取多元化的作品评价形式,鼓励学生积极进行技法的尝试和创造。

美术技法 教学 教师培训

“全科型”小学教师的概念,是2006年由湖南省根据当时农村小学教师的现实状况,首先开始实施的“农村小学教师定向培养专科计划”而来。目的主要是为满足当地农村小学的师资需求。近年来,由于本科小学教育专业的普适性,以及适应当代社会需求和教育发展的需要,使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模式具有了一定的综合性,即大众所说的全科型小学教师。培养目标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包班”;二是一名小学教师在承担一两门主要小学课程的同时,还要能承担一门美术、音乐或者体育的课程教学。

美术,作为小学艺术教育中一门独立的课程,除了美术教学法外,还涉及美术的专业技法,这些基本的技法是建立在审美的能力基础之上的。因此,如何培养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及各种美术表现形式的技能技法,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2011年版的《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将美术课程分为“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和“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包含了美术的多种表现形式。美术技法作为美术作品的载体,是实现美术教学的最基本和必要手段。在小学教育专业的美术课程中,美术技法的教学不仅是对美术基本功的训练,也是整个教学过程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教学任务。因此,在全科型小学教师的培养模式下,进行各种美术形式表现技法的训练,体现在技法教学的过程中。

1.直观地示范性教学

达·芬奇曾说:“画是听不会的,必须动手训练才行。”因此,在学习技法的过程中,最直观的方法就是直观性示范。这样,不仅体现了美术技法的视觉性,对学生有直接的感染力,使学生直接感受、示范性强,可以消除学生在认识上的迷茫和无从下手的弊端,而且对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在示范性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以下两点:一是在进行示范性教学的同时,要说明该技法表现的方法和目的;二是要示范完整的一幅作品,这样不仅能使学生清晰地了解这种技法在此种艺术表现形式中的具体运用,更容易培养学生对作品整体性的表现能力。

以基础造型训练内容的素描技法课教学为例。从最初让学生进行观察、体会物象,到对角度的选择、形体的剖析,再到起形、组织画面关系、深入刻画,一直到对画面整体性关系和黑白灰关系的调整。在这样一个完整的绘画技法过程中,涉及了素描这种艺术形式形体的点、线、面,基本型与特征、结构空间与透视、光线与明暗等一系列的技法内容。教师在进行直观示范的同时,要予以讲解说明。这样不仅给学生最直观、完整的呈现,而且有利于鼓励学生大胆进行绘画技法的表现练习。

2.利用范画,分析、讲授教学

在美术技法课中常会运用范画进行。范画的内容大致有两种:一种是教师的示范画,通常是运用直观的示范性教学形式;另一种是教师给学生所选择的优秀作品。作为范画被教师所呈现的作品,往往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但范画往往是作为图片给学生看,让学生自己欣赏和临摹的。这时,由于学生学习的被动性、认识的片面性,以及范画表现技法的隐晦性,会出现学生看不大懂的现象。因此,教师要充分地利用范画来进行技法的分析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技法所表现的内涵。

分析和讲授范画的意义和目的在于,给学生一种认识,以及表现技法上的参考,帮助学生对技法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创作思维。在分析和讲授范画时,教师要注意言语的通俗易懂性和创作意识的技法理论在实践上的显性运用,要从画面的本身出发,从造型特点到技法的展现,进行分别的详细阐述。同时,还要了解学生在认识上所存在的疑惑和问题。然后,在学生的技法实践阶段,结合相关的技法表现,引导学生认识、理解和表现所要描绘的物象。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分析和讲授范画的导向意义远比范画本身所起的作用更大。因此,在利用范画进行技法教学时,教师要通过讲解、分析和研究画面的表现技法,进行绘画指导和技法训练。教师在利用范画进行技法教学时,需要排除自己对某种技法的偏爱,站在公正客观和多角度分析的立场上,引领学生共同欣赏和分析画面的技法,进行绘画指导和技法训练。

3.个别指导,针对性教学

美术技法有其一定的特殊性,尤其是在色彩初级阶段的教学过程中体现得较明显。如有的同学天生对色彩比较敏感,而有的同学则需要具备有一定的色彩理论知识和一定量的实践经验。因此,在技法的传授过程中,有时需要进行个别的、有针对性的教学。

教师在进行个别指导时,应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问题分别进行。这是由于美术学科的特殊性,天赋的美术能力会体现在不同方面。因此,需要教师在技法教学活动中,针对学生的技法劣势,进行个别针对性的指导。这种教学模式在现实中往往表现为,教师对学生作品的修改或代画。如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作品中出现技法性的问题时,往往会拿起画笔帮其修改好,或者当学生说某个部分不会画时,教师就拿起画笔帮学生将其画好。这时,看起来是把画面所出现的技法问题解决了,但其实学生是否真正了解了自己在技法掌握上的问题还需要继续进一步进行验证。解决学生在技法性问题上的困惑和疑难的有效方法是,教师可作适当的示范与修改,但不是完全包办。教师可以在进行部分的技法讲解示范后,指导学生自行动手进行修改和实践。这样有助于学生完全的理解和掌握技法的表现。

