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心理疏导机制的研究

2015-06-02 13:28高建华王雪
科技创新导报 2015年8期
关键词:心理疏导职业倦怠辅导员

高建华 王雪

摘 要: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严重影响辅导员身心健康,影响其工作效果,对于当代大学生的健康发展产生一定不良影响,针对辅导员职业倦怠出现成因进行心理疏导机制研究。

关键词:辅导员 职业倦怠 心理疏导 机制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3(b)-0238-02

职业压力是指在工作环境中使个体目标受到威胁的压力源长期、持续地作用于个体并使个体产生一系列生理、心理和行为反应的过程。适度的职业压力,能够引起高校辅导员的积极反映,有利于教师更加积极的工作,勤奋的思考,并有利于高校辅导员增强自信心。然而过度的职业压力则会带来一系列负面影响,造成生理、心理上的消极反应,不仅影响了辅导员的身心健康,还会对工作产生一定成都的影响。因此,很有必要采取适当的措施来缓解或调适对高校辅导员职业压力。根据实际情况与辅导员职业压力的形成特点,认为对于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心理疏导机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提升高校辅导员的社会形象

辅导员是高校教师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培养社会需要的可靠人才的重担。然而,与其他教师进行比较,辅导员的社会地位却处于劣势,例如:工资待遇低、职业声望不高等等。正是这些比较给辅导员造成了巨大的心理落差,对自身的工作失去了热心和信心,久而久之,产生职业倦怠。

就此方面,笔者认为,高校应该与教育部门积极配合,加大对“高校优秀辅导员”的宣传力度与表彰力度,提升高校辅导员社会地位。通过对优秀大学生的表彰与奖励,间接宣传辅导员在培育学生成才方面的付出与所起的积极作用。使公众对辅导员的工作由漠视,不解转变为理解,支持。从而提升辅导员对自身职业满意度和认同感。

2 提高高校辅导员福利待遇

职业压力的产生的一部分原因归结于付出与回报不平衡的结果,高付出低回报与个人内心期望值相互冲突,当“付出”与“获取”不能互惠时,特别是在一个时间段内持续的“高付出”与“低回报”的现象,必然会导致个体内心的极度不平衡随即,个体便会在生理层面和心理层面产生抵触与反感情绪,从而在工作过程中放弃“高付出”的行为方式,转变为应对“低回报”的工作效率。相比较其他因素,低回报对高校辅导员职业压力形成的影响是占有很大比重的。近年来,虽然高校辅导员的收入有了较为明显的提升,但是就总体而言,其收入还是偏低。

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提出:“各高校要将辅导员的岗位津贴等纳人学校内部分配体系统筹考虑,确保辅导员的实际收入与本校相同职级专任教师的平均收入水平相当。”然而,薪酬体系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改革,但是高校可以根据辅导员岗位性质的特殊性采取灵活的薪酬调控制度。在基础岗位津贴上增加一些额外的补助,如晚上值班加班补贴,电话补贴等。高校可对于其中的补贴项目进行详细的研究和设定,是的辅导员经济状况得以改善。通过解决辅导员的福利待遇解决辅导员的后顾之忧,从而减轻了职业压力对辅导员工作产生的影响。

3 和谐辅导员交际圈关系

人际交往是当今社会信息交流,情感工业通的重要方式。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对人际关系的适应就是人类心理适应,人际关机和谐的个体心里承受能力水平越高,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就越强。耶鲁大学心理系的利特等人指出在工作压力量表(Job TensionScale)中的“角色冲突、与上司的人际关系”是与压力最密切相关的两个因素。然而自从国家扩大大学招生比例后,高校教师的工作压力也逐渐增大,随着教育改革不断深入,教师将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投入到学校中,几乎没有时间进行校内或者校外的人际关系维护。由此可见,不论是校内还是校外,高校辅导员的人际关系状态都明显存在不良特征,影响了教师的心态。高校辅导员如果想要缓解过度的职业压力,个人首先要正确看待学校领导,学校教师对自己的评价,有任何问题积极主动与学校进行沟通,以宽容的心态对待身边的人和事。不闭关自守,局限于校园,要有充足的信心,把眼光放的更远,掌握为人处世的技巧,开拓自己的交际圈。

4 明确辅导员岗位定位与职责

高校辅导员的岗位定位应该是学生的教育者,管理者和服务者。然而大部分高校对于辅导员的岗位职责没有明确的划分,学生事务处理机制不完善、辅导员岗位职责不清晰,导致高校辅导员工作压力过大而造成了共工作倦怠。从学生的思想教育,就业工作到学业问题,生活问题,辅导员在承担本职的工作职责之外,还保姆式的大包大揽了许多职责之外的工作。然而一味“付出式的工作模式往往却无法取得预期的结果。教育部规定合理的辅导员配比标准应该为1∶200,然而许多学校不仅无法达到这项标准,而且还远远超过标准配比2倍,甚至是的3倍。使得原本就复杂琐碎的辅导员工作更加难上加难。无疑会造成辅导员个体的心理生理变化,昌盛职业倦怠行为。学校管理部门应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解决辅导员队伍人手不足、工作超载的这一问题。结合学校实际情况根安排辅导员数量及工作量,充分调动每个辅导员的积极性,发挥每个辅导员的工作潜能,在猪肚上减轻辅导员工作压力。明确辅导员的任务分配,详细阐明其角色和责任,理顺辅导员管理体制、理清学生处与院系对辅导员的管理责任,避免角色模糊与分工不明确。这样学生有问题能够及时解决,又可以使辅导员从繁杂的事务中解脱出来,集中精力做好本职工作。

5 明确辅导员发展方向

大多数高校辅导员职业压力大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出路”問题没有得到较好的解决,发展方向不明确。因此,学校应尽可能的为辅导员创造条件,高校应创造发展条件,切实有效的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根据教育部号令精神,结合学校自身实际情况,表象优秀的辅导员,岗位任期满后应该进行合理的分流,使辅导员成为党政后备干部选拔的重要来源。如果辅导员个人愿意长期担任辅导员工作,那学校应该安排更为专业的培训。使其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更具备专业性和职业性,逐渐发展为具有丰富经验和思政教育知识学生工作的骨干。若任期满后,想转入教学工作岗位的辅导员,学校应支持进行学业深造,积极向教学岗位输送人才。

6 辅导员个人调整

高校辅导员,要想具备较强的抗压能力,首先要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

6.1 提高知识素质

辅导员要形成持续性学习的好习惯,努力完善和弥补自身在专业知识和上的欠缺,要自己系统的进行克思主义哲学、政治、教育理论的学习,提升自己的思想觉悟和知识理论水平。对于管理学,社会学,教育学2等学科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以此提升自身专业知识素养。此外,还要对文学,历史,科技等方面有所涉猎,扩充自己的知识量。

6.2 要提升心理素质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遭受压力时, 往往会产生不愉快的情绪体验。这种消极的不愉快的情绪体验如果不及时加以控制, 就会影响到人的身心健康。因此,提升高校辅导员心理素质也是解决职业倦怠的一种有效方式。

压力最终是起到积极作用还是消极作用很大程度是取决于个人的认知,所以自我调节尤为重要。辅导员在工作中如果遇到困难,应该客观的面对,积极地调整心态,变压力为动力。还要学会上方情绪以达到缓解压力的目的,当场生不良情绪时,不能一味的压制,而是要采取适当的方式宣泄,进行调节。不能对负面情绪置之不理,任由其发展,最终影响正常的工作。

6.3 要提升能力素质

虽然辅导员的工作繁杂,但是每一项工作都有特定的规律技巧,辅导员学会总结,不断创新,不断学习。合理科学的安排时间和工作要具备创新意识,不断学习、反思和总结,不断改善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 郑美红,毛姗姗.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现象与对策探析[J].知识经济,2013(11):178.

[2] 周燕,刘舒.教育国际化背景下人才培养的新理念[J].江苏高教,2011(2):90-92.

[3] 朱以财.个性化视角下辅导员职业倦怠归因及调试[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1):93-96.

[4] 张伟.高校辅导员职业压力分析及应对策略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1(12):182.

[5] 范广兴.辽宁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特征与策略[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3(1):45-50.

猜你喜欢
心理疏导职业倦怠辅导员
职业倦怠,别“倦怠”了家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好辅导员这样炼成
重视EAP工作增强员工幸福感的实践与探索
浅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疏导与教育
扩展阅读之职业倦怠
精神科医护人员职业倦怠相关分析
医务人员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其对策
校外辅导员的一天
数年如一日的义务辅导员