4.技法的单元式、集中式教学

在技法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绘画形式技法的相通性,改变传统的按照教材顺序的方式进行单元式、集中式的教学模式。尤其是在基础的造型能力训练阶段,根据绘画形式的技法同类和相通性,进行单元式、集中式教学模式,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大学本科小学教育专业教材·大学美术》的第三章为色彩,第五章为实用美术色彩。这两部分在实践技法上,都需要色彩的基础理论知识来支撑,有一定的相通性。因此,在进行色彩的技法教学时,教师可以把其作为一个单元进行教学。比如,色彩的基本原理、色彩的对比、色彩的调和等,以及水粉的材料与工具的使用;水粉的基本表现技法:平涂、渐变、融合等。把色彩的绘画形式与图案、色彩的构成结合起来。

教师提炼、归纳、总结相通的绘画表现技法的相关艺术表现形式,根据技法内容制订好教学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切实的技能训练。比如在基础造型阶段,从素描的表现技法线条入手,引申到纯线条表现的简笔画造型,再到把简笔画拟人化的卡通造型,作为基础造型训练的一个单元式的,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过程,进行阶段性、集中性的训练。这样不仅便于学生掌握造型的基本技能和知识,而且在这个技法系统中能扎实地完成造型艺术的技法教学的任务。

5.拓展技法课的教学内容

技法课程的教学内容往往比较单调,而每一种艺术表现形式的技法都是依附于这种艺术形式的本身所存在的,并有其专业性。因此,在技法类课程教学过程中,应该添加这种艺术表现形式的理论知识和该艺术形式的艺术特征和表现技法的解析,使学生能在进行此艺术形式的技法训练前有整体性的认识。比如,在色彩画的技法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传授色彩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水粉材料的技能技法,还要传授小学生比较喜爱的、当下流行的和应用广泛的绘画工具的表现技法。如油画棒技法、炫彩棒技法、油水分离的水粉和油画棒相混合技法、油水不分离的刮画技法等。

以国画的技法教学为例,教师在进行国画技法教学的前提下,要先帮助学生梳理国画的相关理论知识。比如,国画从技法和材料两个方面进行分类时的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以及其发展的脉络、相关的理论观点、代表性画家、代表性画家的代表性作品和重点流派等。通过这些知识,让学生在实践技法前体验、感悟国画技法所表现的传统精神。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品味,而且能够使学生在进入技法的实践环节时,有系统性的、初步的认识。例如,再继续拓展下去,让其和少儿绘画相联系。这时,我们就可以在国画技法的教学中,抽取国画“以线造型”的这种主要特点进行充分利用,添画线描,综合国画的表现技法与儿童线描画的技法进行作品的充分表现。我们甚至还可以设置国画水墨材质实验研究、水墨与主题性少儿绘画相结合的研究。这样不仅丰富了原本单一的技能课教学内容,而且能使学生全面而深入地掌握国画的基本技法。

通过拓展技法课的教学内容这种形式,不仅能使学生综合地运用不同的技法表现作品,还能有效提高学生掌握和运用技法的能力。

6.评价形式的动态多元化

艺术无标准。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最大的不同在于作品表现形式的不唯一性和技法的多样性。美术作为一种视觉艺术的表现形式,由于个体对物象的感知和视觉的审美要求不同,因此会形成不同的审美感受,出现多样化的艺术表现手法。一般表现为在基础技法的表现上,创造出多样化的技法表现形式。

美术的创造力体现在作品的表现上。这就要求教师在评价学生作品时,要分析点评创新技法,引导学生进行多角度、多维度的技法表现思考,从而主动进行技法创新。因此,在技法课的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和挖掘,还应注意在评价作品时要以动态的多元化评价形式鼓励学生的创作热情、激发学生的创新观念,从而促进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同时,在利用作品形式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时,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在表现过程中所惯用的技法形式和所流露出的兴趣爱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并进行某种技法表现的深入学习。

美术技法的培养内容主要体现在审美的能力和创造的能力上。美术的审美能力是学习美术的基础能力,美术的创造能力是美术课程培养的主要目标。美术技法的教学及作品的评价,又都是建立在材料的技法理论和艺术的表现形式的基础之上的。

综上所述,在全科型小学教师的培养模式下,技法教学作为美术课程的基础内容,是以实现学生进行艺术创作为目的的。技法教学是美术课程的重要环节和必需环节,是专业基本功的训练和培养,是进行美术作品创作的最基本条件。并且没有专业技法能力,就无法实现美术作品创作。因此,在美术技法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让学生经历一个成熟而坚实的专业技法的训练过程。

[1]陈领.论小学美术教育专业技法类教学与教学法对接的实现[J].大舞台,2010,12:178.

[2]武尚文.走出美术课技法教学的误区[J].甘肃高师学报,2007,12(3):112-113.

[3]张容舟.高师小学美术教学法多元化开放式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5.

猜你喜欢
范画表现形式国画
多元归一——中国画表现形式探析
国画《鲦鱼》
国画《鲿》
石材产品设计中几种错误的表现形式
国画欣赏
智慧运用“范画”,让小学美术课堂更有效
用范画点亮幼儿美术教学的心灯
浅谈小学美术教学如何运用范画提高课堂实效性
汉语动结式在维吾尔语中的表现形式
新闻策划表现形式:不拘一格,相互呼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